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如水漫过心灵(41期)

时间:2020-09-18 15:12 作者:编辑部 编审:

文字如水漫过心灵

【编者按语】
  窦桂梅老师说:“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韩军老师说:“若不能体悟‘读书’的至高境界,就不易懂得‘教书’的至高境界。”
  读书,能垫高生命视野,增加情感体验,升华精神愉悦;读书,给学生以温润与滋养,养自身浩然之正气。

【师者有悟】

 

诗化的忧伤
——读《萧红全集》有感
淮安外国语学校 刘玉荣

  最先注意萧红,为她抗拒命运扼制的勇气而赞赏,为她英年早逝、多舛的命运而叹惋。后来读萧红的小说,更为其横溢的才华、厚重的历史感折服。
  她的小说,如诗,杜甫的史诗。描写的愚昧落后的乡民的悲惨生活令人惊心,“像猪狗一样”挣扎着的二里半、麻面婆等芸芸众生,“像鬼一样”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原本美貌的金枝,被愚昧、野蛮折腾至死的永远笑着的小团圆媳妇……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诗化的语言却用来真切地描述愚昧落后乡民的生活,那场景令人扼腕叹息。
  试看《呼兰河传》中一个可怜的母亲,只因为儿子踏死了一个小鸡仔,她打了她儿子三天三夜,“一个鸡要一个鸡蛋,那么一个鸡不就是三块豆腐是什么呢?眼睁睁地把三块豆腐放在脚底踩了,这该多大的罪,不打他,哪儿能够不打呢?我越想越生气,我想起来就打,无管黑夜白日,我打了他三天。后来打出一场病来,半夜三更的,睡得好好的说哭就哭。可是我也没有当他是一回子事,我就拿饭勺子敲着门框,给他叫了叫魂。没理他也就好了。”不动声色,不加褒贬,但来自于这个可怜的乡妇的愚昧与辛酸,却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萧红的诗意是信手拈来、不加雕饰的,“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文笔清新,洗练,让人似呼吸着完全纯净的乡间的空气。
  读萧红的小说,似赏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她的富有东北特色的风土人情,莫不在人心中镌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恍若置身于那临近年关的忙年的气氛中,又看到了卖豆腐包子老人推车在冰雪中踯躅挣扎的姿态,冷嘲那大街上淹死许多骡马、而人们宁愿艰难地绕道、却永远想不到去填平的大水坑,读来使人心情沉重。而溃烂后再去包扎的伤口、孝顺儿子头上被心疼钱的母亲敲出的大包,则又令人忍俊不禁。一系列的生活细节,无不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读萧红,感受萧红,更倾心其兼有女性的细腻,男性的豪迈。那种忧郁的热情,深沉的怨哀,那诗化了的忧伤,常使我不得不“手也释卷”,限入更深沉的思虑中。
  用心去感受萧红,你会发现,浮于你的因阅读现代小说层面上所带来的浮躁、不安都在无形间被宕去。
  用心去感受萧红,你会对生活有更深层的感悟,更多地去留意真实的生活,无奈的人生,会以纤细的感觉末梢敏感地触摸着生活的更多层面。

 

 

如水淌过心灵的文字
——月光浸润下的《瓦尔登湖》
宝应实验小学 孙群

  最近常常就深陷进《瓦尔登湖》里去。因着作者笔下所描摹的湖边的美景,更因为书中无处不在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境。
  因着白天的忙碌,所以这些文字只有在晚上来读。特喜欢挑着个有月色的时光,就坐在小客厅的六角形的观景窗边,就着那盏精致的高脚台灯,读着读着,月光就跑进来了,冰冰凉凉的,似一层淡淡的雾纱将我笼罩其中,空气中全然没了白天那分干燥与热浪,只有时时从楼前的大花园里传来的淡淡的玫瑰气息。
  静寂的夜色中,我独自一个人在瓦尔登湖边的文字里走走停停,透过纸张页面,听着梭罗说话。少数时候我是漫不经心的,如同信步在田野,有风拂过有云飘过,留不下多少痕迹;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宁静的,默坐在梭罗的对面,久久的注视,也是心无旁骛的,任他的话语舒缓地淌过。
  朋友问我可以读什么书,我向他推荐这本《瓦尔登湖》,但我也明确知道不是任何人都能读下去这本书的。读这书,需要条件。正如译本序中所说,安静不了的人是读不下去的,甚至必定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我要说的一点是,当下,能够有足够的安闲来读一本书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了。流行着的往往是摇摇摆摆的浮躁,红透了的是快餐文化。谁还能够或者谁还情愿将生物钟回复到正常的速度来过一段悠然自得的日子?
  可我,还是愿意来读这样的文字:“终于,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更融化了湖岸上的积雪,雾散后的太阳,向着一个褐色和白色相间隔的格子形的风景微笑,而且熏香似的微雾还在缭绕呢,旅行家从一个小岛屿寻路到另一个小岛屿,给一千道淙淙的小溪和小涧的音乐迷住了,在它们的脉管中,冬天的血液畅流,从中逝去。”
  这是一个何其清新的大自然哦!读着这样的文字,浸润在这样澄净的空气中,怎么能由得心灵不重新变得纯净?让这如水的文字轻轻涤净尘埃吧,我的朋友,希冀着你也能寻找到读这本书的安然心情。

