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趁年华(171期)

时间:2022-03-03 10:19 作者:凌雷 编审:编辑部
诗书趁年华
  三月,草长莺飞。阳光慵懒地照在摊开的书页上,文字也染上温度,生出几分暖意,俨然一道风景。


【诗词人生】

读诗词 悟人生
监利新教育  徐国喜
  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自己的诗篇,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这些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认真诵读这些诗词,就可以触碰到他们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美好心灵,从而涵养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可以说,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杜甫的一生。
  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的是杜甫年轻的时候。想当年,诗酒趁年华,那时候杜甫因为家里也是当官的,所以他跟着别人进出岐王李范的宅子,去唐玄宗宠臣崔涤——也就是崔九的家里。在那里见到了著名歌唱艺术家李龟年。那时候,一个是青春年少,一个是意气风发,两人都是风华正茂。
  而《江南逢李龟年》实际上写于杜甫生命的尽头。杜甫过长沙而走衡州,公元770年春末夏初,杜甫从衡阳再回长沙。当时,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艘木船。在江边,他摆了个小药摊,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是,就在颓然老境,在陌生的南国,有一天,他居然从人海里遇见了旧时在洛阳就熟悉的身影,就是那个时代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谁曾想到,几十年的人生苦难与漂泊之后,在此南国异乡,这一对见证了当年繁华的朋友又在沉浮的人海与乱世里相遇。那是怎样的重逢啊。个人的颠沛,时局的动荡,还有那回不去的归程,所有走过的人生与岁月,都在那悲欣交集中。这首诗诞生在770年,杜甫就是770年去世的。
  一首诗,让我们从杜甫的青年走到杜甫的晚年,走过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感受到他那颗伟大的心灵,那就是:他能够正视、担荷并且反映时代的苦难,就像大地上一座坚实难移的大山,任凭时代血泪的冲洗侵袭,却能默默地把它们化为沃土,给后世留下满山生命的碧绿。
  一首诗词可以让我们感悟一位诗人的人生,无数首诗词可以让我们感悟到更多诗人的人生,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用心读,用心悟。

跨越世纪的交流
淮安外国语19级7班  黄心怡
  周末闲暇之余,照例翻开书,一行醒目的文题映入眼——《一株湖北的竹子》龙应台。欣然拿起笔,起读。
1907年的竹子
  身处欧洲的作者偶然发现,自家的新竹林竟然开花即死,枯干卷起的竹叶唤起了作者心中的疑惑。由报纸得知,原来欧洲的竹子都来自于那株1907年从湖北引进的竹子,作者仿佛看见自家的竹子体内奔流着百年前的中国血液。如今与未来,跨越时空的相连,蓦然感觉到一阵强烈的磁场将自己的心与竹子吸引在了一起。
1907年的中国
  黄冈之役、七女湖之役……日本人提着灯笼高呼万岁,心灵上却溅着中国人民的愤怒与耻辱。然而,中国绝不会缺少心怀热血,英姿焕发的青少年,他们正如那年轻的竹子,血与泪仿佛以流淌百年。徐锡麟、秋瑾的壮烈牺牲,鲁迅、梁启超愤慨的笔墨,林献堂、蒋梦麟忧国伤时的泪,早已深埋在那个世纪的痛楚与挣扎中。这是新生的竹子,更是百年前的竹子,是死亡,更是新生!
2022年的我
  读罢,心中百感交集,我是否也是那棵刚刚发芽,但流着百年血液的竹子?躯体在一代代更新和繁衍,但是灵魂呢?记得小时候总是担心战争的到来,担心自己的生活,可是现在想起这些,毫不夸张的说,我总是热泪盈眶。我能坚定地说,我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我感受到心脏鲜活跳动的演讲,我感受到百年前英雄的血液在我体内奔流,我仿佛脚踏在1907年的中国土地上,看过去,望未来一个又一个世纪,一代又一代人民透过文字,透过声音,通过永不磨灭的中国灵魂,将血脉交融于一起。
  死亡,竟是新生。先辈将眼泪埋藏,新的种子抽芽,宿命所埋藏的是民族的新生。
  “永恒,就是所谓的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用完,可这件事还在。”大概有些事物本就永远无法消磨,甚至说,时间在它面前,不再是时间。
  1907年的竹子与2022年的我,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交流。

