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命课堂的探索与建构
2005年4月总第36期
A
陈连林:
提到“生命课堂”的话题,我认为要提倡“平民教育”。任何一个组织中“精英”是少数,“平民”是主体。教师的教育目光应下移,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和谐的课堂生存环境才是教育目的所在。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育情景为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提供舞台。我每一课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组织形式,在学生平等的探讨中,我最看中的是提供给“平民”学生发言的空间,在合作中普通学生享受了融合进群体的归宿感,这才是小组合作的要旨所在;知识的获取退居次位。
另外,也要挖掘课程资源,使所有学生生命的种子在课堂上诗意地发芽、开花。我允许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杂志带到课堂上来,早读课上学生尽情地读《读者》、《青年文摘》、《视野》,课堂上就某个话题结合刊物上的文章分析、讨论,甚至辩论,课堂不是少数“挣分高手”的比武场,不是“分数英雄”的经验交流会,是所有学生精神交流的圣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灵才真正舒展,课堂生存状态的质量才得到提高。
陈锦娟:
我赞同陈主任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生命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善待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鼓励他们发展,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
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善待不合"师意"的学生。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自主的选择,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善待不合“师意”的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关爱。学生会为选择得到尊重而自豪,并会主动地承担起为此应尽的责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会迸发出人文精神的火花。
李惊梅: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必须成为广大教师的理念。在同样的生活条件下,个人主体性发展和发挥的水平不同,其感受将大不相同。同样是工作很辛苦,有人感觉生不如死,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迫不得已,是被动、消极的;而有人则感觉苦中有乐,因为在工作中他们发挥了自身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是积极主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尊严、权利和自由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我们老师就不能再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贬低学生;而是要认同他们,把他们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把他们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这一点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也应渗透于我们的点滴工作中。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尊严,鼓起前进的勇气。
胡爱民:
我认为生命课堂应该是师生双赢的课堂,既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老师。因为在教育中,为师者不应漠视受教育者的生命个性,也不应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这是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这种相接的方式就是师生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对话。如何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真诚的对话。它需要为师者应该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从而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生命的真切体会。以此为基础,通过情境与氛围的创设,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会蹲下身来,用童心、真心与学生进行自然地交流、对话,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思中有所得,并且全程欢娱,充分展示其本应有的自然状态,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将他们的本性充分展露。
卢之芬: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学生都在盼望着你的到来,无疑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老师。几次不稀奇,但要长期这样,实在不容易。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的激情、 人格修为以及渊博的学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激情具有可见性,它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感染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而教师的人格修为和渊博的学识具有掩藏性,不容易被感知,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方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一位好教师,首先要燃烧自己的激情。
戚成林:
生命课堂直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是有道德的、对生命充满关怀的课堂。我觉得,真正把对生命的关怀落到实处,就必须敢于对“伪关怀”说“不”。我觉得,我们应该警惕以下几种现象:
1、打着“平等”的旗号,弱化教师应尽的引导责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平等,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既教师要摒弃霸权意识,倾听学生心声,呵护学生自尊。但是,当学生困惑、迷茫的时候,当学生需要有人点拨、推动思维的时候,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尽到自己的引导责任。
2、打着价值“多元”化追求的旗号,放弃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现在,许多老师已经开始注重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当学生囿于知识视野、生活视野、认识视野而出现误读、曲解,甚至是“为求新颖强取意”时,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不”,则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了。
3、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逃逸“双基”学习。现在,我们亟需改变的是学生被动的、与个体体验相脱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否定“双基”学习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对那种追求表面热闹,把教学活动娱乐化、幼稚化的现象,对那种“逃逸文本”的现象,我觉得应该保持必要的警觉。
王贵彬:
