一生一阕歌(148期)

时间:2020-09-18 15:25 作者:凌雷 编审:

 

一生一阕歌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也许是辉煌,也许是失落。人生百岁,终有竟时,然而那些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情感,会伴着那些不朽的诗词流传下来。一生一阕歌,经典永流传。

 
【信笔闲情】
 
信笔书闲情
淮安外国语15级9班 孙雪雯
 
习惯了一杯浅茶,一卷诗词,在细雨的日子里。
凉风轻轻翻动着书页,掩在书卷里的诗词,弥漫着微湿的气息。
随意铺开的扉页上,是一首王维的《书事》。初两句,就牵住了我的目光,忍不住轻笑出声,觉得,有意思。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不过也是在那么个落了细雨的日子里,初霁,空气里漫着淡淡的湿气,阳光尚浅,天色,还有几分阴沉。本是常规笔法,平白简叙,偏有一个“阁”字,叫人心惊。注释里写着,“阁”同“搁”,这里自然是停下的意思。雨停不用停,也不用止,而是“搁”,真真有几分别样的情趣。“深院昼慵开”却是让我的嘴角禁不住上扬了,险些觉着是自己看错眼了。白昼里,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姑且关着好了,就在内院里散散步吧。古人竟也有如此疏懒的时候,不去管信足何处,哪怕一方小院,徐徐走来,也可存一份闲适在心,惬意舒适,一切都由着性子来。不免要想到此时就着清茶品诗的我,身前的窗半掩着,微凉的风,不时漏进屋内,染得一方清寒。偶有绵密雨丝飘进来,窗台已有些许被打湿。仍是懒于起身,懒于把窗户关紧。想着,就这样吧,就这样吧,这样,也挺好的。
想来无论古今,人的骨子里都透着些许随性,蓄着一点闲情,把这俗世生活,过得诗意些,惬意些。
接着往下看,最是忍不住称绝。末两句这样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说的是诗人漫无目的走了一遭,蓦然瞥见茸茸绿苔,忍不住注目,这一注目便不得了了,竟产生了幻觉,疑心这翠嫩苔色染到了自己衣服上来了。这绿苔是有多绿呢?大概,是很绿很绿的了,透着生气,藏着灵动,经那疏雨清洗,尘土涤净,倘若有灿然的阳光拂照,怕是还会熠熠地闪着绿色的辉光呢。这样可爱,让我生出一股子冲动,穿越千年的时光,想站在那幽恬的院里,伸手抚一抚那湿软的碧苔,兀自心醉。
再去看诗题,发现也有一番韵味,“书事”释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这约莫是说诗人看了一番雨后清景,便忍不住想要记下所感,于是信笔写下此诗,写下此中闲情。看见所喜的事物,便随笔记录下来,这应当是件极好的事情,如此,便可长长久久地记下这些俗世中的小欢喜,日后观之,仍会漾起一股暖意,确是美事一桩。
一首诗已读罢,回视,仍能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的闲逸。那种意境,美好得让人向往,说到底,不过是诗人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闲静安然的心。从古至今,这样的心都不曾丢失,也是这样的心,让你我觉察到,烟火尘世中,细微的美好。
即此,此季风暖,景明,你我皆可如是,用心体会,信笔书闲情。
 
诗味与人情
淮安外国语15级9班 马晓雪
 
  天光悠远的午后,最适合读诗。
  信手翻阅案边诗集,窗外是一片春光烂漫,心中也是一片繁花似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朝陆凯的《赠范晔》,他是极其脉脉温情写着“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的意境实在是太美好,我不禁遐想着那日的场景:不过是江南草木氤氲的春啊,气候湿润,陆凯不过是行至当时满岭花团锦簇的横浦驿梅岭,便想起自己远在长安若梅般清雅的好友范晔,心中感怀,遂折梅一枝托驿使送去,隔千里兮而共梅香吧,他定是这样想着的。我这江南可没有什么好东西,最美的一枝梅可珍贵了,但我仍是给你送去了。陆凯是否想对好友范晔说上这么一句话呢?我漾着笑意想着。一枝梅不过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人情,浪漫大于实际,可儒雅的一片江南春色和好友之间的浓浓情谊包含其中,好不烟火气!
    继续向下翻着,却意外撞见陆游那首鲜为人知的诗“我与狸奴不出门”,陆游是这样半撒娇道的。我不禁扑哧一笑,陆游若是放到现在,定也是个摸猫宅男的形象了,那时又该是怎样的呢?冬日里晴和午后,屋外一片雪茫茫,那个曾经写下“五千仞岳上摩天”的陆放翁褪去坚硬的外壳,煮酒烹茶,点起红泥炉,鬓发霜白却笑眼弯弯。他俯身抱起那只追逐着阳光碎屑玩闹的小猫,梳毛捏脸的动作极是娴熟,看着怀中娇憨的小猫,陆游饱经沧桑的心是否一点点地松软下来,是否有种小小的感叹,这样的安稳日子多好啊!我不禁感叹,一人一猫于阳光下嬉戏打闹的样子该是多么美好,千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寻常生活却是相同的啊,皆是满满的,人世香!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这是苏轼的《二月三日点灯会客》。那是宋朝一个早春的夜晚,窗外绿柳才黄半未匀,运方有尘世的灯火,苏轼慢慢睡下,倏地,却又有人敲门,便起身穿衣开门,是旧友啊!“噗”灯花燃起,如豆却也明亮,光晕染染,苏轼与好友共同回忆起过去东京汴梁马行街的繁华往事,那时灯火灿烂,游人如织,是一片盛世啊!如今却已物是人非,心中顿生了惆怅,空空似无所依,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总是令人感伤的,溢着人世间无可奈何的沧桑。