书中自有沉淀的远方
涟水滨河初中20级2班  徐鸣婕
  从哭啼的婴儿到已能独当一面的自己,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知识,而其中的大部分来源便是书籍。人总是在不断的与各种书籍邂逅中,渐渐成长。过去的岁月无从找寻,可停步回首,发现现在自己心中的远方是经过许多本书沉淀下来的小小梦想。
  闲来无聊,翻看书架上各样的书,发现了不一样的色彩。打开一年级的课外读物,看到满满的汉语拼音,勾起了我的无限回忆,随手对比现在的书籍,心中会涌起无限感慨。以前的书籍总是彩色的,就连文字也是;现在的书,便是沉淀下浓重的深色,也代表着活泼到渐渐成熟。
  不过我更喜欢追求腹有诗书的自己,尽管童年是那么自由跳脱。各样的书籍,总带给人不一样的沉淀。我喜欢林清玄先生的作品——清爽。林清玄先生总是用生命中各种事例提点读者,他的语言总是轻描淡写,没有无比浓重的感情色彩,凉风清泉,高山沙石,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总是感悟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处事道理。以前的我脾气暴躁,颇有点愤世嫉俗,总是沉不住气,读完林先生的作品,我懂得了克制自己,转化心中的愤懑,做个清淡如风的人,这便是书籍沉淀下来的精华。
  书籍能开阔眼界,使人明智,使人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书香气质。对书籍,我们应时刻怀着感激与钦佩,他们总是不吝赐教带领我们走向新的高度。善读书可以医愚,沉淀下来的知识是无与伦比的珍贵的。

【书中风景】

书中自有风景
涟水滨河初中20级2班  陆静
  阳光慵懒地照在摊开的书页上,文字似乎也沾染上温度,生出几分暖意,俨然一道风景。
  轻合书本,书中所描述的风景依旧盘旋在脑海中,不肯离去。书中所写的,或小桥流水,或青山绿水,总是令人向往,让人忍不住产生去游览的念头。我自然而然地认为书中的文字是对那美好风景的描摹,是对这饶丽景致的叙述。
  然而,欣赏过《文化苦旅》这本书后,我开始将信将疑,书中真正令人向往的,仅仅是所表达的对象本身吗?
  在余秋雨的笔下,他游览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古老遗迹、山水风景。可是,他所写的游览,却似乎不单单是对眼前风景的描绘。他站在前人同样站过的地方,观赏着千百年来几无差异的自然景观,一步步探索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渐渐融入自己的看法理解,将这些变成了气势磅礴的文字。于是,文字就有了生命——阳关的萧条、莫高窟的沧桑、天一阁的古老悠长……仿佛都不再是单一的景观,这些文字浸泡成了一杯氤氲的茶,绵远而悠长。
  我沉浸于《文化苦旅》中的景观,更醉心于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余秋雨不仅是描绘出风景的壮观,更是用文字将其中的内涵展现出来。于是这些文字就不仅是一个将景致传递到纸张上,供人们赏读的传递者,而是一个将景致融入思想,注入感情的创造者了。其中,令我们向往的是作者描绘的意境,这样,书中的风景也就不仅限于景物了。
  书中自有风景在。同种景观,在不同人的笔下,哪怕在不同的时间,都会令人感觉不同。而无论是看到其间所描绘的,还是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就成为了心中的风景。一本好书,就像一朵绽放的花,乍看之下,会惊叹于它外表的美丽,细看之下,亦会被它迷人的花香所折服。
  于是,那书中的风景,便更多了一层意蕴。

