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浸润课堂
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拓展性研究,把更多的,更好玩的,更有文化韵味的丰富课程带给孩子们,打造更有文化味的课堂。——卢志文
【课堂叙事】
语文叶和历史张
温州翔宇高中15级4班 王千慧
入学一年,最是难忘两位亲切可爱的导师,伴我们成长。
一个叫语文叶,一个叫历史张,是这所名叫翔宇中学的神奇学校里的两名传奇老师。
两个人都以言语犀利著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语文叶以抨击丑恶现象为主,传授思想只开小课堂。历史张以褒赏己方为主,相貌不佳却别有沧桑的历史感,有选修课一节,人气非常之高。
历史张是从东北来的,大概是在东北念过书的。第一次见到他,总怕他那塌鼻子架不住那副小眼镜,突出的嘴感觉快包不住牙了,但也算是勉强的含着了。听闻他大学老师要他读研却被拒绝了,又听说他只有女朋友没有女伴,但最近他好像又说要给媳妇儿买《兄弟》这类底层群众写的朴素点的书。总之他是个神秘的人。有人说他在应聘时就写了四个字“百科全书”,学校就让他进了。先不说他和学校都那么奇怪,“百科全书”四个字倒还真不假,什么鱼雷换炸弹啊,第几师从哪个方向进军啊,这个知识点在书本第几页第几段啊,他全知道。听他讲课像是在听故事,没有人不喜欢他的课。但有时我也隐隐觉得,从来不咧嘴的他也会在我们集体惊叹时露出一丝得意之情。哈哈,你终于有了一丝可爱之处。
再说语文叶,他的产值和历史张不在一个档次了,倒是经常拿来和物理胡比较。他的课其实很少有人知,只有上过他的课,你才觉得是不枉学过语文的了。当然,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他和多数中国文人一样,被人夸了就不好意思,百般推脱。他好像从没说过自己的私生活,别人也无从得知。但他看起来不像是个不近人情的人,倒是像知遍世间冷暖的道士,传道着这世间的不公,揭露着美好想象下的扭曲的事实。但其实这样说有些重了,也不是很多学生留意他的每个字眼,只是多少留意了下语文叶说得是不是有趣罢了。
学生间说,如果上战场,反抗国外的入侵,咱们是第一个上的,都是历史张的教唆;如果闹革命,反抗压迫人民的政府,那一定是我们第一个上,那是听信了语文叶的。呜呼,哪天听着课把命都丢了也不觉得可悲了吧!
读书是一种信仰
监利新教育 刘颖
下午最后一堂课。
窗帘被徐徐晚风撩开一角,潮热的空气趁机钻进了貌似安静实则颇为沉闷的课堂。后排几个男生有些坐不住了。淘气男生的歪心思,就像弹弹珠,一颗偏轨便会搅乱一整局的形势。不行!我得抓住他们即将涣散游走的神思。
“离下课放学还有十五分钟,”轻轻合上讲义,瞅了一眼手表,我努力地笑了笑,抬头望向教室内的每一位学生,“最后一节课了嘛,老师和大家一样都有些倦怠,不如把主题阅读丛书拿出来,咱们师生都静静地读会儿书吧!”
“唉咿——唏!”
一阵不怎么愉快的回应,接着又一阵不怎么耐烦的翻书声。
“不高兴啦,各位!那咱们换个节目,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暑假的读书心得呢?”
“想,想,想嘞!”
