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生学习
——成功教师的自觉选择
【名师箴言】
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 李镇西
■ 李镇西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参见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辨 》),后来人们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自豪。我甚至觉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由这三个词语组成的称呼是多么气势恢宏而富有诗意啊!青年时代的我,曾多次在写有关教育的文章时,使用这个短语:“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等,那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个短语,一种真诚的庄严感便会油然而生。
然而现在,我对这个称呼产生了怀疑。
在我看来,“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吗还需要“灵魂工程师”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教师的灵魂真的就比学生高尚?传统教育习惯于把教师奉为道德圣人,但教师又不可能是道德圣人。就知识、能力、阅历等等而言,教师显然在学生之上;但就道德而言,却很难说学生不如教师。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还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包括有缺点的学生),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塑造”,我想,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惟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的,根据模式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育走向民主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我们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谓“还教育以诚实”,就是面对现实中弥漫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以诚实培养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即使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我不同意“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我反对教育者应有崇高的使命感,而是主张将我们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选自《做最好的老师》)
【实践感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自豪。我甚至觉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由这三个词语组成的称呼是多么气势恢宏而富有诗意啊!青年时代的我,曾多次在写有关教育的文章时,使用这个短语:“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等,那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个短语,一种真诚的庄严感便会油然而生。
然而现在,我对这个称呼产生了怀疑。
在我看来,“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吗还需要“灵魂工程师”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教师的灵魂真的就比学生高尚?传统教育习惯于把教师奉为道德圣人,但教师又不可能是道德圣人。就知识、能力、阅历等等而言,教师显然在学生之上;但就道德而言,却很难说学生不如教师。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还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包括有缺点的学生),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塑造”,我想,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惟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的,根据模式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育走向民主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我们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谓“还教育以诚实”,就是面对现实中弥漫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以诚实培养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即使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我不同意“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我反对教育者应有崇高的使命感,而是主张将我们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选自《做最好的老师》)
【实践感言】
流动红旗被风吹落之后
宝应实验小学 陆咸喜
宝应实验小学 陆咸喜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徐徐的清风拂过脸庞,使人心旷神怡。我像往常一样心情愉悦地走向教室,期待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来到教室门口,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到校,他们正在神情专注地晨读,甚至连我的到来都没有觉察。看着他们憨厚可爱的样子,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听到了我的声音,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停下了朗读,我便快步走进教室,打算组织孩子们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课文。可是,就在这时,讲台前的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本周一直挂在黑板旁的“常规管理优胜班级”的流动红旗,不知什么时候被风刮了下来。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这么多的孩子从它旁边走过,难道真的没有看见吗!然而,我的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孩子们也许真的没有注意到,不能冤枉了他们。于是,我就向前紧走两步,打算捡起它,就在我弯下腰的同时,却猛然发现,流动红旗上面居然印着两个清晰的小脚印。我顿时觉得大脑“嗡”的一下,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表情有多么可怕,只记得孩子们不敢正视我的眼神。不过,我很快便冷静了下来,捡起了地上的流动红旗,又轻轻地拭去了上面的污迹,把它端端正正地挂在原来的地方。孩子们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内心似乎受到了触动,一个个低下了小脑袋。接着,我平心静气地对孩子们讲:这虽然是一面普通的流动红旗,但是当它挂在我们的班级时,就有了非常特殊的含义,对于今天的事,你们有何话说?听了我的问话,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凭着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我知道,此时的孩子们正进行着一次深刻的思想净化。果然,几分钟的沉默之后,一只只小手便悄悄地举了起来:
“流动红旗是学校对我们班常规管理工作的肯定,是我们班每一名学生的荣誉,大家都应该爱护它。”王小萌同学激动地说。
张祥雨同学连忙接过王小萌的话,胀红着脸说:“是呀,是呀,这面流动红旗多么来之不易啊,全班同学不知道为之流了多少汗呢!”
“星期一的早晨,当我看见班长从陈校长手中结果流动红旗时,我的心激动得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成刚同学咽了一下唾沫接着说,“操场上那热烈的掌声现在好像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呢!”
“其实,我一走进大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地上的流动红旗,本来想去捡的,看到前面的同学没有捡,害怕被同学们说我好表现,也就随大流了。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
许多同学都作了发言,我从中听出了他们的悔悟之意,听出了他们内心的真诚。就在我刚要讲话的时候,许宇同学悄悄地站了起来,此时我才发现他已泪眼朦胧,只见他哽咽着说:“老师,流动红旗上的脚印是我的,我知道错了,您能原谅我吗?”