存一个童年
永嘉翔宇小学16级1班  林思涵
  《外公的杂货铺》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杂货铺中的小学徒:天真、善良、可爱。那些大人们喜欢她、羡慕她,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曾像小学徒一样,拥有过美好的童年。
  我想,大家都喜欢小学徒,应该是因为小学徒她每天都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趣事:她会将邻居的小事做成报纸,把传记当作童话写……
  同样身为一个女孩,我妈最常跟我说的话就是“女孩子要稳重”,但我不想变得稳重,那意味着我将变成大人了,没有新鲜的生活、纯洁的友谊、神奇的幻想,我将和大人们变得一样无聊。大人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没有半点新鲜,过着枯燥乏味的日子,他们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我的哥哥一样,现在才只有16岁,但他的脸上却早已有了一种大人的表情。我几乎没有看到他笑过,一天到晚都板着个脸,早早的,便已没有了儿时的那份奇妙的幻想,没有了他现在该有的阳光、开朗、大笑。    
  巴尔扎克曾说过:“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童年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快乐。它不知不觉地来了,又不知不觉地走了,让人感受不到它来过,又清晰地记得它来过。仿佛这是一场冒险,经历了这次冒险,让我们变得成熟,让我们变得稳重,让我们变得更加期望未来。又仿佛这是一场梦,这场梦是那样的快乐,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
  我想,如果我长大了,还保留着那奇妙的幻想,是不是就代表着我的童年一直都在呢?

做那束能温暖他人的火光
永嘉翔宇小学16级1班  冯如梦
  《对岸的火光》是劳伦·沃克写的一本小说。
  女孩乌鸦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人放到了一艘船里,随后被推到了海中,任其随波漂流。孩子漂到一个小岛上时,奥西发现了她,并把她带回了家。乌鸦慢慢长大后,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也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哪,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甚至有人因为传言乌鸦得了麻风病而排斥她。
  为了弄清乌鸦的身份,麦琪小姐和奥西尝试了很多办法,也发现了很多线索:一封信、红宝石戒指、墓碑上的羊羔和墙上刻的羽毛……他们把这些线索拼凑到了一起,发现了乌鸦的身世。在这途中,乌鸦发现了一个跟她长得很像的水手,叫杰森。乌鸦觉得很有可能是她的哥哥,于是就去孤儿院调查了。医生说他可能携带麻风病毒,所以要跟他保持距离。杰森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自己去厨房,也能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在病房里还可以帮别人做事。自己挣饭吃,在城市里四处游逛,他走在哪里那里就是他的家,他的生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在乌鸦以为有亲人的时候,结果却不是。直到最后乌鸦还是没能找到她的哥哥,让我觉得有点可惜。
  我也很佩服乌鸦,欣赏乌鸦的性格,她并没有因为他人的排斥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绝望冷漠,她让自己成为那束温暖他人的火光,且生生不息。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做的事,决定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像乌鸦这样身边没有亲人的人,我们不能因此嘲笑他们。还有那些被病毒感染的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童心,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就算他真的生病了,被病毒传染了,我们也要做到“隔绝病毒,不隔绝爱”。我们不能嫌弃他们,要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接受他们,悦纳他们。
  不管曾经的我做得怎么样,希望今后的自己可以成为那束温暖他人的火光。

