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第十二期三版)

时间:2002-11-30 17:30 作者:翔宇编辑部 编审:

 

2002年11月第12期
课堂版

卷首语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场所,在她悠久的历史足迹中积淀了前人无数的追问与思考。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课堂新的视角和话题。伴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课堂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它演绎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我们对自身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拉开清晨的窗帘,朝霞如此绚丽。

 

【课改践履】

  为加速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落实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本要求”,翔宇宝中于第8-9周举办了示范观摩课。张广银、蔡佳仁等六位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基本功为全校教师诠释了教学新概念。


  10月31日,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在翔宇实小参加了“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实小被县教育局指定为“基础教育改革小学英语实验学校”。(王志祥 沈建中)


  10月25日,翔宇实小面向部分家长开了一堂教改实验课。在仇素文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倘佯在诗的意境中。家长们由衷感谢学校举办这场活动,赞赏学校的课改搞得好。课改,让学校与家长的心贴得更近了。(沈建中)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一位先哲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旨之一,因而,怎样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成了一个急需探讨的话题。
  顾毓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新学习方式,既可以借助专门的课程来开展,也可以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专题研究。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经验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陆有明:国外的实践及我们对学生的调查都表明:研究性学习最好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这样做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易激发学生对主动探索产生兴趣.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维生素”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新授课、“实验—问题—实验”的实验课、“课题—问题—自学—探究—交流”的单元新授课、“器材—问题—探究—交流”的单元复习课。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使我对于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物理教学之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信心.
  刘红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让我们每位教师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引路人,为社会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瓦特”、“伽利略”。
  王久洪: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上形成了一批在探究、接受知识方面相对滞后的“弱势群体”。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反应敏捷的学生以及有深度的问题,对“弱势群体”也要注意激发、鼓励,对他们的话语、观点也要赞赏、尊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充分的生长。
  陈万清: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的、有创新能力的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的“异”言“怪”问,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而不是斥责。从本质上说,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证实真理,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和发展真理。苏格拉底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永远也不会从我这里明白什么问题,我只能告诉你们发现问题的眼光。”我想,我们实践研究性学习,或许学生永远都不会从教师这里得到现成的结论,却恰恰从教师这里明白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只要我们的学生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他(她)认为像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
  仲坚:创造思维的空间、释放思维的能量是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而我们教师常常展示给学生的是最精巧、最简洁、最合理、最完美的解答过程,学生在唏嘘、惊叹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和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维已经被绳索拴得太久太久,他们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教学模式,已经没有主动对知识、概念进行探究的意识。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学生的思维。这样一则可以沟起学生争强好胜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则可以巩固、消化概念;三则可以培养多向思维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

 

优课点评  《就是那一只蟋蟀》

  日前,翔宇宝中张广银老师在扬州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张老师以其独到的审美视角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教育意境。
  关于本课的教学思路,张老师介绍说,基本的想法是:本诗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全诗既生动活泼,流畅自然,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在构思、意境、语言、手法方面均堪称中国当代新诗之典范。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于是教法设定为:创造气氛,交流情感;巧妙点拨,启发想象;联类比照,开展讨论;以诗教诗,拓宽学路。学法指导的重点是:感知诗歌形象,领悟诗歌内涵,品味诗歌特色。教学步骤则分为:读(了解背景,鉴别欣赏);悟(领悟内涵,品味特色);创(以诗仿诗,固本提高)。
  专家点评:听了张老师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目前的中学语文需要诗歌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诗,花季的年龄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而我们相对呆板的语文教学却使他们远离了诗。张老师这一堂课,我从学生们睁大的双眼、兴奋的表情、忘我的投入中感到了他们正从文字的表层不断走进文字的内里,去咀嚼,去体会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感到了学生们潜在的诗情在涌动;感到了他们思绪翻飞的力度;更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在迸跳;整个课堂里都充满了诗,课件做得很巧妙,上得很唯美。学生们感情神态上的种种变化真的令人怦然心动,我想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苦苦寻觅,用尽心思要达到的课堂教学境界,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盼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的教案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所有方法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现有学情下的目标的实现来设定。整个教学过程步骤清晰,重点突出,一气呵成。执教者较好地完成了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了他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每一点好奇心,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教师当好了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这是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的。 (点评专家:扬州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乃森教授)

 

师星专访

  尚有信老师是翔宇宝中的物理高级教师,乍一看,一位清瘦的书生模样的教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怎么跟“星”都搭不上边,可是接触久了,你就会为他沉甸甸的教育硕果所惊叹,更会为他爱生的情怀、渊博的知识、宽容的为人、幽默的谈吐所折服。尚老师像一杯淡淡的茶,没有轰轰烈烈,但是却给与他相处的人留下了恒久的清香。以下是本版编辑周晓静对尚老师的简短采访。
  周:尚老师,您培养出了许多出色的学生,而您也经常收到他们从四面八方寄来的信函,这是我特别羡慕您的地方,请问您有什么成功秘诀吗?
  尚:不敢当,真的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要求他们。
  周:您认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尚: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要尽量多地了解物理学史、现代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在各方面地应用,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把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实际应用、与现代前沿理论研究的联系等等“随心所欲”地展示给学生。
  周:学生非常喜欢上您的课,能否请您谈谈教学方面的经验?
  尚:说到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听课的兴趣、有了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学习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尚老师的话不多,但字字珠玑,饱含着一位成熟教师的智慧与风格。
  提起尚老师,学生的话可就多了。
  韩拯:尚老师来了,带给我们长者的睿智与慈父的关爱,一个“寓教于乐”的全新教学理念也随之而来。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教学态度使我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乔敏: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尚老师的人格魅力,他总是那么平和从容,不愠不恼,拥有天使般的性格。尚老师待学生如对子女一样,他的笑容中流露出慈祥,眉宇间透露着智慧。
  王羽:微笑是尚老师的标志。尚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没有制定无数的“清规戒律”,他总是微笑着看着我们,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正是尚老师的“无为而治”,使我们的班级充满了和谐、团结与进取。
  吴岳:我是物理科代表,由于我平时做事态度较随便,因此物理作业经常是叠放得乱七八糟,胡乱往尚老师桌上一仍便了事了。可是当改好的作业本回到我手中时,总是整整齐齐的,连皱起的边角都被抚平了,这令我深深为之触动。我们的尚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少讲大道理,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总是我们行动的楷模,他的踏实、勤奋的作风已经成了我们的班风了。今年物理竞赛的意外失利令我仿佛置身于冰山之中,尚老师的安慰与鼓励像阳光温暖着我,照亮了我。我真的很为自己庆幸,能在人生最关键的阶段遇到尚老师。 (淡茶人生)

【心路觅踪】

支架式教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流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不能代替学。那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是可以撤退了呢?非也!建构主义者用支架来形容教师的作用。支架(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此处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支架式教学一方面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探索,另一方面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探索的地位。



上一篇:给儿童开辟动手和实践的天地(第九期七版)
下一篇:学习方法面面观(15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