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随花事烟云(166期)

时间:2021-09-11 08:10 作者:李静 编审:向宇
已随花事烟云

  寄人篱下的都市精灵小燕子,曾经繁花似锦、暗香浮动的百花园,温润美好的读书时光,绵延千年、浸透文化古韵的“村晚”……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常常触动心灵。


【花事烟云】

已随花事烟云
温州翔宇中学 史振东
  一盏缥沫香,几卷墨香浓。庭院小小,清幽且盎然,花灼灼,草青黄……工作之余,悠缓时光,能如此从心所欲,率性而为,岂不快哉?
  喜欢花花草草已不是一两日了,而栽花种草则是自己居所安定之后。故乡小镇里花友诸多,都是精明的小摊小贩之人,其主卖花盆,价格不菲,花卉一般为“买一送一”的赠送。吊兰啦,夜来香啦,改良后的野蔷薇啦……都是些廉价易养之物。
  院子里栽有一株寿仙桃,枝干稀疏,粗壮挺拔,旁逸斜出,我终于承认它倒有几份梅的风骨了。曾经以为它仅会开开花而已,谁知今年竟挂了两个果实,而且有乒乓球那般大了。母亲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常邀请她的那群老姐妹们来后院看花。她们欢欢喜喜地坐在后院里,轮流哼唱一段荆州花鼓戏或湖北大鼓。曲终人散后,树上的两个桃子也不知被谁何时随手顺走了。
  院子里的寿仙桃本来有两株。挑担走巷的卖花人,讲着一口纯真的湖南话,说是五色梅,花开四季,五彩斑斓,二十元一棵,因急着回家,贱卖。我从未见过梅树真正的模样,只见它光秃秃的,极具国画中梅的神韵,便毫不迟疑地将它买下。第一年两棵树只在疯长枝干,虽然没有表现出如卖花人所描述的情形,我也不曾在意。可等到第二年三月间,树上却开出了几朵花,殷红色,花瓣与儿时所见的桃花几乎相同。有些存疑,见人便问,旁观者几番端详过后,无人不说是桃。花凋零后,没见它结出,我又推翻他人的断言,说梅花本就与桃花长得一样罢了!母亲也开始笑话起了我的执拗,说:“这就是桃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品种呢!”
  人的想法有时很奇怪!桃和梅自己明明都喜欢,就只因此桃非彼梅,心中竟然滋生出几份怨恨,看其横竖都觉不顺眼了。后来就连桃树上飞舞着小飞蛾也是这它的过错了。于是,我总寻思送人一棵,结果主人还没找到,其中一棵自己很知趣地枯萎了。这份愧怍让我做梦都在纠结:那棵桃树化身为一人模样,林黛玉似的羸弱。她低眉垂眸,只幽幽地说了句:“你何苦这般贱薄我呢?”便嘤嘤啜泣不停。醒来,心中还有几份恍惚,想必树也是具有人般的敏感,面对亦真亦幻的表情达意,它是能够真切体会到你给予的每一份嫌弃、敷衍和挚爱。
  惶恐之余,再不敢对幸存的那株寿仙桃有怠慢之举了。施肥、浇水、剪枝、除虫……我将功赎罪似的倍加关注着。寿仙桃似乎懂得了我对它的好——今年花开得更艳丽了,居然还挂了果。邻家后院也有一棵高大的桃树,其主人常年在外,庭院冷清,其老枝细丫早已伸过我家后院的墙头。那桃树年年春色暖先开,明媚无人看,而且花季匆匆一过,则蔫蔫地叶片枯黄凋零了。我隔着苔藓斑驳的水泥墙,莫名地滋生出了些许的怜爱:为何一世人生,一春草木,冷落与宠爱,竟有如此迥异?
  而在后来,我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琐碎总是林林总总,心绪变得浮躁不安。我家后院花草尽管在胡乱地生长,但显得愈发冷清了。六月雪,根须太霸道,总与别的花草牵扯不清,我忍痛地拔除了些;紫薇树,又太招惹蚂蚁,不知被移栽到哪家去了;一棵生长缓慢的小铁树,本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被谁讨去;就连钟爱的月季,也从品种繁多到如今形单影只……母亲也越来越苍老了,她总在诉说着她眼睛越来越模糊了,或是腿脚风湿疼痛得厉害之类的事,不再像从前那样饶有兴趣地对我说到这些花花草草。而我家后院的这些“曾经的最爱”,最终是怎样淡出了我的生活的,都不曾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了。
  记得母亲在去世的前一年七月的某一天,她唠唠叨叨地冲着我数落起来:橙子树上已经布满了绿色的虫子;枣树的叶片已经掉光了;大盆文竹被小兔吃得只剩根桩了,芦荟也被啃食得残缺不全;睡莲花也没有去年那么多了……想想哪一株花,哪一尾草不都是自己费尽周折而欣然获得的啊!而如今,我只能遥想着曾经的繁花似锦,暗香浮动。此情此景,实属无可奈何啊!
  匆匆岁月里,让人无可奈何的又岂止这些呢?那些相亲相爱的人,那些温馨甜蜜的事,不正如这花事烟云吗?

