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VS演武场
4月和6月,分别有媒体报道了安徽和山东两所学校的新闻。安徽一学校课堂上学生群殴老师,山东一学校教师对军训新生拳打脚踢。两则新闻都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这些事件,令人震惊,却不偶然。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老师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现在的时代怎么了?面对这些追问,或许媒体和我们都无法给出最终的答案。新闻终究会成为过去,但我们的教育生活不会成为过去。身为教育人我们,没有理由停下反思的脚步。
学生打老师,老师揍学生,我们该反思的是什么?
【事件回放】
4月20日,一段学生群殴教师的视频在网上被热传。经人民网安徽频道调查,该视频涉事单位为亳州市蒙城县范集中学,目前,中学校长已被停职。
视频显示,课堂上秩序混乱,一群学生在晚自习和老师是拳脚相向,大打出手。起初,涉事老师在教室后面似乎在指责学生,学生也毫不示弱,和老师针锋相对并发生口角,争吵不断升级,言语上的交锋迅速演变成肢体冲突,瞬间几名同学一齐冲上去,而后其中一名学生更是举起板凳砸向老师,一时间,参与群殴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寡不敌众被逼到教室墙角。
经了解,该教师系范集中学一名英语代课老师,整段视频时长1分12秒,期间,当事老师共掌掴学生三次,均针对同一学生。
4月20日,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到蒙城县教育局负责人,据他介绍,目前涉事学校校长已被停职,并派出两支调查工作组进驻范集中学,对涉事学生和教师进行询问,同时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具体处理意见和相关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2016年04月21日)
【媒体观察】
学生群殴老师事件背后的追问
作者:汤传稷
追问一:老师还敢不敢管学生
记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不仅学生殴打教师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老师对学生进行正常管理教育惹上麻烦的事件也不少。
类似的事件,一次次地刺激着教师们原本就绷得很紧的神经,导致“不敢管学生”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因为种种经历证明,管理越是严格,越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敌对情绪,如果学生出了事,老师需要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如果放松管理或是不管,大不了学生没有教育好,那起码责任比较轻。
汤阴县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教师在对待学生管理问题上比较谨慎。首先学会保护自己,不想因为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其次,教师一般不去和学生‘对立’,能管则管,不能管则不管;遇到刺头学生,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不理不睬态度。”
追问二:如何保证老师的正当惩戒权
如果现实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这种问题长期存在下去,既会毁了学生也会毁了老师。老师该怎么管学生,真到了要有一个明确说法的时候了。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诉说了许多教师的无奈和焦虑。他指出,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何谓“适当”,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在触犯“师德红线”一票否决教师的当下,“惩戒”成为了悬在教师头上、不敢触碰的一把利剑,对学生想管不敢管,宁愿放任也不敢“得罪”学生。许多代表、委员们对过于宽松的学校教育纷纷表示担忧。到底体罚和惩戒的界限在哪儿?教师怎样正当行使“惩戒权”?
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认为,中国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开放中后期以来)是放纵教育。惩戒本来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早已经被剔除出了正常的学校教育范畴。政府和教育主管,为了迎合部分民众无原则、不合理的诉求,为了消除来自社会的压力,往往以牺牲学校和老师为代价来平息非议。这导致了恶性循环:老师不敢管学生,熊孩子出没,越发嚣张,更容易出事,学校和老师越来越胆战心惊……
一位法律专家指出,要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我们既要保障教师教育权,又要尊重学生权益,这就需要在法律上,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客观情况,明确教育惩戒的原则、方式、标准和界限。
追问三:师生关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危机
学生殴打老师,老师不敢管学生,师生关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危机?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
信阳市某中学教师说,教师地位下降有自身的原因,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人甚至做出有违师德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漯河市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长魏松根认为,学生殴打教师,表面上是没有了师道尊严,实际上是部分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对社会的发难,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现行的教育一刀切,仍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有的地方甚至变本加厉,应试教育达到极致的时候就是中国最危机的时候。教育太功利,教师没有回归教育的本质,特别是小学和初中教师,“毁人不倦”,过早地让学生失去童年,失去自由创造和发现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做教师也应该做有限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不要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教师尽量去唤醒学生,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高材生,对待一些另类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让学生努力拓展个性特长。现在的一些学校分出快班、慢班,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起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下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师生关系危机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罢了。
