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质量标准
课堂是师生教学的场所;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什么是课堂,好的课堂是什么样儿?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
本版呈现了翔宇人对理想课堂的理解与追求,除总校长卢志文先生的思考外,同时也呈现了一线老师的行与思。具体案例虽不完美,但仍然不失研究价值。
【绿色田野】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监利新教育 谢菊梅
就像每天的太阳,东升西落,日子那样忙碌那么自然。
备课,改作业,风风火火地赶去教室,下课留在教室与学生聊聊天,与他们联络联络感情,其实也蛮有趣的。
晚自习,13班,我正在细细批改作业,学生安静地写作业。忽然数学老师经过窗前。总是会有那么一个眼尖的学生:“王老师好!”调皮孩子们立即随声附和起来。同事一愣,摆摆手,笑咪咪地走了。待他们安静下来,我埋怨说:“怎么觉得啊,你们数学老师有那么多忠实的粉丝啊!”底下又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10班,学习《我的信念》这一课。我请学生们在每个段落中找句子感知居里夫人的人格之美,并且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
一石激起千层浪,“卓越队”最先举手,找了第五段第一句“我确信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物质的兴趣”,说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我顺势引导,应该还有热爱科学吧,刚得到学生一致肯定,“超人队”急得不行,竟然直接站了起来,高举着双手。被他的热情打动了,于是便点了他。接下来的课堂,师生配合太默契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也非常浓,个个生怕本队落后。快下课了,一个个恨不得将教室给震翻了,纷纷抓紧时间举手回答问题。无奈上课时间太短,所以我知道,下课我又跑不掉了。
犹记得上一次“非凡队”输掉了,按规则应有一个小家伙上来表演节目。很快一名同学来表演节目,她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舞动双手,跳起双脚,开心地又唱又跳,不知道唱的什么歌。底下的孩子们竟然都跟着大声地唱起欢快的歌儿来,舞很优美,青春洋溢。我在下面笑了个饱,其余的孩子们也是。
减负,不能只是流行语
监利新教育 陈刚
晚九点,夜色渐浓,南门依然是灯火辉煌。行走间,听到有人在议论:“看看,每天都是这时候,又迟了十几分钟,真是的!”“我儿子昨晚作业做到十点半,今早五点多又起床,唉!”“到初三了,我家孙儿都快不成人形了!”家长三言两语却让人唏嘘!
在考绩决定晋级的当前,两军对阵能者胜。但当彼此水平相当、实力相近时,“勤能补拙是良训”。君不见:课间十分钟,你方唱罢我登场;晚寝休息前,恨不能“向天再借五分钟”。为了学科提分,诸位老师也真是拼了:你布置十道题,我就来十五个;你买“新阅读”,我再悄悄买一本“新中考”;你六点二十分进班,我的儿郎们六点只过十分;你晚上九点四十下课,我再延长五分钟……古语说得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嘿嘿,亲,别说你不懂!
“视质量如生命”,这没错。但如何做教育,特别是如何做理想的教育,这得思考。现在这种拼体力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得改!不断反思自我,很重要。迪克牛仔有一首歌唱得好:“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否想过或问过自己“当初是否应该”:我们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板书等是否必要,或费时太多?学生的答问、演练、小组讨论等活动是否有实效?学生讨论发言是否在原地打转?我们在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时,是否有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干或者随意开小差?我们所教内容和练习设计是否都是有针对性的?我们安排的教学活动是否挤占了学生的思考、计算等实践活动?我们打算如何在“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课业负担减轻,学习质量提高”方面去探索和改进?作为教育者,如果只会教,不反思,教育改革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减负”,这是教改背景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语。减负不是提倡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要求我们学会优化过程,增大启发力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一目的,需要我们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经历”学习过程,让他们的思维活动一直趋向完整周密。
【快乐分享】
追随翔宇的脚步
永嘉翔宇小学 林晓琪
每一份缘分的开始并非都是偶然,大多都有一定的预谋性,最起码,我和翔宇的结缘,就是仰慕很久采取的一次主动出击。我喜欢翔宇的校园氛围、欣赏翔宇的教学模式、更敬畏翔宇的质量标准——既要有学习性质量,又要有发展性质量,更要有生命性质量。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发展着想、为未来的中国文化方向着想。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恒久,投身到翔宇的怀抱,才真正对翔宇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拿我们小学部来说,学校以养成教育、书香校园为特色,并据此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走上了个性发展之路。学校关注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将养成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浸润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学校以书香校园为师生发展导航,十分注重提高师生的知识涵养,为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例如小学部,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展开了形形色色的课外阅读活动,晨诵、绘本、整本书共读、古诗词诵读、国学经典诵读、课外故事每日读……知识散发馨香,书趣引人入胜。孩子们沐浴在书的海洋里,感受着书香、书情、书韵,天天快乐成长。对于老师读书,学校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如同读一本书等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开拓视野,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生活的快乐,演绎更加精彩的幸福人生。
翔宇是个大家庭,翔宇人追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愿追随翔宇的脚步,牵着孩子们的手,就这样快乐走下去。
【不停追问】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什么样的教育是有质量的?什么样的学校是质量高的学校?教育怎样改革才能是有质量?众说纷纭的评价标准和指导意见令人纠结不清。多元化的标准、多样化的需求、不同的利益格局,给教育者追寻质量路上带来了焦虑、无奈和期待。
事实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对质量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答案。法国人的回答是“让学生懂得生活”;英国人说,“不要让学习成为学生负担”;美国人的答案是,“不要试图让学生记住你传授的全部知识”。专家们说,教育质量就是学生的生活质量,孩子在学校快乐就是高质量;老百姓则很明确,“你得让我的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政府的要求也很简单:要让老百姓满意,升学率一定要超过其他区;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很含蓄,但言外之意也很清晰:素质教育一定要搞,新课改一定要抓,前提是升学率绝不能掉下来。校长们则很困惑:质量不同于分数,分数高不等于质量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做得很苦,维护得很难,心里也很矛盾。
其实,评价教育质量必然涉及到评价标准,而这个标准最终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身上。应该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学校培养模式、个人成长轨迹,制定个性化的质量标准。这样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特色而不是僵化的。教育的质量应该看学生在学校是否获得个性化、特色化的差异发展,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当前最需要着力建设一个拥有科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软环境,一个对当下和未来评估相结合的硬指标和软指标。因为,一个学生在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可能在此时此刻就产生明显效果,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分数得要,但我们不能不择手段,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如今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正从选拔走向成长、从功利走向人本。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服务性、普惠性正在日益凸显。强调以人为本,寻求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价值追求。 (谢武 选编自网络)