寻找乌桕树
淮安外国语 宗林林
  我是在深秋遇见这棵树的。它长在学校操场的东北角,秋风吹过,一树斑斓的叶子绚烂如虹彩。用手机上的“形色”软件一扫——“乌桕树”。“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原来这就是《西洲曲》里的乌桕树。在学校工作十多年,我竟然从未注意到这么一棵独特而美丽的树。
  我的学生们知不知道它的存在呢?这些初三君,每天被题海包围,被一次次考试的浪潮冲刷,他们形色匆匆地奔跑,有没有留心季节的变换,有没有看到,校园里有这么一棵美丽的树呢?那天上午下课,我说,校园里有一棵乌桕树,它的叶子经霜后红得很美,你们去找找看。
  真的有男生女生,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也有一些同学依旧在刷题,毕竟,临近初冬,操场上的风已有丝丝凛冽。
  那晚的语文作业,便是以“寻找乌桕树”为话题,写一篇微作文。大家都写了,没有去找,没有找到,或者找到那棵乌桕树的同学都写了。
  细细品读一篇篇文字,好像随他们走过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经历了失落、执拗、遗憾、惊喜的心情。我们在课上分享这次经历。
  “一路上各种奇奇怪怪的树,操场转完了,也没有一棵树上挂了个标牌‘乌桕’。穿过满地残果的银杏小道,我不由得想,冬天将至,这乌桕树还会有叶子吗,转念又想,就算有叶子,又不知它长什么样,就算是真正遇见了,也只是擦肩而过,也只是一刹那的匆匆,似乎一切都是徒劳。又将学校的另一边转了一遭,去留心每一个挂牌,甚至去寻找管绿植的师傅,问东问西,可这一切都是徒劳。眼看时间一分一秒流走,离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终于破灭了最后的可能,转过头,但边走还是边张望。”
  这个叫史轩宇的男生,他看过了校园里所有树上的牌子。腼腆羞涩的他,没有去问人,没有去网上查,只是自己一个人去寻找,因而感慨“像我这样漫无方向地找,又怎么能找到呢?”他不知道,那棵隐藏在广玉兰树边的乌桕树,是一棵多么幸运的野树。我告诉他们,校园湖边从前长着的是一排柳树,后来学校规划绿植,这些柳树被换成了高大的广玉兰。这棵乌桕树没有被移走被砍伐,简直是奇迹。
  他们感叹,一个随风而来,落地生根,拔节而上的灵魂——一棵乌桕树,没有太多的雕琢修剪,不被人关注,慢慢长大,认真地长出每一片叶,结好每颗珍珠似的果实,并突围,真好。
  包雨萱说,上课铃打了,急速奔向班级。大多数人好像都是无功而返,不过她们并不灰心,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收获了别样的感受:寻找美,这正是生命的意义。乌桕树,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吧,但是老师知道,她会关注那些细小的细节,看见所有默默无闻的努力,去呵护,让我们去发现别人的光彩。
  在湖边找到乌桕树的陈施彤讲述初见它的情景:遒劲的枝干向湖面延伸,托出一树的明媚。阳光斜照,撒下一地的树影斑驳。叶子褪去了春夏的绿意,留一树火红与金黄,在秋风中纷扬。
  听他们讲述,我发现,能顺利找到乌桕树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