我喜欢读诗,它们或轻盈明快,或厚重悠长,但其中丰沛的人情味总是不变的,诗人终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却也将浮世的各种情绪赋予了丰厚的意蕴。读诗,会有万千思绪在心头,也会感到,千古以来,诗味与人情味同样芬芳。

        
经典咏流传
淮安曙光初中部17级12班 靖子墨
 
唐诗的华美,宋词的婉约,元曲的朴实,点缀了我的青春,充实了我的世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是一朵苔,微小到低于尘埃。如果不是那朵苔的盛开,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吧。就像潮湿墙角的那朵苔,不张扬,不起眼,卑微的生长。但在晴朗的一天,它开放了,虽及不上牡丹的妖艳,梅花的傲骨,荷花的纯洁,但它依旧恣意地绽放着自己。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昔有王冕为画这一枝墨梅如痴如醉,也让我相信了只一眼便注定了今生的陪伴。我可以想象到,诗人欠身端坐在案前,一支笔,一块墨,一碟砚,一张宣纸,就铸成了这一株冰清玉洁的墨梅。而墨色,却也在摊开的宣纸中,自由来回,随意穿行,恰似蜿蜒的江水,在王冕的狼毫下奔流不止,无限延长,直至跨越宣纸的界限,包容了朗朗乾坤。墨色,君子也。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是一段悲惨的恋情,也是一场凄凉的绝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不幸的。他们看似在埋怨对方的生不逢时,实是诗人对这场爱情的惋惜。它的经典传唱人是年过八十的老人,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钢琴家巫漪丽。在与新加坡的连线直播中,第一幕就是她那双枯藤般的老手,修长,却又布满了皱纹。她的发丝是灰白的,眼角是深陷的纹路,一双眼睛混浊而明亮,嘴角微笑,挡不住的是当年的风华绝代。她为我们演绎的是她所创之曲《梁祝》,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教室中掌声雷动。就算时隔千里,但还是挡不住经典的魅力。
 
【莫道沧桑】
虞美人·听雨
淮安外国语16级17班 黎波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诗是我在看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之后才知道的。那篇文章写得很有味道,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原诗更有味道,更有意境,更有情怀。
诗中只是写了三场雨,三场简单的雨,简单到,直接描写雨的只有“点滴到天明”。但这三场普通的雨却贯穿了他的一生,见证了他的少年,中年,晚年。
年少轻狂,怎知国难,只会无忧无虑地自在享乐。即使有国事,也会事不关己,跑上酒楼消遣。点上红烛,拉起罗幕,烛光昏沉,世事浮沉,只想痛饮三百杯。那个处在无数歌女中,高举酒杯的青年,听到了嘀嗒的雨声,也不曾放在心上。年少的他怎会想到,再听到雨声时,便经历了亡宋之痛。
饱经沧桑的中年人正坐在客船上。大宋已亡,他能逃往何处?普天之下,暮霭沉沉。一滴,两滴,他又听到了嘀嗒嘀嗒的雨声。他没有回船舱躲雨,而是抬头看雨,听雨,想起年少的雨。哦,也是这个声音吧。雨声中,又见了大雁,在雨丝西风中鸣叫。
白发苍苍的老僧站在寺庙的屋檐下,静静地看着雨丝斜织,雨滴滑落。雨水打到了他的身上,他向里退了退。听着雨声,他又想起了少年、中年的雨。还是这个声音。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悲欢离合,最终还是同样的雨。他随即坐下,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回忆,一直到天明。
少年歌楼听雨,毫无感触;中年客舟听雨,倾诉亡国之殇;晚年寺庙听雨,多了份悲欢离合的回忆。人生也是这样,也是这个轮回。一生,都浓缩在三场雨中。
 
