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中绽放的温暖之花
——学生寒假阅读笔记选辑
(第七十三期)
“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读”,是生命姿势的一种。
读诗、读史、读人,读生命、读记忆、读心灵……
寒假随着新年的鞭炮声渐渐远去了,春天就近了。许多文字,优雅从容地走过一冬,雕刻岁月的光影,迎面走来。
【遥远的绝响】
我看“走西口”
宝应中学07级20班 陈宇
前些日子,偶然看到一部电视剧的名字:《走西口》,心头忽然一震,觉得有些东西要写。
《走西口》该是一首山西民歌,翻了翻地图,我认为西口指的该是现在喜峰口。这本是一首极其平常的民歌,却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传唱到了大江南北关内关外,想其来由,大概应是和一群人有关。
这群人,便是晋商。
一
作为华夏发源地的山西,处于南北交通的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战乱频仍,加上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黄河泛滥,这里的居民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走出去”。于是无数人背起包袱,开始了漫漫征程,耳边响起的是真挚绵长的山西小调:“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请不要为他们感到心酸,这本就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山西人选择的是走出去搏击大漠,而不是终老宅院的安逸。他们以风为笔,以沙为墨,要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些汉子背后,是无数女子的泪水、思念。这些女子让我感动,她们将玉颜留给时间,将泪水抛向荒漠,将思念缝进冰冷的朔风,寄给远方的亲人。正是这些积聚的泪水和思念,才汇成了财富的海洋。
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走了西口的山西人,又能有几个衣锦还乡?既然不行便回来嘛,回来做做准备修养生息再走西口嘛。可山西人说不。山西人走西口,一如痴情功名的举子进京赶考,考不中不回家,就住在京城等下一届。甚至不乏父子三十多年不相见,弟弟寻找哥哥十余年的事。
这种壮烈,让我联想起玄奘取经、霸王过江的典故。去了,就要成功,否则永远不要回来。这来去几十年,不知有多少青年才俊客死他乡,又不知有多少盈盈秋水望穿,慈母严父化作塚间枯骨,又有多少童稚长成了英武豪爽的青年,循着祖辈的足迹,背着包袱,在漫漫风沙里唱起了《走西口》。
这种生命的韧性是柔弱的江南士子无法比拟的,因此当徽商浙商塞满海内之时,晋商又瞄准了中亚、北亚这些苦寒之地。国内市场算什么,晋商还要做外贸,还要同野蛮的鞑靼人敲打算盘。因为在他们背后,是整家整族的苦苦守望。
三
终于,乔家大院建起来了,平遥古城街道两侧的商号总铺里算盘声密起来了,全国各地的“晋”字招牌高高挂起来了,《走西口》传唱大江南北。
连大思想家龚自珍都在他的一篇文章《西域置行省议》里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论。”这样的富饶已不再是个别人了,而是整个省整个居民。
但那些走了西口又回来的人却嘀咕了:“接下来呢?”
朱门酒肉,豪居大院里的山西人,开始体验生命中的寂寥———精神的缺失。
四
如果说浙商、徽商是以商业为手段,进而获得精神富有的话,那么晋商便是十足的物质主义者。不同于徽商们有了钱,便开始钻研琴棋书画,开始追求仕途腾达。一个晋商的一生便是投资积累财富,再投资再积累财富的一生。晋商没有“商为百技之末”的思想局限,有的是对商业的热情,对家族产业的传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促使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又为晋商的没落埋下伏笔。
与重视帮规管理与精神追求的徽商、浙商不一样,晋商留下的是深深宅院,而不是苏杭山水。采取的是走出农村回到农村的保守,而不是走出农村走向码头的开放。这样一种精神上的贫乏,是无药可救的。这种纯朴简单的小农思想,是晋商一代代人奋斗的动力,也是晋商为自己挖下的坟墓。
太平天国连年战火,早已使它独木难支。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宅院立刻轰然坍塌。直到20世纪初,苏浙一带还能出现张謇般伟大的商人,而晋商早已被历史的风沙湮没。
五
收回联翩的思绪,抬头望了望窗外的明月,耳边又响起了那古老而哀怨的民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不知今天是否还有人,不得不背起行囊,在皎洁的月光下,无限忧伤地唱着这首歌。
【淡雅的书香】
智慧之花,哲思之果
———读《毕淑敏散文》
宝应实验初中08级10班 唐朝
合上《毕淑敏散文》,感觉有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淌过心田,视野渐渐开阔,精神渐渐敞亮,心灵也因此渐渐丰盈起来……
质之朴
