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说家访】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家访”这个话题。有些老师、学生、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网络、手机沟通快捷,耗时、费神的家访,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朱昆(宝应中学10级22班):说起来我还是是挺幸运的,老师唯一一次家访对于我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家访的意义并没有所想象的那样大,通过家访老师所能得到的仅仅就是与家长几句简单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一个认识。而知道这些并不能带来某些改变,也许大多数人的家访都和我一样,从平淡中开始,从平淡中结束。
赵建琴(宝应实中):当今,通过电话、短信,甚至网页、博客、空间,老师完全可以做到随时和家长交流。但是,家访这种传统的老师、学生、家长三方交流的方式却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家访是一个和家长学生拉近距离、坦诚对话的最简便方式。到学生家走一走,聊一聊可以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为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的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经常有家长慨叹“在学校听话的不得了,在家就像‘小霸王’,真没办法”。此外,家访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家长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经济状况,决定着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教育方式,走进家庭能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吴德厚(1975—1984年工作在宝应中学的老教师):时代进步了,大家都在讲究快捷而方便的教育方法,家访似乎笨重落伍了。但我认为,家访的特殊功能是现在的“家长会”“家校通”所不能代替的。别的好处不说,单就建立和加强师生感情来看,就能起到特别的作用。现在不是常听到有些老师感叹:现在学生毕了业,就都不记得老师了……这是为什么,值得深思。
主持人:吴老的提醒语重心长。尽管有人质疑,家访侵犯了老师的休息权,家访侵犯了学生家长的隐私权,但从主流方面看,大多数家长、学生都是欢迎老师家访的。
吴德厚: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工作,那时学生都很欢迎家访,并且明白老师的家访是为了让他们进步并且健康成长。当时我们做调查了解和家校交流活动不是上门告状,不是让家长对子女施加压力,相反,对一些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老师还有针对性地说服、宣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家庭的学生,尤其喜欢老师进行家访。另外,在老师和家长座谈时,学生往往就坐在一旁,谈话气氛很宽松。有时学生在老师讲到他在学校的表现时,无论优点或缺点,听得两手捂起脸来直笑。因此,每次家访往往我还没到,学生就已经在家门口等了。遇到父母不在家的,学生还特地热情地把他们找回来跟老师见面交流。
罗小平(监利中学):最近湖北省教育厅发起了“走万家”的教师家访活动。为什么同样大的学生有的阳光,有的悲观;有的力争上游,有的不求上进?学生中存在着这些坏现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症下药”,有“病”早治,而家访就是有效良药。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接到任务后,我就对全班学生逐个进行了家访。有的学生一听说要家访,就有恐惧感,拒绝家访,因为他们认为家访就是告状。于是我找来这些学生,先后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明白,教师家访有益无害,家访不是告状,而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经过我的一番解说,他们一改先前的抵触情绪,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主持人:家访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现在,有些家长、学生对家访有抵触情绪,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选择家访对象、访前准备、家访礼仪、家访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下面请大家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茆永芳(宝应实验小学):哪些学生是教师“访”的重要对象?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家访呢?