从教室里出来,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今天孩子们又一次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美好的,只有对学生充满“向善”的预设,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作乐观与光明的期待,才能确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才有平和的心态;当遭遇挫折时,不至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才可能真正具有教育者的胸怀。这样的期待,力量是无穷的,他会改变着孩子们,也会改变我们教师自身。
还是肖川老师的话说得好:“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缕阳光,他便会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友善的、真诚的、甜蜜的微笑;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一份美好,生活就是最甜的清泉。”
谢谢孩子们,感谢你们在这个美好的清晨给予我的一切!
来到教室门口,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到校,他们正在神情专注地晨读,甚至连我的到来都没有觉察。看着他们憨厚可爱的样子,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听到了我的声音,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停下了朗读,我便快步走进教室,打算组织孩子们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课文。可是,就在这时,讲台前的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本周一直挂在黑板旁的“常规管理优胜班级”的流动红旗,不知什么时候被风刮了下来。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这么多的孩子从它旁边走过,难道真的没有看见吗!然而,我的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孩子们也许真的没有注意到,不能冤枉了他们。于是,我就向前紧走两步,打算捡起它,就在我弯下腰的同时,却猛然发现,流动红旗上面居然印着两个清晰的小脚印。我顿时觉得大脑“嗡”的一下,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表情有多么可怕,只记得孩子们不敢正视我的眼神。不过,我很快便冷静了下来,捡起了地上的流动红旗,又轻轻地拭去了上面的污迹,把它端端正正地挂在原来的地方。孩子们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内心似乎受到了触动,一个个低下了小脑袋。接着,我平心静气地对孩子们讲:这虽然是一面普通的流动红旗,但是当它挂在我们的班级时,就有了非常特殊的含义,对于今天的事,你们有何话说?听了我的问话,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凭着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我知道,此时的孩子们正进行着一次深刻的思想净化。果然,几分钟的沉默之后,一只只小手便悄悄地举了起来:
“流动红旗是学校对我们班常规管理工作的肯定,是我们班每一名学生的荣誉,大家都应该爱护它。”王小萌同学激动地说。
张祥雨同学连忙接过王小萌的话,胀红着脸说:“是呀,是呀,这面流动红旗多么来之不易啊,全班同学不知道为之流了多少汗呢!”
“星期一的早晨,当我看见班长从陈校长手中结果流动红旗时,我的心激动得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成刚同学咽了一下唾沫接着说,“操场上那热烈的掌声现在好像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呢!”
“其实,我一走进大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地上的流动红旗,本来想去捡的,看到前面的同学没有捡,害怕被同学们说我好表现,也就随大流了。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
许多同学都作了发言,我从中听出了他们的悔悟之意,听出了他们内心的真诚。就在我刚要讲话的时候,许宇同学悄悄地站了起来,此时我才发现他已泪眼朦胧,只见他哽咽着说:“老师,流动红旗上的脚印是我的,我知道错了,您能原谅我吗?”
从教室里出来,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今天孩子们又一次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美好的,只有对学生充满“向善”的预设,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作乐观与光明的期待,才能确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才有平和的心态;当遭遇挫折时,不至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才可能真正具有教育者的胸怀。这样的期待,力量是无穷的,他会改变着孩子们,也会改变我们教师自身。
还是肖川老师的话说得好:“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缕阳光,他便会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友善的、真诚的、甜蜜的微笑;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一份美好,生活就是最甜的清泉。”
谢谢孩子们,感谢你们在这个美好的清晨给予我的一切!
学生,我幸福的源泉
宝应中学 袁晓东
宝应中学 袁晓东
我是一名老师。
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将会和学生一同度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不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或者,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不感到幸福,那么,我这一辈子就是不幸福的。
我不要这样的人生。
我常常问自己:袁晓东,你是幸福的吗?
