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法指导”系列之二:“学习思维”的训练方法(59期)

时间:2007-10-09 10:56 作者:《翔宇教育报》 编审:

“学法指导”系列之二——

“学习思维”的训练方法

(第五十九期)


  思路决定出路,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之道。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思维。学习思维是在面对知识情境时的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能力。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规律的掌握、知识的创新都源于自身学习思维的科学训练。让我们走进思维的世界,去探寻学习的智慧与奥秘。

【思维方法】


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
■ 卢志文


  在考试过程中,思维往往会在解题的某个环节受阻,思维之翼难以展开,思维活动因而停滞不前。这时,不必紧张,沉着并灵活的应对策略,是有效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以下六种方法,被证明是突破思维障碍的无敌绝技。
     自设阶梯:“自设阶梯”最典型的是解几何题的“增添辅助线”。审题中,由于所求结果与题示条件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关联,从题示条件无法与解题结果建立联系,就可以找一个参照或者建一个桥梁,借助和添加题中没有的物质、线条、参照、状态等辅助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含蓄关系明朗化。
     开掘题意:发掘题目自身的潜在因素,充分利用题目所提供的显性及隐性条件,是解题思维灵活通畅的先决条件。当解题思路不通、解题的条件似乎不足或者为某些问题而纠缠不清时,不妨暂缓解题,重新分析一下题目本身,将题示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和再深入开掘,往往能化阻解难,顺利过关。
     建立原型:就是寻找知识原型和建立类比对象。这是化难为易,突破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类比能发现新的命题,所得的结论虽然具有或然性,但却为我们指明了目标,提供了线索,沟通了联系,使思维有了方向,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最后解决。波里亚说 “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往往指引我们前进。”甲对象具有属性a、b、c、d,乙对象具有属性a、b、c,可以类比推测乙对象可能也有属性d;应用这种思想方法,关键在于发现两事物相似的性质,因此,观察与联想是类比的基础。
     假设验证:假设验证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果题中条件不充分,用常规的方法难以下手,则可以先假设同题中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对照题意逐项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等效变换:将题中某种说法或某个条件进行等效变换,使其成为简单明了、易于接受、与结论相近的说法或条件,往往能将题意化暗为明,使思维障碍不攻自破。
     寻求极值:事物总有量的渐变到质的突变,发生在突变时的临界值为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分析过程提供了思维起点。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宝应实验初中  石书贵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产生。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如地理学科中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夹角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地理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等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表述知、情、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阶段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受能力,可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例如,经常让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宝应实验小学  姜海强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下面介绍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1、口算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而口算思维的准确迅速是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住了口算的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其一,不能动笔;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2、操作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这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思维训练的内容更加深刻。其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式过程,突出重点、突出难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3)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概括,进而揭示知识的规律。
  3、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结论进行比较,以检验自己观点或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1)系统地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挖掘共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知识的实践意义。
  4、想象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想象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具有反常规和独创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完数学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一个底逐渐缩短,直至为零,梯形会变成什么形状?当梯形短底延长直至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状?借助想象,可以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练习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设计阶梯练习。通过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浅谈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宝应实验小学  刘红梅


  21世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鼓励质疑
     中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不断循环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打消那种因为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其次,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大胆找出自己不懂之处,使其敢于不断地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另外,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问题,也不必求全责备,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问题,要向学生说明,以后再找机会解释清楚。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品尝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样,质疑的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
     2、激发想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拓宽他们的想像空间。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我设下了这样的疑问:汤姆可不可以不放掉这条鱼呢?班上立刻就有一些“小机灵”说,可以不放,他们的理由是:汤姆悄悄地将鱼藏在自己的包中,就能不让父亲知道!我并未当场否定他们,而让他们耐心地听取别的同学的观点。学生们结合父亲的为人,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并由此联系到我们日常做人应有的准则,取得了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
     3、打破定势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良好的正迁移;另一方面,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选”字,有的学生说是先生在走路,有的说是先走的人能得第一,有的说“选”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任务——记住了“选”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
  