诗在情的花梗上盛放
枣庄十八中17级翔宇4班 李玉
 
诗的乐园充满着情,正因为有了情,诗才有了意义。李白的诗伴着豪气,杜甫的诗伴着忧虑,柳永的词伴着情爱,辛弃疾的词伴着国家,李清照的词伴着命运,苏轼的词伴着境遇。古之诗人,正是因为有情,所以才有了这片诗的天地!
万物皆有情,不凡的诗人不免触景生情,各种情感与事件的冲击之下,终于一口喷出,踊跃山巅,一泻而下,令后世赞不绝口。当年苏东坡从死中逃生,幸留一命,贬为庶人,万般无奈,无事可做,游览赤壁。终于,各种压抑在心底的情绪一涌而出,他慌忙提笔蘸墨,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自此《念奴娇.赤壁怀古》生成。走投无路的苏东坡,心中万般思绪,万般情思都被一股脑的挤进诗里,逼着在诗境里散发出浓烈的豪情。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喊出多少豪壮,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唱出多少愁楚!诗人触景生情,因情生诗,又因诗动情。
诗情出画意,正因为情,所以诗所出的画意才显得那么唯美。月上枝头,独烛燃夜,苏轼梦中惊醒,对窗思妻,不禁潸然泪下,一时无法言语,便提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彼时,妻子在桌前梳妆,静候丈夫归来;如今,天人两隔,泪早已成河,将诗人淹没在情海里。生死离别,虚实梦境,诗人再也辨不清了。这景,这情,这夜,都混成一团塞在了诗人的心里。因为诗人那股思妻情,使得情入梦,梦如诗,诗入笔,诗人早已与夜,与诗,与情化为一体,再分不清你我。画境出真情,真情入诗中。
当年李白与友会酒,感叹世事变化,情入浓酒,一饮而下,借酒消愁,未灭愈烈,一口微甜,心血吐成诗。谈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话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句都融有李白的情思,那深情都藏到了诗里。酒是诗的催化剂,它蕴含着喜怒哀乐百般情思,正因如此,李白才是“斗酒诗百篇”。
林清玄曾说:“情仿佛是一个大盆,再善游的鱼也不能游出盆中。人纵使能相忘于江湖,情是比江湖更大的。”诗人如盆中的鱼,再怎么吐泡都离不了情的困扰。因为有了情,那诗也才有了真正的感动人心的魅力。
诗在情的花梗上绽放光彩!
 
【不负韶华】
 
以诗为马,不负韶华
枣庄第十八中学17级1班 张湘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来自朦胧诗派的作家笔下。比起古诗的淡雅别致,朦胧派的诗更加清新脱俗,其中我最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初读此诗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高大的橡树直冲云霄顶天而立,让人们叹为观止;而在一旁的木棉树,花开似火,张扬热情,不管是寒潮、风雷、霹雳,还是雾霭、流岚、虹霓;不管是痛苦,还是欢乐,这两棵高大的乔木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橡树的坚实、木棉的柔美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我喜欢这样的意象:不古板、不做作。
  其实引起我注意的不是两棵乔木的依偎,而是几种意象以及其表现的对比:凌霄花的攀附、鸟儿的痴情、泉水的慰藉。这三种意象,反映出三种爱情观,折射出舒婷对于爱情的坚贞,比起那些极力攀附的、痴情迷恋的、一味奉献的人所持的爱情观来说。像舒婷这样的拥有像木棉花一样的追求平等、心灵相通、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是更让人佩服的。我不喜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寡断,而舒婷所提倡的独立人格恰恰符合了我的口味。
  全诗充满着舒婷对于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事实上,这首被众人所追捧的爱情诗已经变成了一首女性对独立、坚强的告白了。什么虚荣、卑微要通通抛除,对于女性来说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高大坚强才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不是依附得来的利益,而是坚强换来的平等,并肩携手。
  反观现在,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在大把大把地挥霍自己的青春,又有多少人拿自己的未来做赌注,拿自己一生的卑微做赌注。有些情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它不是我们在这个年龄应该追求的。
我愿以诗为马,不负韶华。不求如一棵参天大树一般高大,但求做一棵有个性的木棉,足矣。
 
