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系列之十一 :让学生学会质疑(72期)

时间:2020-09-18 16:00 作者: 编审:

“学法指导”系列之十一

让学生学会质疑

(第七十二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学生来说,质疑意味着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丢失自我,学会思考,表达见解,探求新知。只有学会质疑习以为常的现象、理所当然的解释和信以为真的知识,学生才能领悟质疑精神,养成质疑习惯。


【一线传真 】


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反思
宝应实验初中 成桂荣

  在初二某班级的生物课上,讲完苏教版教材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最后一部分《血液循环》后,根据课堂惯例,我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质疑答疑时间。平时这段时间学生的疑问较少,且问题较简单,但这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却特别多,给我印象很深刻。
  同学A问:“老师,从血液成分上看,主动脉中的动脉血经过身体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后,为什么会变成静脉血呢?肺动脉中的静脉血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后,为什么会变成动脉血呢?”
  同学B问:“老师,健康人的收缩压变动范围是12-18.7kpa,舒张压为8-12kpa,如果一个人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可认为是高血压,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如果经常高于18.7kpa是否也可以认为是高血压呢?”
  ……
  由于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以上写出的两个问题的难度完全超出了我事先的想象。但当时令我欣慰的是:学生善于思考,思维被激活了!不过我却有了新的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是在不解之处提出疑问,或者在有疑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想法。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质疑的基础,有疑才会有问。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必须从课堂入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最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就在于使每一个生命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生物学素养,进而提高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把传统教学中失落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从课堂开始做起,给学生创造质疑的空间吧!

欲把疑点设何处
宝应实验小学 陈书标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问,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有的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质疑的质量不高。从何处质疑,怎样疑到点子上,结合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教学,介绍一些做法。
  1、在课题处切入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哪吒闹海》一课出示课题后,老师引导:“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等一些问题。揭示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2、在标点符号处切入
  各种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东方之珠”》一课时学生质疑“东方之珠”指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解决了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课文细节处切入
  学生自读课文时,引导对文中用得精妙的词句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意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有一句话:“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教学这一课可以紧紧围绕“感动极了”引导学生质疑:布鲁斯的感动与先前的几乎失去信心有什么关系?布鲁斯感动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布鲁斯又是为何“感动极了”呢?……
  4、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对课文重难点词句段的质疑,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学《石头书》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然后围绕这个词质疑:川川和磊磊在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根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去读课文,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学文的线索也更加清晰。
  5、在课文的矛盾冲突处切入
  语文教材中经常有看似矛盾却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中抓住这些矛盾处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蒲公英》中第三自然段中“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蒲公英种子已答应了太阳公公,为什么又说“却不这样想”呢?
  6、在课文对比处切入
  一篇文章内容对比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以此为着眼点质疑,有利于理解作者的匠心。如《掌声》一文可这样质疑:小英开始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后来与同学交流、游戏,同是一个人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让探究的课堂真实起来
宝应实验初中 殷玉龙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本课的内容是《做诚实的人》(苏教版九年级),教师补充一个讨论探究环节:“身边的案例”:李某平时不思学习,经常上网玩游戏,到临考前准备作弊。考前他找同学张某,经过一番死缠硬磨之后,张某终于答应帮忙。看到作文题目“诚信为本”时,李某很后悔,考试结束后……
  问:(1)李某的行为对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李某,考试结束后想对张某说什么?

  学生们进行了一番看似热闹的讨论,也做出了很多回答,而我作为听课者已经难以记得些什么了。因为这样的案例缺乏真实性,试问一个考前为了作弊想尽办法的人,会简单到仅仅因为看到一个“诚信为本”的题目,就会立即放弃作弊,心甘情愿地接受可能不及格的事实?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德育就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同心协力了,直接弄些文章甚至简短的文字材料读读就可以达到效果……
  这样的讨论设计带有明显的圈套式,让学生在一个凭空想象的虚假背景下,去探讨“做诚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做人真经,岂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但学生往往还不知就里,照样在教师的牵引下继续讨论下去。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因为对于这个材料的应用,教师的预设缺少引导学生质疑的意识,也可以说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质疑的勇气。这样的探究活动纯粹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其最终效果不言自明。其实,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同学们不忙解决问题,可以先就问题本身来看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抑或就直接问:“就材料本身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来吗?假如让你来就这个材料进行考试的命题,你会出一些什么样的题目呢?而要出好题目,首先要熟悉教材本身的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可以拿来与本材料进行结合呢?”就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学(发现问题)———讨论(师生互动)———点拨(自主答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轨道,这时候的讨论就是一种生成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可以真正地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也只有这样的活动过程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寓言故事 】