  韩宜璇说,我们在操场旁转悠,每一棵树都高大,都向阳,都迎风,都落叶,到底哪一棵是乌桕树呢?继续向前寻找,远远地就看见那枝头上金黄的小果子,在阳光下甚是惹人怜爱!哦,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泡”呀!不知什么时候,我匆匆的脚步慢了下来。我没有选择阶梯教室后面的小路,而是在樱花大道上闲庭信步,初冬的樱花早化作春泥,可是叶子似乎还不少,我捡了一片轻轻地托在手心,仔细地端详着,真像长水滴,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突然,我似乎明白了宗老师让我们寻找乌桕树的用意了。在初三紧张的学业中,我们不能只是埋头刷题,还要抬头看天、看景,去发现生命,感受生活。
  “寻找的过程好像很简单。即使我不知道有这么棵树,它也还是在自由地生长,长的一样好。当我知道它,我才会去寻找它,寻找的起因,好像是仅仅是因为好奇,可又不仅仅是因为好奇。”
  能找到乌桕树的学生毕竟很少,更多的同学虽然没有亲自找到,但在走出教室之后,都和这个深秋打了个照面。
  我的小课代表,那个腼腆爱笑的女孩子张子骞写道,平日匆匆路过都不会多看两眼的景色,今日再见故友仿佛新友,平日很多很多错过的微小细节,于今日也有幸发现。意外让人感到学校中除了学习还另有一番景致,再联想起初二老师所作《香泡》里“不知瓤肉味,可比橘柚甜?”那是切实观察香泡所作。突然对“闲情雅致”一词也有了新的见解,那日渐腾生的期待文学,期待自然之情愈发强烈起来。“遗憾未寻得乌桕,暂且将它作为一次简短的旅程珍藏吧。不曾见日暮伯劳飞,也不曾听风吹乌桕树,但于我来说是特别的回忆。”
  习惯于行色匆匆生活的马潇菁说,似乎从前从未像今日这样,慢慢地行走在这所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校园里;从未像今日这样,仔细地看着身边、路旁的花草植物;从未像今日这样,放下心中的尘俗杂念,只为寻一棵漂亮的乌桕树。我构想着乌桕树会有的样子:也许它其貌不扬,却颇有些重要的用处;也许它穿着一身华丽的叶裙,叶片着色特别;也许它正孕育着美丽的花朵;也许它芳沁袭人,粲然温存;也许……尽管我还未曾见到它,但它已在我的脑海中有了独特的模样,最美的模样。
  在大家分享自己外出寻找乌桕树的经历时,那一直保持沉默、坐在教室里刷题的学霸家颖若有所思。
  晚上,她写了自己的迷茫。她说:一下课,大家都从一个小小的门口钻出去,跳入一个更广阔的大海,我却独自一人缩在角落里,不说作业如山,但只要想到别人在我轻松时候还在奋斗,就愈加心疼,我狠下心来,留在教室里对自己一遍遍地说‘学习重要,学习重要’但感情和理智却在耳边对抗,不知不觉中,课间的几分钟已经过去了,上课铃响了。
  “我看见他们每个人都手持一片红绿相间的叶,叶子像极了银杏树的叶子,一条条鲜明的纹理从茎到叶,无不透着高雅。我嘴上微笑着称赞,却仍听到了心中某一块被撕开的感觉。他们欢快地谈论乌桕树,在操场的角落,在女生的宿舍门口,在湖边……我后悔为什么不去寻找乌桕树?去探寻大自然的奥妙,为什么不去奔赴少年的美好?”
  傍晚,她背起书包准备去寻找那棵乌桕树。她说,早已没有了那时的好奇与天真,只好顺着他们先前说的方向,走到操场角落看乌桕树叶子慢慢枯黄凋落,看风在叶子上写字,写下了初冬刻骨的痕迹,轻轻叹气,不知是对青春还是对枯叶。


