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翦淞亭
【道德是人生永恒的坐标】
永远的雷锋精神
宝应中学高一(9)班王伟佳
回到家中,想轻松一下,随手打开电视,发现电影颇道正在播放《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少说也看了两三遍了,刚想换台,但那感人的情节震撼着我,使我有了重温雷锋精神的想法,一直看到结束,当《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结束曲响起时,我发现自己早巳泪流满面了。
雷锋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雷锋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却有人说:今天,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实用价值观影响下,有这样观念的人不在少数。假如雷锋精神真的消失了,人人想的都是自己;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们这个世界还有真、善、美吗?这个世界上的人还会体验到幸福感吗?这个社会就会如同一片没有生命的沙漠,一潭被污染的死水。我们虽然拥有了财富,却失去了灵魂;我虽然拥有了科技,却失去了精神;我们人类剩下的只有躯体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注重道德规范发挥示范作用
宝应中学高一(7)班 衡晓同学家长 衡跃进
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爸爸骑车送子女上学,为赶时间闯红灯;在商场,妈妈给孩子买零食,随手把包装物丢在地上;成人骑车撞倒了孩子,发现孩子家长不在身边,不打招呼就扬长而去。
道德教育离不开环境。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不排队、抢座位”等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给孩子们赋予了个人主义的心理暗示,不按规则竞争等观念潜移默化,自然无法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下一代。有人抱怨,今天的学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素质下降,而有谁在想,我自己尽到了什么责任?
道德规范需要自律。成年人要自律,要为子孙后代垂范。不能因为有些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而随波逐流。不能因为一些不道德行为获得了较大的现实利益而不加遏制,更不能把自己不道德行为取得的“成功经验”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从我做起,真正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让文明走进心灵让文明成为永恒
赵华
三月的春风如剪刀一般,将翔宇学子的芜杂的心绪整理得朗朗清清,将翔字学子的小节大俗撕扯得粉粉碎碎,在一个月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三月的文明行动时,却发觉那份曾经的冲动也随着如丝的春风,成为“风中的承诺”,摇曳而飘荡,忽隐忽现起来。作为“文明月”的组织者,觉得有这样几句话要说一说。其一,让文明走进心灵。一次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掀起一种气氛或高潮,而真正的让文明的素养扎根于学子的心中,作为教育者,却是要反复讲,讲反复的,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而言传身教,才是根本,让文明写在脸上,落在行动中,走进心灵里;其二,让文明成为永恒。一个学校的品位,不是体现在校园的硬环境上,而是体现在软环境上,没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空洞无物;没有文明修养的校园,俗气横流。校园的永恒,首先是一种精神的永恒。清华园中的永恒是那汪荷塘里至今仍绽放着的“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幽幽神韵;未名湖拥有的永恒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式的民主文化的彰显,是足以不敢使我们望其项背的内在原因。
而翔字,呼唤的是文明的永恒,那才是我们品位的底气。四月,让文明继续!
【心灵驿站】
伟大的父爱
宝应中学高一 江城
我上初中以来,父亲便常年在外打工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每年只是在新年时我们父子才有一次难得的见面机会。今年也不例外。
年初一的中午,父亲又开始兴致勃勃地“汇报工作”。他从去年挣了多少钱、开销多少谈起,说到今年的去向和目标、今年家中的人情与大事,后来又说村里入如何如何评价他,说我们家如何如何好等等,最终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家庭前景图。说话过程中,一种幸福的神情始终充盈于他那消瘦的脸庞。
以往,我听他的这番话总是大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今年却出奇的专注。我惊诧于年近四十的父亲做事的计划性、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事实应该是:我们的父母都是三十几岁的光景,这可正是人生而立、事业有成、儿女独立、充分享受生活质量之时。遗憾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却为儿女所累,根本不会想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放弃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进入翔字后,我第一次这样关注我的父亲,也才第一次知道他的快乐所在。有这样一位父亲真可是我的幸运啊!
他虽没有事业,但能精心地打一份工,充实地生活;他虽谈不上辉煌,但他有一个幸福的家,有一个太阳般的儿子。这便是他——我的父亲生活的全部力量的源泉。
猛然之间,我的心里有一股热流。亲爱的父亲,辛苦劳作的父亲,流浪在外的岁月是否如风雕刻你的手、你的额头?
平生第一次,我问父亲这样的问题:“在外面过得好吗?”
父亲愣了一下,转即笑了:“你长大成人了,再难的事我也不会不开心的。”
我内心掠过愧意,喃喃地说:“这次考得不好。”
父亲顿了顿说:“宝中的好学生多,社会上也是这样,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你尽力而为,我和你妈不会说你的。”
我沉默了。父亲过了一会儿又说了一句:“也好,年轻时多些挫折好。”很明显,他在找一些合适的话来安慰我。
简简单单,寥寥数语,小学文化的父亲能给我的也许只能是这些。我又能希望他在此时再说什么呢?
有的人想要给予他们子女以相当的财富,使其在世上不至于奋斗得太辛苦,其实这种做法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以祸患。外界的扶助,有时或许是一种幸福,但更多的时候恰恰相反。给子女所开辟的出路,也许就是给予他们的挫折。可以充分发展我们的精力与体力的不是外援,而是自助;不是依赖,而是自立。世上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可以自主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父亲对我不专制,不挑剔,不娇宠,也不过于保护,这就是我的最需。
这样的父亲,又怎会有一个没出息的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