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在远方笔耕不辍的人们
已然遁地隐形的2009年里,集团之外有数位热心作者持续关注支持《翔宇教育报》,投递了多篇美好的文字。
江苏盐城徐学平先生写作甚是勤奋,几乎每月都有应时文章流诸笔端,从早春的油菜花黄写到了端午粽香,从夏日荷花描绘到冬天家的温暖。与我们未有一面之缘的徐先生,用他的文字不断提醒深埋在琐屑之中的编辑部工作人员,三月走了,蝉儿叫了,芦苇黄了,雪花飘了。
河南滑县张世普先生抒情状物多有神来之笔,年内本报文学版已经发表了他的两篇文章。惜因《翔宇教育报》只是一张月报,且集团师生5万,文学稿件每次均以超过10万字的数量进驻编辑信箱。张先生的文字尽管水准超群,可为了照顾集团师生的发表比率,常刻意压下不发。
湖北宜昌胡双庆先生不仅发来了《母爱如粥》《蔬菜花》等文章,还同时配发了自己拍摄的图片。令人感动的是,邮件里他不仅附上了自己最详细的联系方式,甚至连自己博客相册的密码都交给了我们——方便编辑人员去他相册里下载原版大图。
还有,湖北宜昌陈亮先生,广东深圳阮定标先生,广东深圳赵雄兰女士,河北衡水刘兴华先生,湖北宜都胡玉兰女士,山东莱芜金明春先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熊武强先生……请原谅编辑人员不能一一列举出所有投稿朋友的姓名,因为这种尝试将遭到包括未提及姓名作者的强烈反对:还是将有限的版面去播种那些闪闪发光的文字吧。
【四季风铃】
去乡村过冬
广东深圳 赵雄兰
父亲打来电话,说是家乡下雪了,好大好大的雪。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竟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下雪了,冬天来了,父亲闲下来了。对于乡下农人而言,冬日是一个安逸的时节,劳累了一整年的父母需要休憩一下了。
我仿佛看到,清晨,老家屋外的雪纷纷扬扬,木门紧闭着,但还是有一些雪从门缝里钻了进来,这样的雪被称作“贼雪”。“贼雪”即便溜了进来,又能怎样呢,屋内早已生起一盆炭火,不大一会,雪就化了,只留下一块水渍。难道说,雪也怕冷,又或者,雪是凑热闹的,爱往人多的地方挤?
是的,屋内确实很热闹,那是我三岁的侄儿带来的。他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像一只看不见自己脚丫的企鹅,笨笨拙拙的,却并不妨碍他在屋内奔来跑去。他一会跑到灶堂去,吵闹着拿起火钳,他晓得,火红的木柴下“长”着香气喷鼻的红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又折了回来,用木棍朝着火盆一顿拔弄,竟翻出几颗烤熟的花生。
太阳出来了,屋顶的雪化作冰水,顺着屋檐向下淌,流经檐下的冰溜,直落在青石板上,滴滴答答。时近正午,后院的一角早已摆放好一张方桌,围坐着四个人,她们是母亲和她的牌友。农闲时母亲爱摸纸牌,现在的乡下,摸这种纸牌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也许有那么一天,这些人故去了,这种纸牌怕也会从此消失了吧。
童年时的我,爱倚在母亲身旁,晒着暖暖的冬阳,抚弄跳上木凳眯眼晒太阳的花猫。抬眼间,是母亲修长的双手,还有那些黑白相间的纸牌。窄窄长长的纸牌,在母亲的手上,灵巧地穿插、翻弄、飞扬。
恍忽间,父亲就要挂电话了,末了又添了一句:今年还是回乡下过冬吧。我“嗯”了一声。这回答不是承诺,对于奔波于城市,一刻不得闲的我来说,去乡村过一个完整的冬天,多半成了内心的一份奢望。
母亲的“状元粽”
江苏盐城 徐学平
又是一年端午将至,小城的大街小巷里已经弥漫出了浓浓的粽香。母亲又像往年一样去超市买回了速冻的粽子,于是我便央着母亲让她再亲手给我裹一次,然而,母亲只是讪讪地笑了笑,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母亲不会裹粽子,在邻里乡亲中,那早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儿时的乡村,每到农历五月家家户户便忙着采箬叶裹粽子,而此时的母亲就会显出几分不安来。母亲不善言语,她总会默默地划着小船到野地里去采回大捆的艾叶和菖蒲,回家后分成小束再用红丝线系上,然后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送过去。虽说母亲不会裹粽子,但她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因此乡邻们赠送的粽子也就足够一家人享用的了。
其实,母亲是裹过一次粽子的,不过也就仅仅那么一次而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记得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不知道母亲从哪儿听说考生只要吃了母亲亲手裹的粽子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状元”。