【书香飞扬】

三更有梦书当枕
枣庄第十八中学  王新芳
  “三更有梦书当枕”。一书在手,青灯相伴,看得静了去,看得痴了去,看得醉了去。不知不觉,撒手睡去。一大夜,都梦里喷香;醒来后,散开的书卷还在枕旁:那情形,可真叫一个温润。
  近来,顶喜欢用“温润”这个词。也许“温润”这个词,可作书卷气的代名词吧。有的人总是那么温润,许久不见,再见时,人还是那个人,却不见半点烟火气色,只有你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样情韵,流落在举手投足上、风神气韵上,温润得如玉生烟一般,仿佛他在深山老林里禅修了多日,得了天地灵气似的。原来,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只喜欢在时间的流里,截取一段飞白来,供自己读书。喜欢读书的人,可真有这般时时新容的本事呢。
  我便爱读书。虽谈不上手不释卷,但也称得上是经久不息了。家里,书柜是满的,不是摆设。日常,订阅了《散文》和《小说月报》,常常翻看。欢喜了,还自己动手写上一些篇什,大大小小也发表过一些。只因自己爱读书,也常常浸润其中,就暗暗领略了一些读书的妙处。
  读书的妙处是什么呢,私下觉得,便是能让人时时新。怎样个新法呢,就让我罗列罗列吧。
  读书,可让人面貌时时新。一个常读书的人,他的眼角眉梢,他的风神气韵,都会日臻醇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嘛。走在路上,你可轻易就把一个常读书的人和不常读书的人区分开来。常读书的人,他总是眼神儿闪亮,举手投足谦和有礼。他说话的分贝儿绝不会高;公交车到了,他绝不是那个激流勇进的主儿。因为——他内心读的书,不允许他这样做。不仅如此,他一日不读书,便会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担心自己会朽老。一个不再年轻的女人,如果被人认为越长越好看、越长越有味的话,她,多半是一个爱读书的女人。譬如董卿,譬如杨绛。
  读书,可让人心地时时新。爱读书的人,往往能保持初心,会不知不觉地去功利化,去标签化,让自己的内心,永远像初生的韭茬那般鲜嫩。顶着“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资深教授”等数不清标签的钱钟书,却常常陶醉于小孩子式的乐趣。他会半夜出去帮着自家的猫咪打架,还会趁杨绛熟睡时,拿墨水在她脸上画花脸。黄永玉也是,黄老先生虽是耄耋之人,但仍能像孩童般在林间奔跑、嬉笑。书,呵护了他们的童心,让他们不忘初心。
  读书,可让人言语时时新。常读书,言语便会出新。比如说我自己,近日雨过天晴了,我写随笔,雨过天晴会写“风雨过后的天,熟了,微微露出一点红色”;写阳光让人享受的心情,会写“阳光真美,花儿不敢老去”。 诸如此类的话,让寻常日子增添了不少情趣。
  读书,可让人趣味时时新。我认为“有趣” 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的评价。而读书,就能让人变得有趣儿。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都爱读书写字儿。两人常在家做的事儿,就是猜诗文鉴赏金石什么的。两地分居时,两人更是诗文唱和,备有情趣。就在这种情趣的滋养下,两人的感情也总是好如新婚。
  读书,可让人格局时时新。新东方的俞敏洪说,自己工作再忙,也不会忘记读书,三个月就要读六十多本书。他说他不读书,就会感觉把握不住时代的前沿脉搏。正因为常读书,俞敏洪才打开了人生的格局,而且越开越新。读书,可改变一个人的格局,让文化因子沉淀进每个人的血液。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定能日日新,又日新!