质疑激励进取

  西方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国王添了一个可爱的王子,在给孩子洗礼的那一天,有12个仙女受上帝派遣前来祝贺,每一个仙女都带来了珍贵的礼物。第一个仙女带来的礼物是智慧,国王很高兴地收下了;第二个仙女带来的是珍贵,国王同样高兴地收下了;第三个带来的是力量,第四个带来的是财富,第五个带来的是英俊,第六个带来的是情感,第七个带来的是健康,第八个带来的是朋友,第九个带来的是爱情,第十个带来的是知识,第十一个带来的是关怀,国王都十分高兴地一一收下了。但是到了第十二个的时候国王愣住了,因为她带来的礼物是质疑。国王认为,我的儿子什么都不少,要什么有什么,怎么可能需要质疑呢?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第十二个仙女的礼物,国王甚至对这个仙女有些不客气。随着岁月的流逝,王子渐渐长大了,继承了王位的他英俊潇洒、性格温和、身体健康,但是在他的心灵里,却少了由质疑带来的追求未来的雄心大志,没有因质疑而产生的要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已经拥有的什么都不去质疑,从来都不想着改革创新,从来都不想着励精图治。久而久之,因为他每一天都处在知足满意的状态中,大臣们也都变得不思进取,他的国家变得越来越保守、僵化,不久被邻国吞并了。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里时刻存在着质疑精神,才会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己。

———贺子嘉(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9班)

质疑铺垫成长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一天,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来到养蜂场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扇动,却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想起教科书上和《十万个为什么》上关于蜜蜂等昆虫发声的原理,她不由得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书上说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震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可现在蜜蜂的翅膀已经停止振动却仍然嗡嗡叫个不停,这声音到底是哪里来的呢?她问老师,老师说书上说的怎么会错呢?于是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干脆用剪刀剪去它的双翅,蜜蜂仍然嗡嗡直叫。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结果和教科书的结论大相径庭。为了探求蜜蜂发声的秘密,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小黑点,蜜蜂鸣叫时,小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结果蜜蜂飞来飞去,居然没有一点声音……一年以后,这个12岁的小女孩撰写了一篇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并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奇科普专项奖。她,就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6年级的学生聂利。这就是我们同龄人向权威挑战的最好例子。

———王子旸(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5班)

质疑成就辉煌

  享誉世界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去欧洲参加一次指挥家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就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以为主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现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明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质疑,敢于质疑。面对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都要善于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要彻底弄个明白,对或者不对,都要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对别人的判断要去质疑,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能人云亦云,惯于附和。特别是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

———包俊杰(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9班)