(来源《大河报》2016年5月17日 有删节)
【教育之惑】
校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开东
从根本上来说,师生目标一致,应该是很好的合作者,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团结一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师生彼此崇拜,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然而,现实中的师生关系日渐冷淡,渐行渐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因为唯分数论,师生关系的恶化,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恶化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沟通渠道的堵塞。老师忙着评职称、评称号,忙着考计算机、考英语,还有继续教育、课程培训等,特别是面临沉重的考试压力,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几位,心态很难有平衡的;而学生害怕分数,害怕升学,害怕考试的排名,害怕按照分数来排座位,压力同样不堪重负。这样一来,师生都处于紧张焦虑之中,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自然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沟通。
二是教育手法的落后。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一代人个性的张扬和突显。无庸讳言,学生普遍厌学,很大的问题是出在施教方式上。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而且,学生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拒绝不适合自己的一套。当我们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工具,不顾及他们对现行教育的看法,不顾及我们的教育方式他们是否愿意接受,火山就已经在酝酿了。
因此,处于夹缝里的老师,要不就是管出来一堆麻烦,要不,就像杨不管一样,放任自流。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形,教育思想显然没有充分准备,进退失据,动辄得咎,没有研究如何在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况下,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三是惩罚教育的缺失。曾几何时,我们颁布了一个个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与此同时,一个个紧箍咒戴上了老师的头,老师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语言,任何一句批评,都可能构成对学生的人身伤害,都可能成为呈堂上对我们不利的证词。这就是教育部门提出的绝对禁止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票否决。至于何为变相体罚,至今还是语焉不详。逼得老师只能一味的退缩,一旦说服不起作用,学生就会爬到老师头顶做窝,学生打老师左耳光,老师不敢把右脸给他。师道尊严早已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教师对学生固然是爱的奉献,但有时候,为了这爱能够尽可能地播撒,难免需要辅以一些小小的惩戒.惩戒,并不意味着没有平等;有惩戒,也不意味着不尊重学生。必要的惩罚也是爱,甚至是大爱。然而老师对学生的惩罚缺少社会支持。要知道,自由、平等、尊重也是需要通过学习的啊,甚至通过一定的惩罚才能够领会的。学生时期的放纵到了社会上,可能就是放大了的暴戾,学校不能给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不知道惩戒为何物的无法无天者。
今天,全社会大喊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于是家长、社会都给了孩子一种错觉: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没什么好改变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中心,老子天下第一。
更糟糕的是,今天的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是社会的人质,个人更是社会整体的一部“作品”。在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的环境里,学生怎么可能建立起自己一座道德伦理的大厦?学校就算心有余也会力不足,岂不知道一傅众咻的道理?所有这些,必然导致孩子们的道德教育的苍白和失血。
更可怕的是,教师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地位的低下,特别是经济地位低下,无形中增添了学生对教师的鄙视。想想看,教师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怎么可能在学生面前建立起自己的师道尊严?
而且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孩子心理承受力又特别薄弱,缺乏理智解决问题的方法。校园暴力存在的很大因素是他们找不到良好的沟通渠道,找不到消解不良情绪的出口,对生命价值和法制尊崇不够,以致铤而走险,酿成大错。
鲁迅在90年前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们今天则要高声呼喊:救救老师。
(作者系苏州市教育名家,本文原题《中国教师,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找不着北的师生关系
张鸣
在中国谈师生关系,是一个糊涂的话题,不说还好,一说就乱,因为大家心目中的师生,大抵不是一回事。当年在乡下替人代课,有的农民会对你说,这孩子调皮捣乱,你就尽管打,打不死就行。然后再对我的学生说,老师就是父母,不听话揍你没的说。显然,在这些农民心目中,还有过去天地君亲师的影子,有意无意,把师生看成五伦中的一伦了。