毕淑敏的散文朴实无华。她常常把笔端深入到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细微的情感。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从小怕昆虫,蚂蚁、苍蝇都一视同仁地怕。可当她做了母亲时,这种“恐虫症”却不治而愈。是什么药治愈了她?是母爱!是无所畏惧的母爱!她深知母亲是儿女的典范,所以为了孩子,这位母亲强忍对虫子的畏惧,她不希望将自己病态的恐惧传染给孩子。其实“她”,也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她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外婆,我的邻居阿姨……但我却从没留意过“她”。而生活中这样的小人物小事情,作者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凝成了《青虫之爱》。这样的散文至朴至实,有如妈妈烧的鸡汤,虽是家常味,却满口生香。
毕淑敏的散文易读耐看,从不引经据典,而是白描写意。毕淑敏作为中文系硕士、国家一级作家,她的藏书一定多如牛毛,可她选择“素面朝天”,决不“掉书袋”。《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向我们描述了作家自己在不同时段对《人鱼公主》的感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恬淡,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心态变化过程、心理成长过程,就那么自言自语、娓娓道来,丝毫不见“经”、“典”。《淑女书女》,有关读书的名言、名人轶事都不见踪影,全篇以清新的笔触讲述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没有任何说教之语,以“淑女必是书女”的思路展开,完全是作为“淑女、书女”的作者自身的心理独白,构思巧妙独特。
毕淑敏散文朴实中透出光华,令人惊叹。
智之奇
毕淑敏的每一篇散文都闪耀着智慧,如同沙滩上闪亮的珍珠。
毕淑敏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词语。一个小学毕业生,基本能认识她散文中的每个汉字。就这么两三千个常用汉字,在她的乾坤轮转间活色生香、情趣盎然、清新自然。毕淑敏尤其擅用比喻。她的比喻,来源于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联想,给我们极大的愉悦感和美感。《旷野与城市》中有这么一句:“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把城市比作银扣,多么奇特的比喻!的确,城市白天繁华热闹,夜晚火树银花,不像颗银扣吗?诸如此类的语句真是数不胜数。总之,万物在毕淑敏笔下都能找出喻体来,我不由得惊叹她驾驭汉字的能力。
毕淑敏的思想、见解也与众不同,常常出人意料,但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危险是最可怕的,我们躲还来不及呢,可毕淑敏却偏偏写下《寻觅危险》。文中运用了对比:大部分人躲避危险,寻觅安全;而有些人却为了他人安全,为了崇高的职责,为了追求一种理念,为了一种凌越本能的超拔,寻觅危险躲避安全……毕淑敏的双眼、大脑总能捕捉到别样的东西,她的理解、她的思想,更深、更远。
毕淑敏散文充满了奇妙的智慧,令我神往。
理之深
平淡的题材并不意味着浅薄,相反,毕淑敏的散文时常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毕淑敏散文中的哲理就像一份营养均衡的食品中的钙,既不太多,也不少,使她的散文多了点“硬”度,多了点“深”度。在《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一文中,作者由蚕被自己吐出的丝裹住,最后让人丢进开水锅里煮死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往往困住自己的茧就是自己吐出的丝结成的,我们不该作茧自缚,应该尽力撕破茧,真正地成长。《优点零》通过一个实验,启示我们要看到自身的闪光点,要有飞的愿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与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美容师的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化妆是人精神、品质的化妆,而单靠化妆品是不行的,只有劳动和信仰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这些哲理与生活密切联系,读后让我们恍悟,并渐渐地渗到我们的血液中,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
毕淑敏散文平实中反衬着深刻,发人深省。毕淑敏散文如一块纯洁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我痴痴地手捧《毕淑敏散文》,任由其中的精华在心中流淌着,任由其中的芬芳在心中弥散着……
书香,气韵香
淮安外国语学校06级15班 张乐天
在悠闲的午后,在阳光下端起一杯清茶,轻轻摊开一本书细细品味,任书香弥散到每一个角落,悄悄地浸润每缕思绪,每一个细胞……
品读《红楼》,读到的是沧桑之气。作者口语化的笔墨自然地透出生活的气息,每一件小事在这种气息的笼罩下都是如此生动传神,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从兴盛到衰落,中间的大片繁华恍然若梦。作者如数家常,娓娓道来,兴盛时已有衰落的阴影,衰败时亦有接踵的好事。小小书中蕴含着巨大的、激情澎湃的诗意,喜而不狂,哀而不伤。若非历尽沧桑,何能若此?