我是幸福的,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一定也是。
因为,学生是我幸福的源泉。我要感谢我的学生——
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一次次对老师真诚的提醒和帮助。我不会管理,是你们告诉了我怎么管理;我不会教书,是你们教会了我怎么教书。我要求你们在《自主学习记载簿》每页纸上留出一小块,给老师写一句话,随时对老师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提醒。你们留下了多少滚烫的话语,让我不但获得了智慧,还获得了真情。有人说:“老师,今天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太好。”有人说:“老师,我觉得班上应该养一些金鱼。”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老是板着脸,是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有人说:“老师,天气变化无常,注意保暖。”有人说:“听说你家人身体不大好,你要多陪陪他们。”有人向我求助:单词记不住怎么办?考试紧张怎么办?有人向我推荐格言、美文、故事、图片。有人到我办公室,唱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有人满脸泪痕地找到我,向我诉说生活上的烦恼、学习上的挫折。每天,我都在收获着、感动着,真的,我从你们所获取的智慧远远胜过许多专家、书本、网络的教育理论;我从你们身上获取的真情远远超过了我生活的其它领域。
我要感谢你们,你们小小的心灵用善良和大爱感染了我、激励了我。你们如路边一排排静默的树,朴质、坚强,充满着生长的气息。你们用细节诠释了什么是爱:爱就是乔明杰双休日看望生病的董超同学,爱就是邵帅和姜志远等同学搀扶着腿脚不便的仲怀锡同学回家,爱就是陆叶和秦晋等同学给感冒吴长新同学泡上一杯兑了药的开水,爱就是沈珺同学帮马路边的陌生人把散落一地的东西捡起来,爱就是同学生日那天你们唱响的生日歌,送去的生日祝语。王晓悦脚受伤了坚持参加课间操,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坚韧;姜志远往高处写东西时用一张报纸将凳子垫着,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素养;董玮婕为了办好班级板报,和同学辛苦工作到晚上七点才回家,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责任;张午亮用面纸将地上的垃圾包起来,送到几十米外的垃圾箱里去,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公益情怀。
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做过好多梦,也曾有过壮志雄心,想大干一场,不负平生,如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当青春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暗暗消逝,当激情逐渐为理性所取代,我似乎懂得:这个“立”,还不尽然是人们常说的“成家立业”,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立定根基”。“立定根基”,就是不奢望、不幻想,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境界,就是胡适说的“得寸进寸”,就是李开复说的“用务实发挥影响”啊!
曾几何时,我像极了一个口渴的人,在到处寻找水源。现在,我知道:我的学生是一口井,一口很大很大的井,藏着丰富的、甘甜的、无穷无尽的水源。这个世界上也许有更美好的水源等待着我去开掘,但是,我只愿享受当下,享受此刻,我只愿挖好眼前的这一口井,从这口井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我承认:我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而且有时还很粗心;我也深知:好多工作,要把它做好,真的比我们想像的要难得多,但我不怕,一点也不害怕,相反,我还充满信心,原因很简单:我拥有我的学生。
前方的路,也许会有一些曲曲折折、沟沟坎坎,但我坚信:一个做老师的,守住了学生,也就守住了自己,也就守住了可以期待的未来。
——学生,是我幸福的源泉!
【经典悟言】
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将会和学生一同度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不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或者,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不感到幸福,那么,我这一辈子就是不幸福的。
我不要这样的人生。
我常常问自己:袁晓东,你是幸福的吗?
我是幸福的,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一定也是。
因为,学生是我幸福的源泉。我要感谢我的学生——
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一次次对老师真诚的提醒和帮助。我不会管理,是你们告诉了我怎么管理;我不会教书,是你们教会了我怎么教书。我要求你们在《自主学习记载簿》每页纸上留出一小块,给老师写一句话,随时对老师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提醒。你们留下了多少滚烫的话语,让我不但获得了智慧,还获得了真情。有人说:“老师,今天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太好。”有人说:“老师,我觉得班上应该养一些金鱼。”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老是板着脸,是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有人说:“老师,天气变化无常,注意保暖。”有人说:“听说你家人身体不大好,你要多陪陪他们。”有人向我求助:单词记不住怎么办?考试紧张怎么办?有人向我推荐格言、美文、故事、图片。有人到我办公室,唱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有人满脸泪痕地找到我,向我诉说生活上的烦恼、学习上的挫折。每天,我都在收获着、感动着,真的,我从你们所获取的智慧远远胜过许多专家、书本、网络的教育理论;我从你们身上获取的真情远远超过了我生活的其它领域。
我要感谢你们,你们小小的心灵用善良和大爱感染了我、激励了我。你们如路边一排排静默的树,朴质、坚强,充满着生长的气息。你们用细节诠释了什么是爱:爱就是乔明杰双休日看望生病的董超同学,爱就是邵帅和姜志远等同学搀扶着腿脚不便的仲怀锡同学回家,爱就是陆叶和秦晋等同学给感冒吴长新同学泡上一杯兑了药的开水,爱就是沈珺同学帮马路边的陌生人把散落一地的东西捡起来,爱就是同学生日那天你们唱响的生日歌,送去的生日祝语。王晓悦脚受伤了坚持参加课间操,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坚韧;姜志远往高处写东西时用一张报纸将凳子垫着,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素养;董玮婕为了办好班级板报,和同学辛苦工作到晚上七点才回家,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责任;张午亮用面纸将地上的垃圾包起来,送到几十米外的垃圾箱里去,从这个细节中,我读出了公益情怀。
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做过好多梦,也曾有过壮志雄心,想大干一场,不负平生,如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当青春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暗暗消逝,当激情逐渐为理性所取代,我似乎懂得:这个“立”,还不尽然是人们常说的“成家立业”,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立定根基”。“立定根基”,就是不奢望、不幻想,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境界,就是胡适说的“得寸进寸”,就是李开复说的“用务实发挥影响”啊!