在我临考前夕,母亲便开始着手学着裹起了粽子,但一切进行得并不顺利,不是用力过猛箬叶被扯破了,就是没有裹紧,漏陷儿了。经过几番折腾,母亲的“状元粽”总算是出锅了:个大且不说,通体没有规则,上面还缠满的线儿……我被母亲裹的粽子的怪模样给逗乐了,于是就调皮地囔着要剥开尝尝,可母亲说啥也不让,她再三嘱咐我一定得随身带上,考试前吃才“灵验”。
记得那次我是在高考进行到了最后一天时才突然想起母亲的粽子的。当我费力地扯去上面密匝的丝线、剥开严实的箬叶时,那一刻,我惊呆了。粽子中除了主料糯米外,还有咸肉、火腿、蜜枣、桂圆、杏仁、松子……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在闭塞的小村庄里凑齐那么多的食材的,我更不敢想象母亲为此又该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然而就在我准备尝上一口时,感到有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因为天气太热,粽子早已发馊了。
或许是没有吃上母亲裹的“状元粽”的缘故吧,“状元”自然是中不上了,但那一年我还是考入了一所专科院校。转眼多年过去了,时下自己想吃什么口味的粽子随时都能买到,然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是至今不知道母亲裹的粽子究竟是个什么滋味——那味道一定是天下最美的。
蔬菜花
湖北宜昌 胡双庆
那日,去朋友老家度周末。行至途中,忽见道路两侧的山坡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觉得稀奇,便问,“这是什么花?”朋友说,“这你都不知道?土豆花呀!”“土豆花?”我惊得瞪大了眼睛,以为朋友说笑,非得下车亲自核实,结果一看,当真是土豆花。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并且亲眼见证土豆开花,真是虚度了我在农村里生长过的十八年华。我压根儿就没想到那歪头瘪脑的土豆在长大之前竟然会开出花来,而且,还那么漂亮。乳白色的花瓣折叠有致,外面包裹着一层细细的绒毛,桔黄色的花蕊娇立其中,整朵花仰着头高高在上,耸立于青梗绿叶之间,煞是好看。
后来,我又见到了辣椒花。也是白色的花瓣,且与土豆花一样,同为六瓣。不过它的花瓣表面光洁、没有绒毛,花蕊呈蓝紫色,低眉顺眼地垂悬在辣椒梗上。
而相对于土豆花、辣椒花,茄子花则显出几分妩媚来。那是一块紫茄子地,所以开的花全都是紫色的,八瓣,也披了一层细细的绒,花瓣很薄,且不规则,像是婀娜的舞女的裙摆,风一乍起,便摇曳出千般妩媚、万种风情。
豌豆花的样子虽然有些古怪,却也是令人惊艳。它的形状颇像公鸡的鸡冠,而颜色艳若桃花。再细看,那花儿又有几分酷似蝴蝶的翅膀,薄里透亮、经络分明。它们一朵接着一朵竞相绽放着,像是一群蹁跹于菜园的蝴蝶。
【青春在场】
30米远看偶像
河南滑县 张世普
成龙是在李小龙死后才正式走上影坛。虽然他大鼻子、小眼睛,父亲是厨师,母亲是帮佣,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当上了主角。
之前,他为得到一个上镜机会,曾给当红的武师擦车做小弟,擦车时,他甚至认真到用牙签将车缝里的灰尘挑出来。即便饰演一个先被打死的小角色,他也绝不惜余力,为了保证效果真实,拍危险动作时,他几乎不用防护设备。导演见这个替身演员如此投入和拼命,在小角色不够用时,总会先想到他,因此他能不断地出现在最新影片中。
电影公司培养成龙,只是想把他塑造成李小龙接班人。李小龙是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功夫巨星,创造了香港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可惜英年早逝。成龙最初的十余部电影,甚至每一个动作,都模仿李小龙。在他工作室的墙上,始终悬挂着李小龙的大幅剧照。然而,令人郁闷的是,无论电影公司和成龙怎样努力,他老是不能像李小龙那样令影迷疯狂。
导演一遍又一遍地对比成龙和李小龙演的电影,想弄清成龙为何不红。成龙在访谈节目中自己回忆说:导演没少骂我不像李小龙,要我多看一点他的片子,用心学他的动作。可是我本身就不是李小龙,我不是那样的性格,无论怎样学他,你看完,我还是不像啊!没有可能像的。所以我就变,因为我慢慢发觉,不是我跟他一样,观众才接受我,是跟他不一样,观众才接受我,好像我们接受人家的东西一样。所以,我一定要变,要创新。
多年后,导演袁和平借走成龙拍一部电影《蛇形刁手》。袁和平其实是成龙的师哥,两兄弟就一起聊,商量着一定要和李小龙不一样。成龙糅合小时候戏班里学的打斗、杂耍,把所有李小龙的武打动作都反过来。李小龙打完一拳威风凛凛,成龙却抱着胳膊喊:哎呀呀,痛。李小龙演的是冷漠孤僻、宁折不弯的大英雄,成龙演的只是诙谐调皮、轻松自由的小混混。这回成龙才成为真正的成龙,鼻、眼、手、脚,都是自己的,轻松、谐趣、喜剧味十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取得了惊人的票房。