生命的课堂,我想应该是一个充满宽容的课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创新的过程中发生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学生每犯一个错误都被纠正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产生一种受处罚的感觉,从而对使用英语产生恐惧感,就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那些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痛苦的语言。我们不应求全责备,要克服心理偏见,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容忍学生的“挑衅”。现代教学观把犯错误视为获取知识的必然过程,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在课堂上要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在充满宽容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地成长。
杨作砚:
生命课堂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动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
万朝清:
生命的课堂需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也只有建立了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生命的可能。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生命课堂的基本原则。
袁爱国:
生命课堂是生生不息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生命课堂是生活的课堂。课堂是教师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舞台,也许学生在这个舞台只是十多年的时光,而教师的生命的主要精力也托付在这个狭小的空间,怎样将平凡而单调的职业生涯赋予充实与诗意,是每一个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与新课程同行,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应该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
生命课堂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在新课程风风火火的强劲势头上,生命课堂似乎应该是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纷繁的表演,热闹的小组研讨,喧闹沸腾的课堂气氛,美轮美奂的多媒体演示,课改的风景显得绚丽而多姿。可我们如果深思一下,隐隐有些不安,更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堂。
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
处理好“激情与冷静”的关系。生命课堂需要教师燃烧生命的激情,讲台可以成为教师的舞台,但舞台上教师角色的定位已不是主角,而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因此,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留一份冷静,可以让对话走向纵深处;多一份激情,可以使课堂摇曳生姿。激情过多,容易使学生变成“看客”;过分冷静,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乏味。
生命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也是辩证的,强调“预设”,应关注备课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实施集体备课时,在“求同”的同时,也应“存异”,即发挥并保持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我们关注“生成”,并非“脚踩西瓜皮”,随意发挥。必须围绕本学科的特性、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
戴军: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对于生命课堂我认为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 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2. 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3. 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有效的交往。
课堂上,教师应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在亲睹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验专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使生命的支付与生命的升华达到和谐的平衡;学生应在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生命不断“刷新”的快乐,特别是感受心灵震颤、精神发育、情感净化这种有意义的“内在的人格成长”。
B
下面,我们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彰显“生命”的意识,让课堂真正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王德凤: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激情是澎湃的热流,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当然,这决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充满自信的神情和热情洋溢的谈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将由文本而衍生的激情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努力让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活得主动,活得充实,活出精彩 。
霍树宏:
“生命课堂” 不是神秘的、虚无飘渺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之上、一言一行之中……
我对学生常这样说“能让我也来发表一下我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你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你提出的问题,我现在不能回答你,我需要查一查有关资料,你也可以查一查,我们比一比,看谁查得快,好吗?”……这种尊重学生和亲切的语言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形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为课堂教学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使得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奕奕生辉。
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我常常是静静地积极地观察。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既给学生思考、观察、实验等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积极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针对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及时的更好的服务,这就是为学生生命添彩,为自己生命增色!
马学彬
从生命意义的角度讲,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切,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一堂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选修课上,一曲台湾欧阳菲菲的同名歌曲,让所有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凄美的乐曲声中,我动情地诵读了一篇美文,关于这首歌的由来——个盲女孩,用手语表达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累死在家不远地方的妈妈的感恩之情。我眼睛湿润了,全场一片抽泣。同学们这样表达对诗歌与亲情的理解:“生命如歌,亲情是人世间最永恒的感情!”“妈妈,你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全部的爱,全部的诗与歌!”
