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海探幽(第二期五版)

时间:2001-11-01 10:54 作者:编辑部 编审:
五版   教海探幽
 
 
【杏林论语】
 
教育不能目中无人
卢志文
  无个性即无人才。“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的基本素质。学校不能成为生物工厂,靠“克隆”出一批又一批无个性、无特长的“标准件”学生过日子。
  斯霞有关于教育的“三品论”:“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斯”言不谬。不过我认为应当再加上一句:“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身心两健才是真正的健康,对那些稍遇挫便寻短见的人,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他们各有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晶型,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意志去塑形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学生的身心是液体——压力过大,他便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撑破容器。   
  万事德为首。“一切彻底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失败。”“育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和谐的人!”,“大写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能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最少关注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
  我们教孩子懂礼貌,与别人热情得体地打招呼,其意义远不止于礼貌本身。一个能热情得体地与别人打招呼的人,必然是一个心态健康的人,一个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融人这个社会的人,一个懂得快乐并能享受人生的人,也肯定是一个永远不会选择自杀的人。
  教师的教学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
  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习,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生的兴趣,是不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育并不是要我们去在学生身上建设什么,如果我们能小心冀冀地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教育已经成功了大半。
  博则易浅,综则易滥,专则易涩。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能做到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方可以入良师之列。
 
【论文集萃】
 
浅议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
淮安外国语学校 姚友良
   还记得实习时,指导教师在学生刚欣赏完配乐朗诵的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径直出示了教学目标:作者的情怀(第二课时)。接着又问同学们最喜欢文章的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最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点。”指导教师紧接着说。今天想来,如果指导教师把目标的设定(以有声语言或当场以无声文字的形式出现为佳)放在学生的回答、师生的商讨之后,那该有多好。
  不问学生客观上要不要学,主观上想不想学,根据教材教参要求确定的目标是既定性目标。通过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主要指课堂上的动态备课、相机备课)而形成的目标是生成性目标。   
  变按既定性目标施教为按生成性目标施教,这当是目前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攀登语文教学艺术之巅应该开凿的一个着力点。  
  根据既定性目标施教,教者目中有文而无人;根据生成性目标施教,教者目中有文且有人。根据既定性目标施教.教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强牵学生走,以传统的封闭的讲完文章讲清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根据生成性目标施教,教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现代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为目标。根据既定性目标施教,课堂教学是一个按预设目标流水的机械性装配过程,学生的大脑被动运转,学习少有兴趣,心情处于压抑状态,思维无法活跃,创造性思维难以出现;根据生成性目标施教,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与上述目标或包含或并列或递进等)不断生成,由于教在学生需求的点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得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
  根据生成性目标施教,教学体现出的是一种民主,折射出的是一种智慧。
  需赘述的是,对教材的深钻细研,绝不是要限制目标的生成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成性目标,使我们教育教学更富有成效。
 
【教育沙龙】
 
给小君的信
——走进学生心灵之:保护
袁卫星
 
小君:
  讲个“举手”的例子给你听: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数学教研课时,要求学生用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正确。用举左手表示错误。突然一位叫王练华的女同学(课后了解是一名后进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哪是左手,哪是右手。”语音刚毕,全班学生大笑。但见执教老师一刹那的惊讶之后便很冷静地制止了全班学生的笑声。对提问的学生说:“请王练华同学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教师先伸出左手和右手后又说:“同学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我们把这叫做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姓名。”紧接着,这位教师话锋一转:“老师很佩服王练华同学,哪是左手、哪是右手的问题都敢提。敢于质疑问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品质。我相信有这种习惯的王练华同学一定能把数学学得很好!”
  教者就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仅如此,他还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哪是左手,哪是右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耐心解答,那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敢提呢?
   
  由此还想到另外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花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这样问她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预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它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老师原先准备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保护这种求异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就是要保护这种洞察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知识或假设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就是要保护这种想像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就是要保护这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
  ——保护.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
  然而,我们的教育太多“唯我独尊”,太多“标准化”的统治了!且不说“标准化”的考试,就是本应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让《教参》一类“标准化”的东西来了个五花大绑,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读阿城的《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读到这么一段:“我向来烦。中学生作文选’。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两三个之后叫我起来.我说从楼顶写起吧。哪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一楼开始写。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不是空中楼阁!我那时还不懂得领异标新,只是觉得无可无不可。后来在香港看一座楼从顶建起,很高兴地瞧了一个钟头。”读罢哑然。
  其实。教育中有许多东西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让学生得到的是“I+1=2中“2的结果,而不是“1+1:2”中“+”的乐趣,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失败!
  最后,有必要指出,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尤其重要。信件是隐私,日记是隐私,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同样也是隐私。保护学生的稳私,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的自尊,方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握手!并祝教安!
 
【学海导航】
 
怎样阅读
 
宝应县实验初中卞金于
  阅读是大脑对经由视觉摄入的语言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获得意义,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的复杂过程。要学好数学,必须注重课本,学会阅读。学会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营养。那么怎样阅读数学课本呢?
  1.对于概念:要反复品味、思考,把握该概念的实质,并能举出符合概念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概念。比如看了绝对值的概念后会举出︱-5︱=5,︱0︱=0,︱-3-2︱=5,︱П︱=П的例子;同时对例子尽可能进行变化,特别是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如︱a︱=?,︱5-a︱=?;再则对概念进行逆向考虑,一般概念的叙述往往是“满足A就叫B的模式,思考“B是什么样的A”,如︱5︱=5,︱-5︱=5,那么5是什么数的绝对值呢?
  2.对于定理:不仅要弄懂它的证明思路及定理的应用,还要进行“三思”。思考定理
的条件,思考证明是怎样想出来的,还有无别的方法,思考定理证明给出了什么解题思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该定理等等。
  3.对于例题:要做到“做、比、问”。做——就是自己不看书先做一遍,若实在做不出,可以打开书先看一部分,思路待开启后,再合书做下去。这样,可以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比——就是对比,待自己做完后,与书上的解法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问——就是提问题,总结经验,上述两步完成后,向自己提一些问题:①解题中什么是决定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②解题中暴露出自己在审题上、知识上、思路上或毅力上有什么弱点或不足?③解题方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方法?④能否把这个题目加以推广,去发现一类问题的一般解法?⑤课本安排这个题目的目的何在?从中我学到了什么?   
  这样,阅读便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是在阅读中思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的状态中。
 
语 文
宝应县中学 亦元
 
  语文阅读有三部曲,谓之“读”、“解”、“悟”。“读”是读通全文,读出文章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解”是解析要点,解出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而最重要的是“悟”。
  “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在审美沟通中,尚有“沟通后”一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是分不开的。
  记得《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家的话。作家说,年轻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
  又记得历代读者对《伊利昂纪》中希腊联军主将阿基琉斯的罢战颇多指责,指责他把个人荣誉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为了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让整个联军连遭惨败,血流成河。可有人却认为,阿基琉斯的拒战,恰恰是为整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而抗争,是为集体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抗争。
  还记得拜伦曾为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的那些嘲笑性描写而痛心疾首,因为那一笑,笑尽了骑士般的义胆、忠心、侠骨、雄风,从此以后就很难找到将生命置之度外呐喊冲杀的英雄!……
  我想说的是,在“读”“解”之后,我们的心弦要有所动,有所“悟”,这才是阅读的理想归宿。 


上一篇:转变教师观念 树立翔宇新风(第二期七版)
下一篇:翦凇亭(第三期二版)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