沉浮经年,苦苦追求的成龙,终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破茧而出,把功夫电影推向了新的巅峰,迅速飘红于香港及世界影坛。二十多年后,他身价过亿,英国女皇、日本首相、美国总统等许多国家元首成为他的影迷。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好莱坞及加利福尼亚州等全世界数十个地区和城市分别命名“成龙日”。他拿到过无数大奖,拥有的影迷全世界超过三亿人,成为唯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脚印、鼻印,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一百位当今全球最伟大影星的中国演员。虽然这成功的后面是他全身从头到脚一百多处伤痕,十余次重伤,几次差点搭上性命,但是,最终掌声、鲜花和财富都属于了他。
成功有的时候真是很讽刺,费尽心血模仿别人,观众偏偏不买账,流泪伤心哀求都无济于事。不经意的自然发挥,反而迎来了命运之神的眷顾。成龙成功以后,很多媒体和观众把他形容为李小龙第二。其实,在人们心底的李小龙不过是一个成功者的印象,无论是谁,继李小龙之后获得李小龙那样的欢迎,都要被大家认为是李小龙第二。
然而,成龙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他从来就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小龙,很多媒体讽刺他,既然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小龙,那为什么还要模仿人家呢?在上海卫视的访谈节目里成龙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模仿是超越的一种尝试,李小龙是一个值得敬仰,但又无须顶礼膜拜的人。在拍摄现场,他总是被试图靠近他的人团团围住。跟其他任何人一样,我敬畏他,不过,我是永远也不会让自己加入到那个人群里去的,我会站在他们背后30米的地方远远看着。把我和李小龙放在一起比较,并且使我们看上去像一对竞争者,再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了。有李小龙可以做得到,而我办不到的事情;也有我可以办得到,而他却做不到的事情。
成龙的经历,不能不令人感叹人生之艰辛,成功之曲折。假如命运同样赐予我们与成龙一样的境遇,面对卑微的人生和无数次冷眼和伤痛,面对高不可攀的偶像,我们还有信心和毅力苦苦追求吗?如果不能,就没有理由抱怨命运不公。
成功需要什么?一定要有在30米远的地方看自己偶像的勇气。
挂历心情
湖北宜都 胡玉兰
前几天去报刊市场,看见门口摆满了新年挂历。山水风景、时尚明星、动物花卉,应有尽有。我拿起一本风景图,仔细地欣赏起来,先生见状,问:“你想干什么?不会是想买挂历吧?家里可没地方供奉这‘老祖宗’。”
我不禁“扑哧”一笑。是啊,现在谁还愿意在自家的墙壁上钉个窟窿,来搁置这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呢?如今,手表、手机、电脑,还有让人头疼的考勤打卡机和老板的工作计划表,让你想忘记时间都难,哪里还需依赖挂历。
虽然好久都不再有挂挂历的传统,但对于挂历的记忆,却仿佛昨日。小时候,每到年末,父亲总是不忘买回一帧新年挂历,将旧挂历从钉子上取下,然后把新挂历换上去。旧挂历也不浪费,我们会从中挑选出几张留作来年包裹新书,余下的,则裁掉下方的日历后,分别张贴于客厅两侧的墙壁上,装饰墙面。
那时的挂历大多是明星像,有港台的,也有国外的。印象深刻的有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还有林青霞、张曼玉等。有一次,小堂弟指着挂历上的女明星问他大娘:“她们的嘴巴为什么那么红?”母亲说:“她们不听话,被人打嘴巴子了,如果你不听话,也会像她们一样。”小堂弟吓得赶紧捂住自己的嘴。此后每逢他再调皮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指着墙上的挂历教育他,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新挂历挂好之后,母亲会拿笔在上面一个个做标记:这是外公的生日,这是外婆的生日,这是公公的生日、这是婆婆的忌日,还有父亲的生日、孩子们的生日、孩子们开学的日子……父亲也会在上面做标记,大多跟节气、劳作有关。而我跟姐姐,最关心的是春节什么时候才能到,因为春节到了,我们就会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我们站在挂历前掰着手指头数呀数……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单位每年都会订制一批挂历分发给职工和客户。当我第一次提着一沓挂历回家,全家人都兴奋得不得了,一帧帧打开来看,指着上面印制的单位名称说,“看,这就是我们兰子的工作单位呢!”