【悠悠古韵】

浓得化不开的“村晚”
龙泉浙大中学  林彬
  天色渐暮,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几位还穿着便衣的大婶正专注于排练。
  也许是因为我们随行而来,大婶们的动作有些拘谨。一位同样身着便衣的美妇立于台下,神情专注,细看着台上动静,不时地指点台上人的站位。舞蹈基本上是现代广场舞的段子,同时皆有农妇耕种盥洗的姿势,中国式祈福的身影,可谓洋为中用。一曲终了,舞美很自觉地将灯光聚焦在大婶们的脸部。此时她们再没有拘束,而是晒出由衷自然的笑容。在灯影的照耀下,那红润的肤色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健康肤色,那脸色红润的微笑蕴藏着她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自信和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铙钹响起,“村晚”开始。年轻有活力的男女主持人登台,用还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致谢,简述晚会要旨,紧接着就是开场节目“舞板龙”。只听铙钹越响越紧,观众越发叫好,演员们越发卖力,灯光舞美越发照耀出男子们喜庆的表情与肌肉的力量。看过张爱玲的回忆性中篇小说《华丽缘》,用灯影的变幻写台上演员的妆容,写尽了刹那间的永恒之美,超出常人的想象界限。这就是张爱玲的魅力,能从生活常态中写出截然不同的心灵感受。一切感人至深的文学经典,都源于流光碎影的日常生活和浓得化不开的生命情怀。
  “下面请听歌曲——青藏高原。”萌美的女主持甜美的话音把我从小说中“揪”回来。“大家好,我是郑庄村的村民,能为大家献歌一曲我真得很高兴!”身穿裘衣的女歌手一上台,气场还真不一样,但要飙好这首歌,有一定难度。我夹耳细听:“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不错,真得不错。咬字很准,高音能上,低音能辅。早在二十年前,我就听人说过家乡人的普通话要比周围县市的人们标准,基础要好。这些年龙泉人走南闯北,见多了场面,练出了胆量,壮大了气魄。龙泉村民也想尽赚钱的套路,加快致富的步伐,增强做人的底气。他们谈得起商道生意经,经得住大场面考验,便会心生盼头和勇气,也就有能力去体验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的感觉。二十年前,他们或许扭扭捏捏不敢上台表演,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大胆登台我型我秀。拿眼前这位村姑来说,她的唱功、仪态和气场,就是上个世纪的龙泉人不能比拟的。
  一台“村晚”,坚持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乐”,把原本无序、自发、零散的乡村春节民俗文化整合起来。没有外请一个专业演员,没有一个明星大腕,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炫丽的灯光,台上是一群来自本村的农民演员,台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观众。一台由村民自己为家乡父老打造的“村晚”,情深意切的演唱、充满动感的歌舞,还有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村民自创的小品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节目,赢得了数百名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些年文艺界一直强调接地气,然而我们的作品却很少真正地接地气。“村晚”兴许能弥补这一不足。
  两个小时转瞬即逝。夜已深沉,我登高远望,看到郑庄是一个腹背皆靠山陵的村庄。此时此刻,舞台的灯光依旧照出两旁山色的苍翠,这显得夜色更浓了几分,浓得化不开;寒雨淅淅,听细碎的雨点轻抚初春的山林和泥土,愈加反衬出四围的寂静,静到万籁无声。俯瞰山下,烟火炽烈;倾听耳际,烟雨朦胧;体察寰宇,蓦然察觉,从“村晚”中发散出的文化底蕴,蛰伏在现代龙泉飞速崛起的体表之内,已逾千年。




上一篇:四月诗会(165期)
下一篇:写给妈妈的情书(166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