剩下的时光给自己
淮安外国语16级18班 刘嘉琪
 
喜欢白居易的《紫薇花》:“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上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邂逅此诗时,觉得里面描述的时光是舒缓而清净的,即使有那么一点落寞,但也是
刚好可以养一养从繁杂俗物里逃出来偷闲的心。
黄昏时分,霭霭暮色,诗人独自一人坐在丝纶阁,信步走到阁前幽静的庭院。远处
如水墨画的潇潇竹林,可透清风。诗人邂逅了一串紫薇花,一个人,一树花,仿佛是在对白。时间都被周围潺潺的流水声拉长。多的是一份属于自己的时光。
但许多时候,我们的时光不全是自己的,于是我喜欢如这首诗中的自在惬意,趁着
周末的空暇,只身站在窗前,杯里的茶早已见底,只剩几缕茶叶依附在杯壁上。楼下偶尔有过路的行人脸色匆匆,慌忙仓促,像一块石头,一踢即走,若有若无。若是窗外有雨,天地就充斥空灵;若是窗外飘雪,白茫茫的就像自己的心,干净纯粹。
想起幼时家旁的沟壑田野,深秋在麦谷收尽之时,几只麻雀叽喳落在谷埂上啄食残
屑,不必像春夏季那样偷偷摸摸。田野属于它们,谷穗属于它们,蓝天白云也属于它们,连往日威风的稻草人也横倒在不远处的浅沟里。冬天时,这片田野由承载过赤道般燥热的夏阳转为空旷般静谧的皑皑白雪。屋檐下的我也不忍用脚踏碎这片美好。因为在那时,白雪,只属于田野,庄重而神圣。
爸爸的一个朋友,近日“卸下朱彤纱帽,脚踩步履之鞋”,放弃高薪,在书房的红木桌前安安静静地做一位纯粹的画者。现在,他可以自驾轿车,伴上爱人,带着亲密无间的猫咪,携上一卷宣纸,一支毛笔,潇洒去世界看看。他常常劝我爸学学他,已经努力了大半辈子,是时候给自己放个长假,别再忙于应酬,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多给生活一份自在与安逸。
或许人这一生就是前面闷头疾行,后面频频驻足,回头看看生活的景致自己遗漏了多少。这时应似白居易,找一间宁静的小屋,屋前尽是醉人的紫薇花景,放空自己,安安静静。
一天的黄昏,一年的初冬,一生的垂暮之前,要有一段时光,可以谢绝所有来客,只取悦自己。在清浅的落寞里,把自己放牧成独一无二的王,不思朝政。这是白居易教给我最简单的诗中思。
 
落红护花
淮安曙光初中部17级12班 闵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己亥杂诗》就镌刻在村子东边的一块青石板上。石板上的文字既不是龚自珍亲笔所著,也不是文词大师,大国工匠所刻纂,或许只是一位寂寂无名,落魄失意的书生所刻。经过岁月的冲刷,上面的文字亦不甚清晰了,然而每每伫立在石板前,反复吟诵这首诗时,那无尽的愁绪,似乎在青石板上静静流淌。
  读这首诗的前两句,一股不知名的忧愁会在脑海中浮出,无限的愁让太阳也承受不住涨红了脸,扶着山角昏昏沉沉。纵有千般不舍,重要离去,于是诗人仰天长啸,用力的一挥马鞭,奔向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许是巧合,青石板后便是一颗樱花树,枝干上系着红色的布条,有时一些老者会在树上挂一些铃铛,风吹过,铃声因风而起。墨色的字刻在青石板上,立在村中央,似是这村中历来的祖训。农田里的人,一年四季劳作不停,无暇来观赏樱花,樱花树就立在那儿,看一年四季从身边走过,花开花落,风霜雪月一直在消磨着她,但她的风姿不曾减退。
  繁花似锦,在岁月中飞逝,花瓣也随之飞扬,散一地落红,散入池塘里,农人将它们浇入田中,田里散出了麦香与樱花香。花瓣则化为了养料,和着农人的汗水。
  麦子生长了,弯着腰,就像农人弯着他们的腰一样。青石板旁的人家是一位老者,是隐居于此的世外高人吗?入了酒,言语中露出了三分狂笑,三分醉;三分谦逊,一分醒。望着诗,一脸回忆之色,轻吟这首诗,眼神中又浮出了光彩,由浊变清,提着锄头又去田里忙活了。
  樱花瓣散在地上,如雨一般,和着铃声,随着清风飞扬,散向各地,化作养料呵护各方,留下一丝清芳,记录着她曾来过。
铃声轻响,花瓣飞舞,我不禁轻吟一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一篇:海棠虽好不吟诗(146期)
下一篇:读书不觉已春深(152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