家里人高兴的,并不是因为那一年的挂历钱可以省下了,而是因为,家里终于出了一个“公家人”,挣工资吃饭,旱涝保收。所以那一年,我们家过了最风光、最热闹的一个春节,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母亲很得意地将多余的挂历分发给了大家。每一个接过挂历的人,脸上都充满了引以为荣的自豪感……其情其境,至今仍萦回脑海。
还有一种关系叫同桌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熊武强
再不会有人在我上课睡觉时帮我放风,故意说老师来啦
再不会有人在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故意挪开凳子
再不会有人趁我不在的时候往凳子上洒水,然后看我匆忙坐下去
再不会有人把脚搭在我桌子边上系鞋带
再不会有人坐在外面死活不让我出去上厕所
再不会有人把课本放在中间一起看
再不会有人抱怨我总借走他的橡皮
再不会有人厚着脸皮非要抄我的作业
再不会有人在我被老师提问不知所措时小声念出答案
再不会有人和我分享一包干脆面,或者是麻辣死人的零食了
再不会有人在我冷的时候,帮我关窗户拿衣服
再不会有人在感冒流行的时候和自己共用一卷卫生纸
再不会有人和我近近地坐在一起,度过充实的每一节课
长大后,再不会还有一种关系叫同桌
(作者为监利总校高中部2006级34班校友,现就读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牧歌悠长】
童年趣事
淮安外国语学校 汤晓春
农村的孩子只有在夏天农闲时候才能看上几场露天电影。那当然是最让孩子们激动的事。下午的太阳还热辣辣的,乡里电影院的工人就拉着一套“家伙”来到村小操场上挖坑、树毛竹、杆拉幕布……很费事,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的毛竹杆还没有埋好,我们就扛着小桌子和板凳来占位置了。难得看到一场电影,谁不想占个最靠前的位置?有些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扛不来板凳,索性背一捆稻草铺在幕布下,想坐就坐,想躺就躺。吃着家里带出来的饭团,嗑一分钱一酒杯的瓜子,满操场追打,“一跳三个圈,比猴子还要调皮”!