先是此起彼伏,后是异口同声。
十三四岁的孩子,大多不会主动触想读书的本质,甚至对读什么,也不会多做思考。稚嫩的生命是美好的,也是肤浅的。
好在,他们都乐于接受并且有些喜欢我“说书人”的形象。
“假日第一天清早,为找本资料书,我拉开好久未清理的书柜的门,雨果的《悲惨世界》滑落到书桌上。这是本老书了,老师15岁时就懵懵懂懂地读过它,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这个遭际非凡的苦役犯曾揪痛了我的心。揪痛我的心的,还有那个小珂赛特。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亲眼目击过书中的一个场景——穿着破旧衣服的珂赛特,走在去森林里提水的夜路上,在路过笼在蜡烛光里的玩具店的时候,她偷偷看着那穿着紫红衣服的洋娃娃;当可怜的女孩提着学生的水桶走在可怕的夜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大手悄悄伸过来,使她陡然感到水桶变轻了许多……那只手,是冉阿让的手。它在拿走了珂赛特水桶重量的同时,也拿走了我深重的忧悒。我清晰地记得,我在这页书上哭过。”
“同学们,爱读书,是多么温暖,多么善良的力量。”
“老师床头有本借来的《摆渡人》,是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文笔。‘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本书,我读得飞快。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常受到同学捉弄,唯一的好友也因转学淡出了她了生活,这一切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她决定去看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不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一个男孩的身影,他带着迪伦离开事故现场。很快迪伦意识到,这个名叫崔斯坦的男孩并非偶尔出现的路人。他是她灵魂的摆渡人,他引领她秉持爱的信仰穿越无尽的荒原。犹如书的封面,无论多么黑暗,有爱的阳光,一切都会好的。即使是荒原,也会肆意铺满茂密的绿色。”
“同学们,爱读书,是来自灵魂,来自生命的荣光。”
“原著是天雷,电影是地火。老师除了看书,最爱看电影啦!假期里,我又把那部对自由和灵魂成功救赎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重温了一遍。男主角华尔街银行家安迪遭受诬陷,被判终身监禁,饱受屈辱,倍尝苦痛,他却执著地心怀自由向往,坚定地行动自我救赎。他用一把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通一条逃向自由的隧道。影片里与书相关的,还有一个情节,安迪坚持六年如一日地写信给州议会争拨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他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在尽力救赎他人,因为他深信,当读书成为一种信仰时,便能救赎人的灵魂,无论这个灵魂是卑微或是堕落。如果安迪仅仅忙碌于自我救赎,我想他只是个‘Strong man’,而他建设监狱图书馆、教狱友汤米识字并辅导他读书考试,不遗余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他便成了真正的‘Great man’,真正的救赎者。”
“同学们,爱读书,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
……
下课铃响,教室内却一片静默。
想收拾讲义离开,几个男生朝讲台围过来,他们的眼睛清亮,目光沉静。
天生爱读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所以,我愿意俯下身来,对我的大多数学生说:“爱读书,是一种信仰。愉快地读吧!”
【教育漫思】
诗词格致
永嘉小学 赵亚婷
时而可见韩国申请端午节为其传统节日的新闻,时而可见国人满腔热情过情人节而谈及七夕时的意兴阑珊……传统文化是岁月的积淀,如何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如何让科学课堂多一些文化味呢?
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谈及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时,重点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何为“格物致知”?该词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乃是一个人诚意正心之基础,一个家庭和睦之基本,更是治国之根基。可见,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正是“格物”和“致知”。
如何“格物”与“致知”呢?物,源于生活。一切生活元素都可成为“格物”之素材,如描写和记录古人生活的古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诗词经过反复诵读,早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可有谁真正思考过其中的事理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诵读,我们欣赏洞庭山水的水天交融。为何我们可以在湖水中看到天上的月亮?其实,当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到这个反射面时,仍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反射出来,这种反射就属于镜面反射。科学不仅可以是抽象的,还可以是唯美而充满诗情画意的。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我们诵读,我们体验秋峡的曲折萧瑟。为何声音传响,久久不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猿猴嘶声长啸,传播而出的声音遇到山峦反射而回,几经折返,余音不息。科学不仅可以是逻辑的,还可以是磅礴而寓情于景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诵读,我们感知李后主临水而立的伤感。为何一江春水滚滚向东奔流?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向海洋倾斜。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低处运动的趋势,故而一江春水滚滚东流。科学不仅可以是理性的,还可以是感性而充满浪漫情怀的。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点灯人曹亚男老师提出“诗词格致”——以万物为载体,以吟诵为意境,以全科为途径,以格致为手段。诗词格致,将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渗透;诗词格致,将融合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相融合。
诗词格致,格物而后知至。
历史课堂与全人教育
淮安曙光初中 赵静
历史课堂有如音乐般自然流畅,有如演说般博学睿智,有如故事般幽默风趣,殊不知历史课堂还可以富有文化味。
一、礼仪文化
明成祖有言:“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文明古国的“礼仪之邦”,明朝加以传承,奉行“以和为贵、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物质层面,郑和携带大量金银、丝绸、瓷器等,除部分用以交换珍宝外,大多是无偿馈赠。如此排场,宣扬国威,纵使明初国力强盛,也必将导致国库亏空,进而国力衰退。精神层面,礼仪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高贵气质的象征,郑和船队每到一处便会赠送龙衣,玉冠等,代表了一种服饰礼仪。将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对比,郑和船队赠送珍贵礼物,友好贸易,而西方航海家抢劫掠夺,殖民扩张。最终的结果,却是郑和航海壮举的悄然消失和西方大国的崛起,可见,礼更需要理性和智慧。