【教育贴士】
理想课堂“学教模式”里的师生关系
理想课堂“学教模式”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高效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卢志文)
【方桌教研】
应试阴影下,理想课堂应秉持的教育质量
■ 卢志文
一、灰暗的现实图景
“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是教育的三座大山——教学,围绕应试;课堂,围绕知识;评价,围绕分数。于是,实际教学变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师生只忙于知识的挪移和搬迁;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教育,必然走向畸形——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心理负担,乏味的校园生活;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校长冤;睡眠不足,活动缺乏,健康受损,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这,构成了一幅灰暗的现实教育图景。
所谓“物极必反”,“穷则思变”,不仅是有识之士,全社会都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对这种极度功利的教育追求,进行反思和变革。
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规范办学力度加大,课堂变革风起云涌,草根力量助推发展,考试评价多元探索……都是这种反思下的积极行动。
办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我们也要理解家长和社会对“升学”的合理要求。没有升学机会的素质教育,和没有发展后劲的高升学率,都是不可取的。
今天,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能否享受“优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发展。将孩子送进好的高一级学校就读,可以更好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需要坚守的教育良心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国这个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少的人口大国来说,考试仍将是甄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试,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回避竞争、取消考试绝不是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坚守的是“教育良心”,我们需要回归的是“教育原点”。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良心”和“原点”。学校要有升学率,不能只有升学率;要对所有孩子负责,而不是只对少数可能升学的孩子负责;要对孩子全面负责,而不是只对孩子的分数负责;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任何时候都不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只要我们心中有“良知”,脚下有“底线”,学校就能在浮躁之中守住宁静,在混乱的思绪中认清方向。
其实,家长和社会的眼睛是明亮的。人们乐于选择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又有较高升学率的好学校。我们既要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也要警惕用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
变革课堂,用“结构”保底,是让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落地生根,不为时风所蛊惑,不被人为去干扰,不让权力来绑架。
三、理想课堂应秉持的教育质量观
理想课堂,应该秉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至少应该包含三重: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
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标,是考试可以全面测量的;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发展能力的指标,是考试难以全面测量的;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这是衡量学生生命状态的指标,是考试根本无法测量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奠基,具有当下和未来的统一性。孩子今天的“学习”、“发展”和“幸福”,是未来“学习”、“发展”、“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教育不是“准备生活”,对孩子来说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倡导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回归。教育质量的本真含义,就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只是功利的“升学”目标,异化了人们对教育本真的理解,畸型地把“学习性质量”无限放大,遮蔽并完全无视“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甚至出现了很多以牺牲“生命性质量”和“发展性质量”,去追求“学习性质量”的怪象,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没有学习性质量,失去当下;没有发展性质量,失去未来;没有生命性质量,则既失去当下也失去未来。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构建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正是基于这三重质量标准的。“构建有效教学框架”——是一种结构保底,致力高效学习,着重的是“学习性质量”;“发掘知识本身的伟大魅力”——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过程,致力成长与发展,着重的是“发展性质量”;“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是课堂的最高境界,致力生命的唤醒,提升的是“生命性质量”。
坚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饱满的求知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品质、雄厚的发展潜力、强大的生存能力、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体魄人格……不可能每个孩子都面面俱到,但对于任何一个真实的生命,又有哪一项是可以放弃不要的呢?!
老师们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
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
每一位学生不求同步的提高,但都要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
——这应该是教育质量最基本的底线。
(本文选编自作者近年刊发在《现代教育报》等媒体文章,略有调整。)
【一叶知秋】
“课上十分钟,胜于课下十天功。”要想质量高,课堂效率是关键。给我一个课堂,还你一份“质量”!
——淮安曙光初中14级10班 陈祥秋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课堂上,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我认为,要时刻让学生谨记:诚信是做人的起码原则。
——永嘉翔宇小学 赵娟
最“忧”的事在课堂,尽管在课堂讲得少了,但得有哪吒的身体有三头六臂,观察各小组的活动,辅助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还要有孙悟空那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以应对课堂上随时发生的新问题;最“乐”的事也在课堂,在思想的交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看到了学生的睿智,发现了他们的能力,几乎每堂课学生都会带给我惊喜,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监利新教育 郑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