曾几何时,我像极了一个口渴的人,在到处寻找水源。现在,我知道:我的学生是一口井,一口很大很大的井,藏着丰富的、甘甜的、无穷无尽的水源。这个世界上也许有更美好的水源等待着我去开掘,但是,我只愿享受当下,享受此刻,我只愿挖好眼前的这一口井,从这口井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我承认:我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而且有时还很粗心;我也深知:好多工作,要把它做好,真的比我们想像的要难得多,但我不怕,一点也不害怕,相反,我还充满信心,原因很简单:我拥有我的学生。
前方的路,也许会有一些曲曲折折、沟沟坎坎,但我坚信:一个做老师的,守住了学生,也就守住了自己,也就守住了可以期待的未来。
——学生,是我幸福的源泉!
【经典悟言】
孔子为何拜七岁小孩为师?
■ 钱文忠
■ 钱文忠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学有大成,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圣人”,而《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这个项橐,只不过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拜他为师?这个叫项橐的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
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这个孩子无师自通,聪明无比。他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人物、观察自然,而且他与生俱来有钻研精神。孔子听说在东南沿海有个地方,是一块知识的宝地,那个地方的百姓非常纯朴,但是都很有学问。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议,我们往东方旅游一次,体察一下那里的民情,感受一下那里人民的聪明程度。孔子就带着众弟子乘着马车风尘仆仆来到宝地。一看,风景非常好。当孔子高兴地观赏风景之时,忽然看见前面的大路上有一群孩子在那儿玩儿。孔子便乘着马车慢慢地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有一个小孩,就站在路当中,一动不动。这个孩子不用说,当然就是项橐。给孔子赶车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个比较勇武的人,脾气比较急,大声地呵斥:“这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挡在路中不走?”听了子路的话,小孩不但不动,还岔开双腿,叉着个腰。孔子在马车上问这个小孩:“哎,这个小孩子啊,你拦在路当中不走,什么意思啊?”项橐一听这位老人家叫他小孩子,就下决心要捉弄他一番。就说:“哎,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一条路,哪里有城池?城在何处?”项橐就指了一指,说: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一看,这是有点道理,因为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孔夫子一看这孩子不卑不亢,而且气度非凡,也动了一点童心,就下车去看。孔子一看,这小孩子两腿中间放着几块小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孔子就问这孩子:“哎,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项橐说:“我这个城墙就是挡你这个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哎呀,小孩子你就会开玩笑。你这么小的一道城墙,我车过去又怎么样呢?”项橐说:“这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也懒得跟这个小孩子多说,因为他要赶路,所以就跟这个小孩子说:“那我怎么办呢?”孔子已经降低身份了,项橐就说:“到底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啊?”孔夫子一想,没办法,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过了。
孔子慕名来到莒国,却被年仅七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只得绕道而行。这件事情虽说让孔子有失体面,但孔子毕竟是至圣先师,学有大成,不会与项橐计较。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位博学的老者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甚至愿意拜项橐为师。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孔子一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就输给了一个小孩,一路怏怏不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一农夫,正好在那儿锄地,孔子就下来,问那个农夫:“您在干什么啊?”农夫回答:“锄地啊,我在这儿锄地。”孔子又问他:“看您那么忙,您知不知道您每天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憋在那儿了,这谁知道啊?天天都种田还一下下数啊?突然看见远方赶过来一个小孩。原来是项橐赶过来了,他说:“哎,我爸爸年年种地(原来这个人是他爸爸),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几次了。您只要出门就得乘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这个马蹄要提起来几次了?”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就跟项橐说:“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现在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回答:“您是老人家,您不要跟我开玩笑。”孔子就说:“不管是老的小的都不相欺。”孔子就问:“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孔子出了这么一道题。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是,项橐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没有后来双季稻、三季稻。孔子当时十分震惊,这个回答他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
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项橐虽然年仅七岁,但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孔子出的题,根本就没有难住他。接下来该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那么,项橐会给孔子出一道什么题呢?