其实,在古代社会(以明清为例),老师也分档次。有些档次的所谓老师,没有人真的把他们当作伦理关系中的老师来看的,比如那些本身就没多少文化,只能教村里孩子识几个字的三家村学究,说起来也是老师,但大家都不会认真地把这种老师当回事,学生跟老师开个玩笑,搞点恶作剧,也没多大关系。但是那些能够给学生开讲,教学生开笔作文,而且讲得不错的,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些老师本身还有功名,是个举人或者秀才,那就更得学生高看一眼,日后学生发迹,这些人就是蒙师(启蒙老师)。更进一步,如果学生考上了秀才,继续求学,无论进书院还是自投名师,这段生涯里的老师,一般就具有相当固定的意义了,属于授业老师,严格地讲,韩愈《师说》里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就是指这些人。当然,最具法定价值的老师,是科举途中,为你判卷而且最终录取你的那几位,无论房师还是座师,都是一个人生命中真正具有伦理意义上的老师,一辈子都不能背弃,否则不仅会背上千古骂名,而且很可能被治罪,有的人,老师死了还要守制(辞官不做,结庐守墓)。在古代社会,所谓的师生,实际上是师徒(老师和徒弟),无论讲课,还是平时相处,大抵一对一。
现代化在中国的体现,最主要的就是兴学堂,所谓学堂,就是西式学校。西式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开教室上大课,师生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加上洋鬼子不懂什么叫五伦,老师自然也不把自己当“五达”尊(中国有学堂之初,无论教会学校还是官办学堂,都有很多来自东西洋的老师),因此,“师徒”开始变成师生。有刻薄者,如马一浮就说,西式学校,等于商号公司,计钟授课,铃响辄止,有若买卖,交易而退,各不相干。
其实,即便西式学校,个中的师生,面目也不尽相同,上完课各不相干者固然有之,但是师生关系密切,犹若师徒者也大有人在,吃在老师家,住在老师家者有之,拜师行跪拜大礼者,也有所闻。
1949年以后,师生关系又是一变。一方面,当老师的要思想改造,文化批判,老是搁在台上不是检讨就是挨批,师道之尊固然谈不上,欲求各不相干,也不可得。一方面,另一种国外的教育模式苏联模式的引进,教师作为某种理念的灌输者,具有更多的工具性,离传统“师”的身份,距离更远。
好在这种日子终于结束了,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现代化的起点,只是,凡是在历史上走过的,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有些人幻想着回到古代,重建“师徒”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多,可老师的架子不小,一摆就像皇帝或者老子。还有些人遵循西方式的不相干主义,上完课走人,学生是谁,想要什么,全然没有干系,即便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面。
如果说上面有什么导向的话,那么一方面是工具主义,鼓励教师做工具,不仅中小学力行灌输,连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阶段的教育,都中学化,或者叫灌输化,把导师的自主性降低到最低。一方面则是老板主义,鼓励导师当老板,学生给导师打工,导师给学生发工资,不仅理工科如此,人文社科也如此。前一种模式,师生是灌输的漏斗和瓶子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真正能让学生尊敬的,教师的学问和责任心,在这两种关系里,基本上是没有的,好像也不需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文节选自《南方周末》)
【师说】
难以言状的悲哀
淮安曙光小学部 吴梦玉
在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乏,也导致学生极端行为增多。对于学校来说,是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教育和服务,则是这一事件中需要重点反思的。尤其在高中,学校普遍只重视知识教育、升学成绩,而忽视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不论是学生打老师,还是老师打学生,都是两败俱伤。学生打老师,教师打学生,教师心寒,学生心怨,家长不安,社会不能承受其之重。
学生打老师,寒了谁的心
永嘉翔宇小学 曹芳芳
越来越多关注教育、研究教育却不从事一线教育的人,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老师指手画脚,口诛笔伐,甚至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师”,“老师辛苦不一定是敬业”。即便这些指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社会舆论和教学政策一味地倒向学生、偏袒学生,势必使得社会和家长越来越不尊重、不理解教师,使得学生在老师面前变得越来越有恃无恐、越来越嚣张。而教师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教师的权威和尊严丧失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校园立法迫在眉睫
温州翔宇中学 向宇
校园,作为社会的有机因子,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现有法律未能覆盖校园,或者说,未能依据校园这一未成年聚集地而制定专题法令,这很危险。一则外来人员入侵校园,如何应急处置缺乏独到方法;二则师生发生纠纷时,如何依据身份职权有效判罚也无法可依。可以肯定地说,在已经发生的许多事故中,学校完全是莫名其妙地背上黑锅。这也是许多学校根本不敢开展活动、甚至是根本不敢管理学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国外的校园法规就很明确。有资料显示,美国与韩国,对如何处罚违纪违规的学生,都有非常细致而且可操作性极高的规定。因此,制订并实施校园安全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校园的安全保障,更有助于引导学校走出因责任不清而陷入的泥淖。
【生言】
重要的是“育人”
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阐明为人师的两方面作用:学术和人生。师者不仅只是学术知识的喂养者,更是人生道路的指明者。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有全面育人的能力。然而,全社会上下弥漫的唯分数至上,唯名牌大学至上的功利风气,无论是真正有理想的教师,还是不甘疲于追逐分数的学生,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传教、受教,那还哪来的“育人”呢?
——温州翔宇高中15级1班 单锦程
为了学习而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他明白古文的意思,却永远领会不到学习的美丽。他的一生似乎只为考试而存在,而考完之后,他又能做什么?当他的童年在教室里过度时,他不会感到不公与愤怒,因为别人的童年也在这里。
——监利新教育14级8班 黄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