一、要访生活贫困生。生活贫困生是班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富裕的学生参照下,他们不知不觉会产生自卑、攀比心理,导致学习情绪极不稳定。有名学生,在他三岁时,父亲便撒手而去,家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他沉默了,学习退步了,还时时请假。了解家庭情况的我立刻家访,从他母亲那,得知他常回家说某某同学家里多有钱,想买什么就有什么,而他有时想买本心爱的书都要再三斟酌,自己反正与别人相差这么多,再怎么学都赶不上人家,还不如不学。我立刻与他面谈,教育他家庭幸福不是由钱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由家人爱心的付出多少决定的。他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他却得到了多于常人的爱,这不是幸福吗?同时鼓励他有什么问题要与老师、同学交流,我们也是“一家人”。之后,他有了较大转变,不再排斥他人,学习也努力、踏实多了。
二、要访行为极端生。所谓行为极端生是指班级中那些纪律和行为习惯极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复杂,是班级中不安定的因素。如果对他们出现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升了四年级后,有一名让我头疼的学生,他经常忘记带书或作业本,一说交作业本,就会看见他将头埋在书包里,不停地寻找;课堂上,他经常眼神涣散,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常常需要老师将他“拉回”;课间,谁不小心惹了他,他便双目圆瞪,双拳紧握,异常暴躁、冲动。几次与家长电话联系没有效果,我便亲自登门。交谈中,我得知他父亲长期在外,母亲在幼儿园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每次放学后,他便独自回家、自己写作业,因无人督促,他便养成了边写边玩的坏习惯,极少的作业他却常到夜里10点才完成。作业完成得迟,书包整理必然乱,休息不好,精神也不足,再加上母亲常恨铁不成钢的训斥,便导致孩子出现了不好的在校状态。为此,我当着这位同学的面与家长达成协议,每天让他不得迟于9点休息,作业完成不了,到学校补做。一段时间下来,他做事利索了、精神足了、与同学也能友好相处了。
三、要访品学优等生。品学优等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与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中不仅大多受到老师、家长的青睐和信任,而且也多为班级干部,是班集体建设中的骨干和核心。正因为是班中的“精英”,所以就更容易出现骄傲自满,不图更大进步,固步自封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家访。
主持人:茆永芳老师的思考很有价值,所列举的案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访的价值。什么样的对象需要家访?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观点不完全一致,但我觉得有一点大家会有共识:雪中送炭的家访,比锦上添花的家访更有价值。
王圣菊(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直刻在我心间,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守护学生的自尊。如今,离异家庭逐渐增多,不是家访,我不会想到我的身边会有那么多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家庭不幸的孩子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很难接近,也不肯轻易在老师面前表露自己的忧愁。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拨动他们敏感的心弦呢?家访!到家里,去了解他们的喜好,去倾听他们成长的历程,去找寻开启心灵的钥匙。他,初一时挺喜欢钻牛角尖,也经常违反纪律。入校的第一次问卷调查,他就胡乱几句让我出了洋相;参加县里优质课比赛,早晨在班上训练了一下朗读,他竟然说我弄虚作假……大道理讲了不少,高帽子也戴了,可收效甚微。带着担忧、携着关切,我走进了他们家,听到了一个家庭艰辛的往事见证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祖孙情!因为对他爷爷的敬重,因为对他不幸童年的疼惜,我对他更多了一分宽容,多了一些鼓励,和他谈话不再是指责批评而是聊聊爷爷的身体,慢慢地,他也走近我了,不再抵触不再过分挑剔。访隐情,护自尊,动之以情,家访必收奇效。
主持人:家访确实是一门学问。仅仅就家访的谈话艺术,有人就总结了“十个不”:讲究文明,不说脏话;控制情绪,不说气话;注重修养,不说大话;具体真实,不说空话;坦诚相见,不说假话;新鲜活泼,不说套话;谦让随和,不说官话;要言不烦,不说废话;力求简洁,不宜多话;明白晓畅,不说胡话。可见,家访确实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探索。
【以案说“法”悟家访】
主持人:家访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刚才有几位老师谈到了自己家访的成功案例及体会。我想,有家访成功体验的老师一定很多吧。现在,就让我们分享你的案例吧。