夜色笼罩大地的时候,最先有一束强光打在幕布上,孩子们又开始兴奋起来,站到桌上,争着把手伸到光束里做各种各样手势,影子投到幕布上,仿佛自己成了电影中的人物,感觉很了不起。正片播映前往往会加放一些无趣的宣传资料片,男孩子们围在电影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影片缓缓转动,鼻涕流垂多长也顾不上抹一把。等到大人们干完农活吃了晚饭来到操场后,故事片终于放映了。这时候兴奋了半天的孩子们大多已经有些累了,电影还没播放,许多孩子就在桌上、稻草上睡着了。大人们看完电影,就大呼小叫地到前面去找自家的孩子和桌子。
童年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冷,一直是刮风、刮风,下雪、下雪,冰溜总是挂得很长很长。那个时候是真的穷,大人孩子身上没有一件特别保暖的棉衣,孩子的脸蛋总是冻得发紫,但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寒冷的痛苦,孩子总会有自己的乐事。最有趣的要数斗白果了:双脚并拢,将白果夹在两脚之间,蹦起来,松开双脚,将白果送出去,谁的白果蹦的远,谁就赢了比赛,可以得到其他伙伴的白果。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游戏,穿什么样的鞋,用什么样的白果,夹白果的位置,蹦的力度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白果只有两条棱,但也有三条棱或四条棱的,被我们称为“吃钱果”,据说它们在比赛中最容易获胜,却很难得到。每到年关,货郎的铜锣一响,我们就会蜂拥而上,挤在货摊上睁大眼睛寻找“吃钱果”。用来游戏的白果早已用洋红等颜料涂得花花绿绿。我喜欢穿爷爷的老棉鞋去斗白果,因为我发现老棉鞋的摩擦力比较大,白果不容易滑落。所以每年春节我总会赢很多白果,除“吃钱果”外,其余的“战利品”往往都成了妹妹的零食。
母亲的腊月
宝应实验小学 孙 群
进腊月门,新年就不远了。喧闹的乡村这时才平静下来。日子过得再窘迫,年总还是要忙的,能干的母亲仍旧是家中最忙的一个。
低矮的茅草房里,母亲将土墙上的灰尘刷得干干净净。堂屋的墙上对称着贴上两组电影故事画,有古装戏《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也有革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厨房与卧室的墙上则糊上报纸,防止墙上的黄土落下来。最后,把母亲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窗上——心灵手巧的她总会根据当年农历属相,剪出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红红的窗花一贴上去,小屋里一下子就变得喜气洋洋,亮堂了许多。
到了腊月二十八九老年根,母亲便开始忙起吃的了。她整理出平时积攒下来的碎米,用冷水浸泡一昼夜,然后去庄上有地臼的人家,将碎米冲成碎米粉,用大木桶和好,罩上厚厚的棉被,等有小孔不断涌现的时候,面也就发酵好了。这时候再将糖精调成水,和入面中,开始烙灶饼。烧火也极有讲究,只能细火慢慢烤,这样做出的饼带着金黄的锅巴,香而不糊,中看且中吃。
母亲通常是不要我帮忙烧火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是家中性子最急的一个,小火烧不好;另外,我还喜欢不停地问母亲:“妈,究竟还有几锅啊?”母亲总是笑着对我说:“别急,还多呢!”一遍遍问到最后,母亲都是这样回答。后来,母亲解释说:“过年不兴这样说话,要图个吉利。千万不能说‘没有’和‘完了’的。”
【文海拾贝】
这种震撼,不仅来自于奇异的轮椅上的力与美,也来自于生命的顽强与昂扬的恣意绽放。其实,生命无论何时,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行走,是直立或匍伏,从来都由自己决定,任何障碍也无法阻挡,哪怕前面横着的是一把轮椅。
《轮椅上的力与美》 广东深圳 阮定标
音乐有时又如无声的春雨,你能静静感知着那雨一丝一丝地落在嫩芽上,落在仿佛透明的林间小路上,落在屋顶的红瓦片上,落在飘逸女孩的发梢上,还有那亮丽的蝴蝶结上。
《音乐如花》 河北衡水 刘兴华
蒸榆钱糕,先得把淘净的湿漉漉的榆钱拌上面粉,加水和匀,垫上笼布,盛在蒸笼里,放进锅内用文火蒸。蒸熟后,用刀划成块状,然后捏着笼布角和盘出锅,倒在小盆里。滴上几滴芝麻油,再浇两勺蒜汁,撒上些葱花或芫荽,顿时,热腾腾、香喷喷的“榆钱糕”便做成了。
《榆钱糕,槐花饺》 江苏盐城 徐学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儒的执著。儒家的精神,是人间的完美主义。丧失自己的利益不算失败,丧失自己的尊严才是真正的失败。
《生命的玄珠》 监利总校高中部 万仁芳
摇摇欲坠的木楼梯,踩起来嘎吱作响;高高的防火墙矗在一人巷里,墙头上总有几棵不肯低头的小草在招摇;阳光明晃晃的,刺到一个蹒跚的影子的心里。那才是陪我走过20年的家乡应该有的样子。
《曾经》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樊继韦
春天会过去,重要的是那些花已经浴过了春光,季节也曾因为有这些花儿而美丽!夏天会过去,重要的是柳丝已经吐过新绿,知了曾经尽情地歌唱;秋天会过去,重要的是收获的果实已经在仓;冬天会来,也会过去,重要的是我们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赏析赵树义诗歌<盼,或者叛>》 监利总校高中部 徐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