苗万宏:
我认为在新课堂中应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应注重学生真情实感,重视学生从读中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新课堂请“读”回归,让“读”重铸生命。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读”中体验课堂生活,把心放进课文,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用生命碰撞生命;,在“读”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生命存在,呼唤着学生的生命,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中点燃学生心灵的求知欲望,引领孩子享受生活、体验情感,唤起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读”中激活学生的心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真正构建生命的课堂。
陈启文:
“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生活,让课堂因开放而更具活力。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就本人所从教的英语学科来说,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这一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并从学习中体验快乐。外语教学由于中国的国情,普遍存在“两少”(少语言环境,少练习机会)现象。要使学生能真正学会言语本领,从学语言中体验外语的魅力及人生的快乐,我们必须改变课堂模式,使“静”的课堂“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游戏”、“读书报告”、“英语角”、“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课堂走向社会,让生活溶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英语感受异国风情,体验人生快乐。
班同卫:
体育教育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将传统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主要应体现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上。
生命的意义在于参与。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当你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讲课时,你的参与就是积极地开动思维;当你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你的参与就是积极地动手;当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你的参与就是主动与合作;当你进行远足的时候,你的参与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当你走进运动场时,你的参与就是运动……当你了解生命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深深地知道,生命是在参与中闪光。
万红刚:
我认为“生命课堂” 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通过师生的努力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忽略师生情感的交流。所以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情意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讲授书法时,向学生传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介绍山水画时,不忘呼吁环境的保护;学习原始岩画时,同时唤醒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教材这个小载体,将学生引向外部世界的大天地。另外,我认为“学会做人”是实施“生命课堂”教育理念的基石。纠正学生的一个坏习惯,远比传授一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赵建琴: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朱永新语)。我认为“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更是师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场所。通过营造温馨的对话场景,教师把与学生在台下交流的融洽气氛带到台上来,把“圆桌”交流的感受带到课堂教学的“方桌”上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应是互动的、双向的,这样,师生双方都能体会到在课堂上教与学的乐趣。
结合政治课教学特点,通过“心理交流”“今日说法”“时事纵横”等小栏目的开设,能促使学生面对大家能很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师生在融洽的交流气氛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俨然成为展示的舞台,也成为交流的场所。在交流、对话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从而主体意识萌动,优化了师生关系,优化了学习效果,更增添了生命的色彩。这样的课堂才是活力四射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在交流、对话中流光溢彩!
吴红:
生命的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有一次,课堂的预设教学目标是教师单独设计的,当时的想法是春天到了,我们的学生关注了身边事物、窗外世界的变化了吗?让学生就从每天生活的校园里寻找春天、体验春天吧!调动学生的眼耳鼻等直观的感觉先去感受春天,然后再动手动脑,运用说唱画写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地把感悟表现出来。
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活动时,学生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活动的主线索清晰了:寻春——咏春——绘春。活动目的更加明确了:观察春天里的万物,用心灵去体会季节的变化;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认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现身边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用生物、语文、数学、美术等有关知识充实头脑;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设法把你的发现展示出来;积极参与,提倡合作,通过活动培养美好情趣,提高人格修养。
朱晴秋:
生命化的教学评价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理解、尊重、激励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新的评价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变化。新的评价观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性和生命在于运动发展。课堂评价应从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表扬、奖励办法;加强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往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激励、共同进步的活动,教师在评价中要公正、合理、有激励性、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时,要及时给予鼓励的评价、期待的评价,使大多数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真正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朱玉东:
作业是教学的反馈系统,是双向的,既有学生给教师的反馈也有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可惜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注重前者,忽略了后者。作业批语多是"√、×"或"甲、乙、丙、丁"等刚性的符号,缺乏软性的评价,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妨给作业批改加点情感佐料。评语要以赏识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给以赞赏和鼓励,对于那些作业认真,内容正确,有创新精神的作业,要大加表扬,如"书写潇洒漂亮""真棒,全对了。""你进步好快啊,老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等等。使学生充满自信心、自豪感,不但乐于做作业,而且力争做的更好。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要谨慎,切不可一个"×"字了得,它就象路障警示让学生思路堵塞,就等于两条棍棒要把学生一棍子打死,严重刺伤学生心灵。心理学表明,学生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错误中的美丽"。可给予提示错误注明改法的同时,给予赏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不致于灰心丧气。
汤迎莹:
课堂考核评价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控,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往的艺术课程考核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兴趣,师生重视的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一个学期的课业成绩往往是“一唱更乾坤”,“一画评为下”。为此,我采取了一种新的艺术考核评价方法,它包括两个评价内容:学习情感,学习技能;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每月一次的评价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感受愉悦,满足和自信。
沈寿鸿:
人类对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 与“知识课堂”和“智能课堂”相比,“生命课堂”体现的教育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把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当成人的最高目的。
今天的沙龙活动中,老师们对生命课堂的探讨我认为很有意义,希望大家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彰显实验初中课堂教学的“生命”的特色。我们期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主持人:包春华:
各位好!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许多时候是在压抑人、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使师生共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只能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完全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课堂生活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需要课堂成为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今天就请各位围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