王圣菊:孩子不同,家长也各有特色。家访,不仅对孩子有帮助,也可以对家长有启发。有的父母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除了上班,他们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每一天接送六次,每一晚都陪着做作业,每一张作业纸上都有他们的痕迹……这样的孩子缺少主动性,没了督促便大玩特玩。有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完全放任自流;有的则过于在意孩子的考绩,一到初中便开始实行北大清华计划,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家庭,还特意安排妈妈辞职陪读……过犹不及,我们得经常和家长交流沟通,和他们谈谈教育方法,家访能让老师和父母成为朋友,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有这样一个女孩,初进班时,成绩不错,表现也很棒,连续两次获得“翔宇之星”。可这一学期,她常常低着头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两眼无神……我借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这个机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一张纸上,把它折成纸飞机飞给我。她的飞机很别致,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在小学时,我的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妈妈对我的要求也不高。现在,我成了优等生,妈妈却把我抓得好紧。”我悄悄地把她找出教室,话还未说完,她的眼泪却已奔涌而出。从小学到初中,看似一小步,对孩子们来说却是天壤之别,作业多了,学习压力大了,父母的要求高了,在一瞬间,全重重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我把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平时周记中所透露出的焦虑,说给她妈妈听了。妈妈的眼睛红了,眼里写满了心疼和不安,不停地念叨着:“老师,我觉得我并没有给她很大的压力呀!我该怎么做呢?”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我们管得太多太紧会让他们产生叛逆和压抑,借家访的机会和家长聊聊,说说“自主管理”,会有立竿见影之奇效。
主持人:王老师的这个案例,不仅能启发我们老师,估计也会对不少困惑的家长有帮助。
杨光剑(宝应实验小学):家访,真诚是关键。但我牵头的一次特殊家访,三位老师竟然都说了“谎话”。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个儿不高,体型偏瘦,一双眸子黑亮有神,他聪慧,悟性高,只是学习起来有点懒,我们叫他阿志。开学的前天,阿志的爸爸给我打来电话:阿志妈妈病了,很严重,春节一过就住进了医院。接下来,就是阿志爸爸对我的一些请求:多多关心阿志,因为他已经没有更多精力像以往那样来关心孩子了。
两个星期后,带着所有关心阿志的人的美好祝愿,我约上搭档周老师和陈老师,来到了人民医院住院部,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见我们的到来,阿志的妈妈立即坐了起来,苍白的脸上绽露出丝丝笑容,而一旁的家人也热情地向我们频频点头打招呼。显然,这一家人对我们的到来既感到意外,又很是激动。“真不好意思,我生了一场病,还烦劳了你们老师。你们白天工作了一整天,又要上课,又要批改作业,现在还来看望我。”说话间,阿志妈妈的眼睛变得越发湿润。“没什么,你生病住院那么多天了,作为你孩子的老师,也作为你的朋友,我们来看看你,是应该的。”为了不让阿志妈妈过度的激动,我打断了她的话。陈老师走上前去,坐在病床边,夸起了阿志:“开学两个星期了,阿志进步很明显,与以往相比,简直就是判若两人。现在的阿志学习很积极,背书一点儿也不拖拉,今天的单词听写全对。”“我们家阿志真不简单,进步这么大。谢谢你们老师!”或许这样的喜讯对阿志妈妈太重要了。“阿志的数学也进步了,上课听讲很认真,发言很积极。两个星期了,课堂上从未走神,今天的数学课上,大家都夸他‘你真棒’呢。”周老师接过陈老师的话茬继续夸着阿志。“以前,阿志的语文学习挺让你头疼的吧?告诉你,自本学期开学以来,阿志的每一次作业都做得很漂亮,多次得优。”说着,我拿出阿志做的课外练习交给阿志妈妈,“你看,这是你儿子这两个星期做的课外作业,不简单吧?”此时,阿志妈妈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花溢满眼眶,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看着阿志妈妈异常激动的神情,我的内心也异常激动:今天,我们一起“骗”了阿志妈妈,她的高兴完全是建立在我们的“谎言”之上,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合理吗?尽管我知道我们的这些“谎言”是善意的,但我还是不敢想象,她将来会怎样走出这甜蜜的“谎言”,我们又将该如何面对那时的她。
主持人:不知道三位老师说这番话时,阿志在不在场。我觉得,如果阿志在场,杨老师应该背后再找阿志聊一聊老师的用意;如果阿志不在场,杨老师也应该告诉阿志老师们说了什么,让他明白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的责任。
戴作鹏(宝应中学):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心生温暖。教师、家长、学生共处一室,促膝谈心,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够激励学生,触动家长,而且能够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注入勃勃生机。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叫田美艳的老师在家访日记中写道:那无所谓的回答,那并不信服的眼神,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于是决心去家访。