品读《水浒》,读到的是豪迈之气。一百零八好汉齐聚梁山,披坚执锐,除暴安良,铁血男儿们冲向战场,或智取,或猛攻,他们打击恶势力的气概将“反抗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那些生动的语言将好汉们一一勾勒,更将他们的豪迈之气刻入每个读者的骨髓。
品读《浮生六记》,读到的是天真纯净之气,一些生活小事被不加雕饰的自然语言缓缓道来。那是一位天真文人的率性表达,官场险恶,几番浮沉,他却依然坚守着心灵的净土,乐观地去记述,去回想,他没想赋予书什么深刻的寓意,只是怀着一颗孩子般的心灵去记录。聊以自娱中,清新自然的气息就从字里行间慢慢渗透出来。
品读《离骚》,读到的是悲天悯人之气。身处乱世,自身难保,诗人却时时挂念着百姓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朴实的感叹却穿越时空,久久扯动着我的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将作者的远大抱负刻画出来,时隔多年,他那颗炙热的心仍温暖着后世,留下万斛悲天悯人之气。
慢慢合上书本,心内已是书香满溢。各种“气”在这里交融、碰撞,混合成自身的气韵。书读得精而好,犹如璞玉受到良匠的雕琢,那真、善、美之气在岁月的沉淀中日渐清澄,日渐湿润。 (指导教师:张宁生)
【童年的天空】
告别诗歌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8级22班 袁坤
每当看到考卷中作文要求上的“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这几个字时,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心酸。虽然我们不能回到“以诗取仕”的年代,但这短短的八字咒语,无疑堵住了我们与诗歌交流的机会,无形中扼杀了不少诗意的想象。
童年,正是最富诗意的年纪,充满着梦幻和情趣。有时想变做一只轻盈的小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有时想变做一条清澈的小溪,流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有时想变做一朵美丽的花,享受和煦的阳光;有时想变成一朵洁白的云,飘游空中,俯瞰壮丽的山河……
每一个幻想,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心底萌动。不泯的童心,需要诗歌的滋润。可是偏偏就是这个“文体不限,除诗歌外”竟使我们的幻想难以抒发出来。
中国是诗的王国,中国古代不知诞生了多少优秀的大诗人。可是,现在偏偏不能写的就是诗歌!诗歌在我们这个年代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以至于这个年代的诗人更少了,而更多的中学生也少了一份诗情,却多了一些迂腐。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伴随我们已不是一两天了。从小就生活在“命题”中,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600字的作文这里拼一拼,那里凑一凑,能写完就是万幸了。何谈文采与诗情?
读读诗歌,写写诗歌吧,让我们接受它灿烂的洗礼!
关于童真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宝应实验小学02级4班 金浩文
童真,一个遥远而古老的话题,它的反义词是成熟。本来,他们是和谐共处的,可不知从哪一天,人们淡忘了童真,疯狂地热捧成熟。随着时间推移,童真在人们眼中褪色成了幼稚。不过,有一个人,有一个学校,有一片天地,依然是童真的天堂。
“巴学园”,是每一个孩子都盼望的学校,学校没有考试,没有太多枯燥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孩子用一双眼睛去发现生活,与社会接触。校长小林宗作,是一位伟大的校长,一位模范教育家。“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原来优良的品质,可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这些有哲理的话,无不看出小林先生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下面该说说主人公小豆豆了,她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孩子,但因为太过爽直,以前学校所有人都不喜欢她。就在她一年级的时候,竟然在窗口大喊:“喂,杂技团能表演给我看吗?”就这样,在一年级她就被强制退学了。后来,她幸运地来到了“巴学园”,那天她与校长讲了4小时,可校长却一直耐心地听。他们所用的教室是一节节电车。在上学期间,他们去野炊,做韵律操,在暑假的时候去泡温泉,去旅行,建造图书馆……,他们还与有身体缺陷的孩子一起游戏,让他们渐渐建立自信。在“巴学园”里,每个孩子都保持那份纯真朴实,他们的目光是那么纯洁,有时他们也会做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傻事,但他们却仍很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这部伟大的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趣,而后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更多思考。“巴学园”———是一个梦中的天堂,是孩子心目中美丽的花园,这样的学校,怎能不让人留恋?这所学校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让“巴学园”生活过的老师和孩子都念念不忘,更让我回味的是小豆豆和她的朋友,她用他们的互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才是真正的童真。黑彻柳子运用她的文学笔触,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跃然纸上。校长、小豆豆、巴学园里一切的精彩人物、事件都带给每一个读者不同的感受。