项橐就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没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孔子就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说:“您怎么跳水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吧?”他要把孔夫子也请到池塘里去。孔夫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我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项橐说:“您这个话不对,鸭子也没听说学游泳啊?可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孔子又上他的当了,以为项橐在请教他。项橐就说:“是这样吗?那么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这回孔夫子真被他绕进去了,说:“哎,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大铜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了?”孔子脸颊通红,很不好意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项橐在水塘里沐浴好了,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孔子不得不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后来就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之说,这就是“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就在这个传说当中,还延伸出来两个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成语: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
这个故事让我们很轻松地哈哈一笑之后领悟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本文摘自《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有改动)
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这个孩子无师自通,聪明无比。他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人物、观察自然,而且他与生俱来有钻研精神。孔子听说在东南沿海有个地方,是一块知识的宝地,那个地方的百姓非常纯朴,但是都很有学问。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议,我们往东方旅游一次,体察一下那里的民情,感受一下那里人民的聪明程度。孔子就带着众弟子乘着马车风尘仆仆来到宝地。一看,风景非常好。当孔子高兴地观赏风景之时,忽然看见前面的大路上有一群孩子在那儿玩儿。孔子便乘着马车慢慢地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有一个小孩,就站在路当中,一动不动。这个孩子不用说,当然就是项橐。给孔子赶车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个比较勇武的人,脾气比较急,大声地呵斥:“这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挡在路中不走?”听了子路的话,小孩不但不动,还岔开双腿,叉着个腰。孔子在马车上问这个小孩:“哎,这个小孩子啊,你拦在路当中不走,什么意思啊?”项橐一听这位老人家叫他小孩子,就下决心要捉弄他一番。就说:“哎,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一条路,哪里有城池?城在何处?”项橐就指了一指,说: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一看,这是有点道理,因为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孔夫子一看这孩子不卑不亢,而且气度非凡,也动了一点童心,就下车去看。孔子一看,这小孩子两腿中间放着几块小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孔子就问这孩子:“哎,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项橐说:“我这个城墙就是挡你这个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哎呀,小孩子你就会开玩笑。你这么小的一道城墙,我车过去又怎么样呢?”项橐说:“这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也懒得跟这个小孩子多说,因为他要赶路,所以就跟这个小孩子说:“那我怎么办呢?”孔子已经降低身份了,项橐就说:“到底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啊?”孔夫子一想,没办法,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过了。
孔子慕名来到莒国,却被年仅七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只得绕道而行。这件事情虽说让孔子有失体面,但孔子毕竟是至圣先师,学有大成,不会与项橐计较。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位博学的老者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甚至愿意拜项橐为师。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孔子一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就输给了一个小孩,一路怏怏不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一农夫,正好在那儿锄地,孔子就下来,问那个农夫:“您在干什么啊?”农夫回答:“锄地啊,我在这儿锄地。”孔子又问他:“看您那么忙,您知不知道您每天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憋在那儿了,这谁知道啊?天天都种田还一下下数啊?突然看见远方赶过来一个小孩。原来是项橐赶过来了,他说:“哎,我爸爸年年种地(原来这个人是他爸爸),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几次了。您只要出门就得乘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这个马蹄要提起来几次了?”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就跟项橐说:“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现在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回答:“您是老人家,您不要跟我开玩笑。”孔子就说:“不管是老的小的都不相欺。”孔子就问:“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孔子出了这么一道题。这题目照理说是无解的。但是,项橐说:“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没有后来双季稻、三季稻。孔子当时十分震惊,这个回答他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
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项橐虽然年仅七岁,但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孔子出的题,根本就没有难住他。接下来该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那么,项橐会给孔子出一道什么题呢?
项橐就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没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孔子就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说:“您怎么跳水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吧?”他要把孔夫子也请到池塘里去。孔夫子说:“我没有学过游泳,我到池塘里就会沉下去。”项橐说:“您这个话不对,鸭子也没听说学游泳啊?可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孔子又上他的当了,以为项橐在请教他。项橐就说:“是这样吗?那么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这回孔夫子真被他绕进去了,说:“哎,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大铜钟是圆的,里边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了?”孔子脸颊通红,很不好意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项橐在水塘里沐浴好了,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孔子不得不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后来就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之说,这就是“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就在这个传说当中,还延伸出来两个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成语: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
这个故事让我们很轻松地哈哈一笑之后领悟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人生崇高位置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在乎自己的地位,在乎自己的身份。(本文摘自《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