二、海洋文化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足见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历史性地开辟了亚非海上航路,传播了中华物产和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与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郑和下西洋蕴涵了中华民族“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内涵,不仅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外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光辉典范。这就是先进的海洋文化。
三、民族文化
郑和献身海洋,为了中外交往和航海事业,虽60多岁,毅然再次远航,这次他没有回来,病逝于印度古里。郑和伟大的航海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正是民族精神的写照,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我们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它激励着无数人为梦想打拼,勇往直前,奋力拼搏,载誉而归。
做一个有文化味的历史教师,用独特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而有文化味的历史课堂,必是书香四溢,妙趣横生,处处洋溢着创造力,彰显着生命力的课堂。
“全人教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被关注聚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堂,在此方面大有可为。
形式不重要
淮安曙光初中14级10班 潘苏帆
“理想课堂”渗入每一个班级: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积分制……这些流程我们都已非常熟悉。然而,若缺少内在的底蕴,课堂即使形式变化了,依然会显得枯燥无味。
一节课45分钟,如何让同学们感到回味无穷?我认为理想课堂需要学科间的经纬纵横。例如数学课前,老师可以简单讲述与数学家、数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有时一个小插曲会有意外的收获,对于新的事物,任何人都会渴望得到答案。一节数学课和历史课相结合,一定会大放异彩。
让课堂有文化味,不仅仅老师要付出,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倘若太过孤陋寡闻,思维便会跟不上,好比在听天书。那新颖感就会缺失,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说,理想课堂的实现,不能浮于热闹的表面,而要在意实质。
【一斑窥豹】
“角色扮演”让课堂活起来
淮安曙光小学 朱慧
长假后的孩子特别兴奋,平时就很活跃的那些“活宝”,今天异常闹腾,怎么也静不下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大吼一声:“干什么呢,没听到上课啦?”虽然安静下来,好多孩子还是漫不经心的,完全不是上课的模样。
放假只顾玩儿,个别学生作业没写,我让他们站了起来,刚好借这几个人“杀鸡儆猴”。狠狠地批评之后,貌似效果不错,全班本来轻松的环境被紧张的气氛围绕着。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找规律”,首先,请学生读题:“小军、小红、小明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读完题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积极,乱糟糟的讨论,结果千差万别,“3种”“6种”“9种”,各执一词。是不是课前“教育”过头了?如果继续按照教案走下去,在这样的消极氛围中,听清楚并搞懂的学生只在少数,这节课必然是失败的。
仔细打量一会儿,“3人排成一排”,学生自己就是现成的学习材料呀。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好,我们先不急着说有多少种。老师请‘小军’‘小红’‘小明’上来排一排。”分角色扮演?学生本来“黯淡无光”的小眼睛立马“亮”了起来,举着小手在我面前晃动,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扮演。
我挑了3名上课好动的学生,分别扮演“小军”“小红”“小明”。有的学生惋惜自己没被叫到,大部分学生则笑着议论:“xx是小红,哈哈……”注意力一下都集中到讲台这里。
“小军、小红、小明,你们自由地排成一排。下面的同学,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看看跟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我提出了要求。台上的3人一会站左边,一会站右边,一会站中间,下面的“观众”则“指手画脚”,想要安排“小军”“小红”“小明”按自己的方法排。
看着他们的参与情绪被调动起来,我适时抛出问题:“这样随便地安排小军、小红、小明的站法,他们该听谁的?你们觉得这样随便安排好不好?”“不好!”积极开动脑筋的学生立马想到了要有序地排列。“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序地排列呢?让他们3个不这么累。”我继续追问,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如果小军站在左边第一个,小明小红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如果小明站在左边第一个,小军小红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如果小红站在左边第一个,小军小明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所以一共有六种排法。”很快,我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板书后,我又问那些说“3种”“9种”的小组怎么想的。这样,他们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还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这节课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下课了,我还听到有学生笑着说:“小军、小红,站队排一排”。
课后,这节课给我带来许多思考。
(一)好课堂要有“放”有“收”。为了课堂效率,教师常常不敢“放”课堂,总怕一旦“放”了,就“收”不回来。但这个课堂“小插曲”反而正是在“放”中更好地“收”,让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无形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了课堂效率。虽然占用了较长时间,但是在自己排、安排别人排、有序排的时候,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了认知水平,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也使得记忆更加牢固。其实在课堂上,教师无论是“收”还是“放”,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只有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显著特点“对症下药”,收放自如,才能事半功倍。
(二)情境构建有助于化解抽象晦涩。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在学习“找规律”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在情境再现中加以验证。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到证明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
(三)角色扮演中“享受”课堂。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即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文化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在此基础上,数学课堂才有文化味,学生和教师才能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