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因为心灵饥渴
2004年10月总第30期
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网络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潮流,那种超然的、艺术化了、澡雪灵魂和情感的本着精神追求意义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了。然而,没有读书精神的阅读生活,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阅读呢?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寻求一种读书的精神,往往决定着一个阅读者对读书目的探寻,对读书方式的追求,和对读书对生命的精神的体验。
【文化人读书】
读书的艺术(节选)
林语堂
A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B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C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D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E
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F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
【政治家读书】
毛泽东读书
年轻时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常常拿着书本到最热闹的城门南门口去看书,任凭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他不去理睬,只顾自己集中注意力埋头看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专心致志,旁若无人。
有半年时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自学。他每天吃完早饭,就急忙奔向图书馆,有时还没有开门,他就在门外等,经常是第一个进门。到关门时,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午常常饿着肚子不吃饭,有时就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从炎热的夏天到严寒的冬季,毛泽东去图书馆读书从未间断过一天。当北风呼号,大雪纷飞的严寒时节,看书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稍许活动一下双脚,便又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书本上去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不少哲学、政治、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毛泽东整个一生都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后,他日理万机,公务十分繁忙。然而他还是利用点滴时间看书。二十多年里,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多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赞赏“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格言。毛泽东喜欢在读过的书上写眉批。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仅有十多万字,而他用毛笔小楷在书的上下空白处以及字行之间写上的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一万二千字,最小的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红笔和黑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凡是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总是用浓圈密点,甚至圈上加圈,点上加点。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
【书香洋溢】
抛弃,还是眷顾
宝应实验初中初一(9)班 赵婧
国庆假期期间重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的第一部与日记部分,重读后不禁有这样一个疑问:命运之神究竟是抛弃了鲁滨逊,还是眷顾。
说到抛弃,鲁滨逊的好几次航海都遇到了危险,很是倒霉,后来他还被迫流落到了一座几乎与文明世界隔绝的孤岛上。但命运之神似乎又很眷顾他,就拿他漂落到孤岛上的那一次来说吧,与他同行的人恐怕都葬身鱼腹了,但他却奇迹般的来到了孤岛,并活了下来。他们的那只船上又为他提供了很多生活所需品,还有岛上有他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食物,其实鲁滨逊对这个问题在脑子里也有过激烈的争斗,这从他的日记中都可看出,他开始认为命运之神是抛弃了他,因为命运让他流落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但当他在岛上生存了下来,并在一个大病后又奇迹般地好了之后,他愈加认为命运只是在对他愚昧的行为作出了惩罚,但命运之神还终究是眷顾他的。
其实,没有鲁滨逊当初的几次航行,他又怎么可能流落到孤岛上?而当他到了孤岛后没有坚定的生存信念与他为自己的生存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他又怎可能活下来,其实命运是自己控制的,它谈不上抛弃或眷顾某个人,而是这个人有没有放弃自己,有没有为自己做出努力,命运是不会操控任何一个人的,相反是人在操控命运。命运只是按你的指示,为你所做的每件事在未来铺下一个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掌握好自己的命运,努力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读《海伦·凯勒》有感
宝应实验小学五(7)班 陆雨
《海伦·凯勒》这本书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一个盲聋残疾人,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么,她将成一个可怜而又无知的人。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自己光彩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受人尊重的人。
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平时,有些人总是以条件差呀,困难多呀为不能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海伦相比,这些理由又显得多么可笑呀!一个人只要有胸怀远大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去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不会为不理想的客观条件所束缚,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可以最大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
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人生价值何在?我觉得海伦?凯勒为我做了圆满的回答。
书中的世界
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一(11)班 嵇阳
书是什么?它不只是一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的装订品,而是储存着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的容器。在这里,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拘束,我们可以让思维的火花随心所欲绽放,可以让心灵的骏马自由自在驰骋。
翻开一本好书,那一个个字铿锵有力地印刷在雪白的纸上,生机勃勃。有的宏伟,有的优雅;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平凡中透出伟大,有的荒诞里露出真诚……
书是美妙的。它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生命源起的远古,尚未涉足的未来,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山顶,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底,美丽森林深处,繁华都市里……
书是宝贵的,是前人给我们的遗产,也是我们馈赠给后人的礼物。
读书,我的快乐
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一(11)班 吴雅琪
“人不能仅为了米而活着。”这是世纪老人巴金说的。我一直铭记在心。谈到书,有人会紧皱眉头,连连喊苦。可我却觉得读书比任何事儿都要快乐。读书就好比在与高尚的人说话,就好比在交新朋友。我爱读书,是书给了我知识与智慧,是书给了我欢乐与喜悦,是书给予了我精神上的享受与物质上的财富!它使我平淡无奇的日子灿烂起来,平静似水的情感涌动起来,单纯无知的心灵高尚起来。《世界著名风景区》像导游,使我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世界的亭台楼阁、锦绣河山;《从底层出人头地》像哲学家,使我这个没有自信的人变得信心倍增;《大地的儿子——周恩来》像老师,使我明白了读书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月,长假的快乐,是书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