【杏坛絮语】

保护孩子的质疑精神
◆田福安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使用了几十年,今天却受到六、七岁孩子的挑战。日前报载,刚上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所学课本提出质疑:“蓝蓝的天上根本不会有星星,蓝蓝的天上只有圆圆的太阳和白白的云彩!只有黑黑的天上才能看到小星星。”
  无独有偶,一位教育界同仁告诉我,一些小学生对邱少云那篇课文也提出了疑问:“邱少云是参加战斗去的,能不背弹药吗,邱少云被烧死,为什么他背的弹药不爆炸?”“课文说,邱少云的战友就在他身边,拉一拉就可以救他。距离那么近,为什么邱少云被烧死了,他的战友却没事儿?”
  我们的老师、专家、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孩子们疑问的合理性或教材的合理性。孩子们质疑的问题值得考虑,但我想更重要的意义不在质疑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保护、鼓励、支持和发扬孩子们的质疑精神。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的标志是标准化,是服从。因此,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孩子们说“是”,习惯于孩子们的一致性。孩子们对书本、对老师崇拜有加,老师的话绝对正确,书上印的就是真理。对于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怪问题,老师们常常是或认为扰乱课堂纪律;或认为打断了自己的讲课思路;或认为孩子脑子有毛病,整天胡思乱想,就是不往老师讲课的思路上想。家长们呢,要么不耐烦,“你没看我正忙呢吗”;要么随意乱答,胡乱搪塞糊弄;要么被孩子问得理亏辞穷,大为光火,直至压制孩子不许提问。孰不知如此,家长、老师即在不意之中损害甚至扼杀了孩子最为宝贵的质疑精神。
  有这样一宗报道:一个女小学生,听老师讲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断两开的蚯蚓可以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小姑娘很好奇,一定要弄个明白。于是挖来蚯蚓断开两段,放在窗台上养起来。她母亲发现后非常生气,狠狠打了她一巴掌,并把蚯蚓扔出窗外。国家教育部一位领导同志沉重地说,这位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她这一巴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一个女科学家。
  孩子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有要问个“为什么”的“自然动力”。这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了解世界、学习各种知识的开端。古人说:“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孩子的质疑精神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是他们主动参与、自觉学习、积极探询的生动体现。老师和家长非但不能忽视、厌烦甚至打击,相反应百倍精心地保护和支持这种精神,鼓励和发扬这种精神。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想问题,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一定要问个为什么,一定要弄个明白。一个人没有了这种质疑精神,就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创造性了,他就永远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类没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创新,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不问为什么,怎么发现地球吸引力?蔡伦看到人们用竹简、丝绸写字,不问为什么不用更轻便、更便宜的东西写字,怎么发明造纸术?
  那么,怎样保护和发扬孩子的质疑精神呢?1、无论孩子提怎样的怪问题,怎样“钻牛角尖”,都要表扬鼓励、肯定他爱想问题的精神。2、不要不耐烦,要耐心解答,遇到自己搞不清的问题,千万不要顾面子,要放下架子,不要敷衍、欺骗,要认真地跟孩子共同探讨;3、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认识事物的不同程度,鼓励孩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钻研、去探索。
  精心保护孩子的质疑精神吧!对孩子宝贵的质疑精神千万不要漫不经心甚至给予打击,要知道,你的孩子、学生很可能就是爱因斯坦和牛顿!          

———来源于《天津日报副刊》

【学生论坛】

  徐 谋(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8级23班):
  建议老师在上课前设定提问卡,让每位同学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上课时再提出来。这样一是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可弥补课堂上时间的不足;三是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熊垓华(监利总校08级27班):
  学会质疑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我们需要有鹰一样敏锐的眼睛,去猎取问题,重视问题的细节。问题发现后,不要急于解决它,而要缜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问题就像解剖物体一样,每次都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态度。最后当然是解决问题,要根据已知问题产生的本质去推断它产生的原理,寻找问题各步的解决策略,这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耐力。
  张金莲(监利总校08级6班):
  我们总能看到: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同学们很少对此质疑。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脑海中已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思想,于是我们就丧失了质疑的能力。对此我有一些建议:毕竟老师也是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要以为老师的话总是对的;遇事要问为什么,学会追根寻底,不要满足于表面事实;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保持好奇心,要善于观察生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不畏惧权威,要知道权威不一定代表真理。
  唐 蒙(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9班): 
  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心态,一要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将自己的疑问先提出来;二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你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存在异议时,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提出来与老师商榷;三要拥有厚实的学识,不能空穴来风的胡思乱想,有理有据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杨蕙羽(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9班):
  学会质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学会质疑,朦胧的事实才得以真相大白,科学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方能不断进步。学会质疑应该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先人,笃信“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在敢于说不的同时,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说不;对前人留下的东西必须科学地认识和运用,否则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束缚;打破思想上的禁忌、框框,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不被习以为常的惯例禁锢;用发展、开放、求异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问题,敢于对“定论”和常规打问号。
  潘宜禹(宝应实验小学04级3班):
  我一直认为,“质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就拿我自己来说,在上星期的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将一个词语“非比他人”解释为“不同于其他人”。我立即大胆质疑,认为“非比他人”的意义应该是“与一般人不同,比一般人厉害”。语文老师查阅了相关资料,最终确定我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次“质疑”让我充满了学习必胜的信心。
  戚志远(宝应实验小学04级3班):
  学会质疑,首先要有质疑的胆量。其次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何为有价值的问题呢?那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智力挑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应在质疑之前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学一篇文章,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的东西,而要去挖掘文字背后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应该大胆地去想像,哪怕想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思考和推敲。 

  


 


上一篇:“学法指导”系列之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70期)
下一篇:如何做好学习总结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