【编辑言论】


学习思维的训练方法
■ 朱斌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是由许许多多神经细胞组成的,它们像大树枝干一样纵横交错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限“链接”的信息网络。在人的大脑里,生物电信号从一个细胞传导到与之邻接的其它细胞,于是,我们便有了思维。
  我们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学习思维是在面对知识情境时的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能力。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时代,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良好的学习思维就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规律的掌握、知识的创新都源于自身学习思维的科学训练。学习思维的训练目的就是要挖掘大脑的无限潜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除了平时学习那些成功人士的思考方式,并不断运用到自己的思考实践中来,还需掌握一定的学习思维训练方法,具体表现为:
  1、置身问题之中。要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作为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课外活动时,甚至对考题的合理性,都要通过思考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钻研,这样学业才能大大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2、坚持独立思考。学生在校学习,要注意克服依赖性,凡事要经过独立思考,付出脑力劳动,获取真知。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表现应当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独立地检查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同时不盲从、不轻信、不依赖,凡事都问个为什么,都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以后再接受。在自己没有独立想通之前,决不轻易死记死套现成的结果,海因里希•韦贝尔对其学生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任何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正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独立思考,正是这个优点,才使得爱因斯坦取得了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3、领会思维科学。了解思维科学,有利于提高思维的自觉性。对于学生来说,要了解思维的基本形式,如什么是概念、判断、推理;了解思维的规律,如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逻辑思维;了解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只有领会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善用信息交合。信息交合法是创造学专家许国泰先生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它能使人们的思维从无序状态转人有序表达,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推出无限的新观念与新思路。其具体步骤是:将思考的具体对象本身,加以信息要素的分解,分别标在图像坐标系的X轴上;再把与思考的具体对象相关的诸信息要素分解,分别标在同一坐标系Y轴上;将X轴上的信息要素与Y轴上的信息要素分别逐一交叉搭配组合,就形成多个交点(a、b、c……),每个交点便会构成一对新的信息,这些新信息,就是一个关于某一具体思考对象的“信息反应场”。如要回答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可以把曲别针本身的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要素,形成X轴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要素分解,形成Y轴信息标,最后把两轴上的信息进行组合,最后就形成了曲别针的一系列用途。学生善用信息交合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实现知识的创新与拓展。

【思维视野】


思维导图: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
■ 小五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由被誉为英国“记忆之父”的著名大脑潜能和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先生发明,并在全球得到推广,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我们以往直线式的思维定势,用一种画图的方法,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开发大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时,最常用的笔记方式是诸如1、2、3、4这样的直线型方式,但“思维导图”认为,这其实违反了思维的本来面目,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你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你的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而我们从生物显微镜上观察大脑时也会发现,我们的大脑神经也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的神经元。而“思维导图”的最初灵感也正是源自于大脑神经元。从某种程度来说,大脑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思维导图”也正是这种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是一种利用大脑语言思维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一张“思维导图”就能使你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传统方式的课堂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且这种复制常常是不完全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由于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已经不大。而如果你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做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此时,你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形象地被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副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你的脑海里重现一遍,这对于今后的复习无疑也是极大的帮助。
  “思维导图”还运用了创造性思维理论、回忆功能理论等多种科学理论来“迎合”思维的规律。比如,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它倡导使用不同颜色和线条,颜色和图像能让你的大脑兴奋,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中与中心图像连接的不仅有主要分支,同时依次有二级分支以及三级分支,层次十分清晰。而由于你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你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结构和清晰的层次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回忆功能理论的一种体现。对比单一、单向的文字性思维,它由于思维比较单调乏味,经常导致大脑思维的中止,而如果用“思维导图”这种大脑自身的语言去思维的话,大脑思维关闭的情况就不会出现。简单地说,“思维导图”让你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自然就会变得自然和简单了。
  “思维导图”能干什么?东尼•博赞说:“人们在做科学的决策时,需要从方方面面的选项中决定一个最好的处理办法。利用一般性思维只能想到六到七种办法,而‘思维导图’能使决策者处在一个完整的环境条件中,从而激发出灵感,使各种想法中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衍生出更多的想法。另外,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面对环境会更加错综复杂,这时‘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理清层次。”就以笔记为例。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是指那些按顺序且呈线性的组织方式。而“思维导图”式笔记画满箭头,句子也不成行。从表面上看起来整洁的笔记,从信息角度讲,其实是杂乱的。因为在那些整洁的笔记中,关键信息是隐蔽的,并且混杂于一些不相干的词语中。而那些看起来凌乱的笔记从信息角度讲却是整洁的,它们能及时地表明重要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你可以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在一张白纸上整理完成“思维导图”。而它所记录的信息量是你用传统的笔记方式一小时内无法完成的。
  一位专家说,“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其实是孩子。首先,对于人类特别是孩子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在教育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人类的思维原本就是呈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这种思维轨迹再现出来。实际上,这就是将人类不同思维之间用一个有效的方式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连接。这无形中锻炼了思维,会使人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思维导图”将人类不同思维串联起来,在不同思维之间形成有联系的、可联想的记忆链条,这让孩子在记忆某些东西时很容易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其记忆效果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学法指导”系列之一:学习动机的培育策略(58期)
下一篇:“学法指导”系列之三:“学习注意力”的提高技巧(60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