追忆童真,感悟童真,让童真永远守护着我们儿时那天真无邪的记忆……
欣赏周杰伦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6级12班 吴嘉丽
有一个童年的约定,它叫做“蒲公英的约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叫“七里香”;有一个流星般的瞬间,它叫做“彩虹”;有一个奇迹般的男孩,他叫做周杰伦。 ———题记
我不热衷于唱歌,也不喜欢写作,但我喜欢聆听,聆听那属于Jay的歌。他的歌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会影响我的心情,会带给我快乐。
枫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我点燃烛火温暖岁月的秋天……”枫是秋天的精灵,大地的嫁妆,是天使的眼泪,是人们的思念之物。枫寄托着周杰伦的心愿,表达了Jay对她的爱恋。他一定想带她去听枫的声音,秋风是伴奏家,枫开始了它的演唱,“哗哗”是周杰伦对她的约定和承诺……
听妈妈的话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Jay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和奶奶是他的支柱。小时候妈妈对他很严厉,当别的小朋友在玩时,他却被关在屋中独自练琴。他的成就来自于他母亲的管束和自己的努力。到成名了他仍听妈妈的话,Jay的自创歌曲为天下母亲谱下一首用心良苦的赞歌……
稻香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Jay新专辑的主打歌震撼了许多人,这是首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周杰伦总是渴望着爱,父母的离异让他承受太多的痛苦,但我相信,Jay是快乐的,因为他说家是唯一的城堡……
一首首歌,一份份思念,一点点感激,这就是Jay的创作源泉……
【如歌的行板】
书如山涧里一泻千里的瀑布,每一字,每一句,每一行都充溢着灵气,富含着激情,如万马奔腾,气势雄壮。就在你心灰意冷或消极疲惫的时候,有那么一抹天地的灵气冲击着你的灵魂,那份“天地同在”的气魄油然而生,就像瀑布一样,在凹凸的岩石上击碎自己,换来晶莹满天。
———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2班 周玥
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在星光闪烁的夜晚,坐在窗前,捧一本书,品一杯茶,浓郁的茶香格外清醇,浓浓的墨香随着月光一起流入心头。呼吸着她氤氲之气,生命因此多彩起来。
———淮安外国语学校06级2班 马帅
读曹文轩的作品,发现他始终在追求着、捍卫着古典审美理想。我一点一点地看着《青铜葵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一点点融入那些故事中,平淡而温暖,《细米》同样如此。在这个文学创作有些浮躁的年代,他坚守着那一点自己的麦田,悠然沉静于自己的带有乡土风情的、温暖的故事,并且如此这般温暖了所有读者。
———宝应实验初中08级21班 牛春颖
【瞬间的芳华】
愿生如夏花之绚烂
———读《枯叶蝶与荆棘鸟》有感
淮安外国语学校08级13班 虞竹珺
那天,漫不经心地翻看一本封面泛黄的《读者》,浏览到《枯叶蝶与荆棘鸟》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灵历尽了一番生命之旅。
枯叶蝶,它因酷似枯叶而得名。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法则造就了它的形态。它的日子自然是安全而又舒心的,然而也注定了它的一生没有绚烂,只有静谧与安闲,孤独而无依。甚至,它不像蝴蝶,只是一片枯叶幻化成蝴蝶的身姿。
而荆棘鸟,恰恰相反,它的羽毛总是被梳理得光鲜夺目,骄傲的头颅高高地昂起。它一生只唱一首歌,它寻找荆棘丛,只一曲,就让自己娇小的身躯扎在荆棘丛中,慷慨赴死,让殷红的血绘出世上最壮美的诗篇。
枯叶蝶,可以说走到了归隐的极致,它集淡泊、孤寂于一身。而荆棘鸟,则用生命诠释了凄美的蕴涵,豪壮而美丽。
为了生存,枯叶蝶选择伪装,选择归隐。它无法向着阳光翩翩起舞,把自己那斑斓的光泽洒向大地。它失去了蝴蝶的一切,只留下蝴蝶的虚名。也许,它看破了红尘,蝴蝶的美丽,只是招致死亡的理由;也许做出隐匿的选择时它从来没有后悔过,为了生存。可是,当它看见其它的蝴蝶在追逐花丛,兴奋地抖动金色触角时,心中一定会生出些许悲怆与无奈的。
而荆棘鸟,它的心中始终有梦想,它生得无比绚烂,轰轰烈烈,死也死得诗情画意,凄美绝伦。它为了追求梦想,用生命绘出了美丽。它的逝去,也让那份美丽永远定格。
也许,荆棘鸟不明智,太执著。然而,我还是选择去做荆棘鸟。选择荆棘鸟,就是选择美丽,选择梦想。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愿每个人的生命都像夏花一样美丽,用梦想去完美生命。 (指导老师:王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