【策略探究】

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以《骆驼祥子》为例
监利新教育  杨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名著,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走过场,泛泛而读。
一、开展活动,有效促进名著阅读。
  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
  课前演讲名著。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骆驼祥子》共24章,在每天的课前演讲中布置学生进行名著演讲,开始是带稿纸演讲,后来甚至要求脱稿,要演讲的同学课前准备好PPT,演讲后有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大致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骆驼祥子》的演讲和名著的深阅读。在开始讲时,学生的表现可能不够好,但随着活动的进行,PPT越做越精彩,演讲也越来越精彩,有的同学的脱稿演讲赢得了全班喝彩。《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不多,以讲促读效果较好。在后来演讲《海底两万里》时,还增加了提问环节,由主讲人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向全班同学提两到三个问题,随机抽取检查,看其他同学是否进行了深入阅读,这样达到以讲促读、有效阅读的目的。
  写读后感,以写促读。可以针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或具体的章节,或整本书等内容,进行名著阅读写作,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本学期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就针对人物布置了以下题目进行了随笔写作:“祥子是如何堕落的”“你怎样看待小福子”“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怎么造成的”“祥子与二强子之比较”“《骆驼祥子》里的太太们”“《骆驼祥子》主题探究”……通过这些随笔写作,来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有效阅读。
  参与阅读活动。在去年寒假阅读《骆驼祥子》时,我们还通过“一米阅读”这个平台,参加了《中国教师报》的“好书伴我行”活动,每天由教师布置阅读任务,通过平台进行检测,在线上有效地促进了假期对名著的阅读。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情,开展名著故事会、名著手抄报、名著阅读辩论赛、名著思维导图等活动,来有效推进对名著的阅读。
二、适时指导,促进名著有效阅读。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具有厚重、量大、理解难度大的特点,必须有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教师的介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名著阅读课前激趣、名著阅读课中指导、名著阅读读后总结。
  学生开始名著阅读前,教师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期待。教师要针对所读名著自己认真阅读,上好激趣课。笔者在《骆驼祥子》阅读前,就向学生展示了洋车、洋车夫、祥子的前期后期等图片,斯琴高娃和张丰毅饰演的电影《骆驼祥子》视频片段,视频中,那个五大三粗的虎妞一出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播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小说阅读。
  学生阅读名著时,教师要随时跟进。通过随笔、谈话等了解学生的阅读速度、疑惑等,上好阅读指导课。针对“如果小福子还活着,曹先生要祥子去拉车,祥子就不会堕落”这个问题,我在班级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同学们明白祥子的堕落是必然的,偶然的因素可能会延缓祥子的变坏,但不会改变其悲剧命运本身。对于读中指导,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具体的问题展开指导,切不可一概论之。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所读名著的理解和提升。
  名著阅读后的总结,可以选择不同形式。可以是主题方面的归纳与小结,如《骆驼祥子》;也可以是人物关系的梳理,如《儒林外史》;还可以是行程的梳理,如《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等,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勾连起全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状知识结构,达到举一反三、提挈全篇的效果。在《骆驼祥子》阅读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以表格的方式梳理书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来理解小说的主题。读后总结,是为了加深内化理解,使学生由情节故事的浅层认识上升到对名著主题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总之,在名著阅读中,开展恰当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就能达到有效阅读甚至高效阅读的目的。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的活力
淮安曙光初中部  詹凯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在网络上数学教师教学交流群中好多网友都对美国数学家R.柯朗和H.罗宾合著的《什么是数学》这本书很是推崇,我在假期间把这本书读完,读完后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什么是数学》这本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阐述数学不仅仅由抽象的定义和定理组成,她还有很多真实的意义在其中。本书对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做了生动而精深的阐述,这本书既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教师而写的一本数学科普读物。阅读本书将会对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建设性的改变,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初中数学的第一节课《生活 数学》,苏科版教材一直想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与现实世界相互沟通,让数学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更有发展的潜力。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就仅仅是解题课,仅仅是苍白的推导和演算,那么这种数学课是没有生命的温度的。而如何实现这两种关联和融合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要思索和解决的。
  我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经常会举例:一瓶可乐3元钱,那么买了x瓶花了多少钱就是正比例函数;汽车销售员保底工资是2000元/月,每卖一台车提成1000元,如果他一个月卖了x辆车,那他这个月工资是多少就是一次函数;老师带了100颗糖,现在举行答题比赛共有x人答对,那么每个人能分多少糖就是反比例函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是对具体现实问题的抽象和概括。现实生活是大地,数学是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长出的参天大树。生活是数学的“三江源”,我们的课堂必须要紧密的联系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落英缤纷】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这是陶渊明在《停云》一诗中描写春雨的一句话。听雨时,我总能在雨中看见沉沉云彩,以及那云里的灰色地带。
——淮安外国语21级15班  李思玫

  有悲有喜是人生,有聚有散也是人生。食物酸甜苦辣,人生加减乘除,多种组合,多样精彩。梁老的书分了好几大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这本书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它好似一杯清澈的白开水,无味,却经得起阅读,还是那种越读越想读下去,让人欲罢不能。
——永嘉翔宇小学16级1班 林奕希


上一篇:且与书香伴流年(170期)
下一篇:山那边的海(172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