原来,他出生后不久,父亲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母亲因无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而远走他乡,至今仍在外地打工,每个月的工资仅能糊口。因此,他便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靠着爷爷微薄的退休工资度日,租住在一个很老的小区里,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那台老式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摆出各种积攒多日的“特产”表达感激,不住地向我致歉,一个劲地往我杯里添茶,向我勾画着孙子勤快体贴的画面,乐观憧憬着一家人的未来,一股暖流在我心底涌动……家访,让那些质朴的情感充分呈现在教师面前,将家长对教师的期待与信赖,真切地铺展在细小的举止之中,让人心生幸福,也更让人珍惜幸福。
于小冬(宝应实验小学):又开学了,班里转来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小芳。她是一个台湾小姑娘,漂亮的大眼睛里透出的是灵性与活力。不过,她的基础差了点,学习有点跟不上,好几次自己都急得哭了!来到她家里,小芳和她的父亲热情地迎接我,她的父亲告诉我们:因为自己工作的缘故,小芳来到宝应读书,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有几次,小芳都偷偷地落泪了,作为家长很心疼。小芳聪明好学,把语文书上的汉字做成生字卡,贴在墙上,每日认几个,认会的就涂上颜色。听了小芳父亲的话,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以后我会更加呵护这个孩子,要让小芳更快地融进集体中,用同学的热情与快乐去感染她,让她在宝应留下一个最美好的童年。家访增强了小芳的自信心。孩子的一言一行,让我感到她跟老师的距离近了。家访,让我们的心灵相通!
作为普通的教师,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平凡的。但我为自己能找到自己平凡的位置而快乐——每天能快乐地生活,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我认为这就是幸福。
主持人:听了于老师的介绍,我发现家访居然能为密切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善莫大焉呀!
王斌(宝应中学11级32班):好好想想,上学这么久了,只有初中班主任来过一次。不过听爸爸妈妈说,在他们小时候,家访是很普遍的,老师每个学期至少来一次。他们还依稀记得:某天,平常在学校或温柔或严厉的老师走进了家门,在父母接待下,自己战战兢兢地陪坐在旁边,听老师向父母亲夸奖自己的点滴进步,批评自己的错误,而父母亲也会详细地向老师描述自己在家中的表现。自己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则暗自欣喜;而一旦听到老师的批评,则胆战心惊,暗自决定再也不重犯这样的错误,或是过后向父母保证再也不这样,以期逃过一场“竹笋炒肉”。这跟现在我们的心理不正如出一辙?于我而言,家访是老师对学生负责任的一种体现,毫无疑问家访可以加深我们和老师之间的彼此信任。尽管知道这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仍不免担心老师会说我们的不是。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老师、家长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再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无论在校在家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担心就更是多余了。
主持人:很高兴王斌同学能有这样的认识。确实,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是要直面的,我们不能以保护隐私为借口,让教育在隔膜的阴影中行走。
罗小平(监利中学):近段时间的家访,让我受益匪浅。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心中拥有美好的遐想,带着希望踏上下一个征程。是谁在孩子透亮的心上撒下了层层阴影?是谁让水灵灵的眼神变得如此黯淡?又是谁让孩子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当我们的家长们正纠结在家庭矛盾之中时您是否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当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拿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全部时,您是否触摸到学生心灵深处的伤痛?
教师的家访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标语,一个稍纵即逝的形式!让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共同架起一座彩虹桥,让哭泣的孩子绽开笑颜,让失败的孩子看到希望,让受伤的孩子找到温暖……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水,“家”桥飞架你我,天堑变通途!
主持人:罗老师的话作为今天话题的结语很合适。教育专家陶西平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堂,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真希望大家能正视家访、思考家访、研究家访、参与家访、优化家访,发自内心地站在学生、家长的立场,让家访这个优秀的教育传统散发出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