 

品味平凡
宝应实验小学 吕朝霞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这本书,纸张已经变黄了,书面也被磨损,曾经熟悉的油墨香味也淡了。十年前的一天,还是学生的我在书架上无意看见了她,她是那样的不起眼,随意翻开,再也割舍不下,仿佛久渴的人遇见甘露。
  今天,生活已彻底变了样,难以找寻故事中当年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可每每读到她,我仍然泪流满面——一种穿越时光而亘古存在的震撼依旧撞击着我的心灵。只要打开扉页,眼前很快就浮现出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少平、少安、晓霞、润叶、红梅……还有那真实的农村,真实的细节。时光倒流,我走进了那贫穷的黄土高原,目睹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为生活奔波着。见证他们简单纯朴的爱情,体会他们的悲苦欢乐,感受他们的人生真谛——无论多么贫寒与卑微,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没有什么不能做成。——过去了,全过去了!从“大集体生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四人帮”到“恢复高考”。一切都好起来了,于是抬手擦拭眼角的泪水,内心欢喜得像个孩子。
  十年了一直想写一点关于她的东西,但迟迟不敢动笔,生怕自己的拙笨浅薄了作者和主人公那高贵的灵魂。可这些年她在我心中沉淀的太久太深,她随时随地地霸占我的记忆我的思想,让我无法躲避。我不可制止的爱上她,爱上了那个时代那些悲壮。
  我试图写出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或善良,或虚伪,或正直,或迂腐……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叫我舍弃任何一个都是一次痛苦的抉择。我牵挂着那个贫穷却不屈的少年孙少平,他的每一步停留、每一个新期待,都让我感动。对于他的每一次选择,我都是多么理解并支持他啊。我崇拜他那些不懈地拼搏与追求。可是,最后他为什么竟安于“煤炭工人”的命运了呢?我对你怀有多么高的期盼啊!少平,当你遇见生存的种种坎坷时你是何等的坚强,为何在心爱的女孩面前你却退却呢?
  为何故事里的爱情都是无言的结局?孙少安,你能让窑场起死回生,却又为何不敢接受一个善良的润叶?郝红梅,一个心比天高的女人,怀着多好的人生目标,却因一块手绢葬送了理想的人生。可生活待她不薄,孤儿寡母的她遇见了更善良的男人,可这是她渴望的人生吗?还有晓霞,一个智慧美丽的姑娘,她敢爱敢恨,她追求美好,为救落难的灾民她献出年轻的生命,如刚开放的花儿无声的凋零。生命这样的短暂,可谁能说她没有永生?还有田润叶、孙秀莲、王满银、田福军……他们一起谱写了那个时代的进行曲,他们不就是历史的缩影吗?
  为了完成她,那个杰出的作家付出了极其沉重而昂贵的代价。为查阅报刊资料他磨破了手指;为体验生活,他重回陕北当揽工汉累得精疲力竭;为了能安静从容地写作,他先后潜藏在深山与农村。几年里,他不得不忍受在极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巨大损耗,长夜孤灯,忧郁悲苦……等到成功时他却终因疲累过度而元气大伤,在43岁的盛年,永远告别了他的故乡热土,告别了无数热爱他、崇拜他的读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世界之大你我皆凡人,也许你我的世界太平凡,可这些已不重要。现实里,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有些却无能为力,那就让我们尽自己的力,做该做的事,值得做的事,那样,即使生活是平凡的,却也有你自己独特的精彩。
 感谢《平凡的世界》,感谢路遥,感谢生活。

 

写给李清照
宝应实验初中 李惊梅

  软弱南宋王朝,堙灭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而你的词,却如一朵深夜独自绽放的小花,静静释放出淡淡的忧伤,凝聚了你一生的剪影,一世的情愁。
  蓦然回首,藕花深处,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而那个雨疏风骤过后的清晨,海棠绿肥红瘦,又惹发了几多怜惜。
  金戈铁马击碎你宁静的生活,江山残破,爱人永别,你不得不背井离乡。曾经见证你的爱情、你的甜美的诗词书画,在辗转中,连同你的幸福,丢了许多许多。
  即使在皓月千里的岳阳楼上,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仍挥之不去,更何况那旧时相识的哀雁穿空而过,这三杯两盏淡酒如何能抚平你的累累伤痕!
  清照啊!幸福尽管短暂,毕竟曾经拥有;再多忧愁,终究成为过去;在那个只有男人吟风弄月的时代,你最终用你秀丽庄重的小楷,留下了不朽的词章。
  今天,还有我,还有许多人,在轻轻吟哦你的那份永恒的美丽,在为你心动,为你沉醉!

 

【少年品茗】

 

野性的呼唤 真实的人生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一(16)班 冯力

  “风俗的链条,锁不住,游牧部落跳跃的,古老渴望;寒冬萧索,沉沉睡去,野性将唤醒,凄厉的诗行。”当第一次翻开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时,那首凄凉而极富哲理的诗首先打动了我。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生物都有一种古老的本能——野性,它带来野蛮,带来征服万物的欲望。《野性的呼吸》的主人公巴克在踏上阿拉斯加的土地时惊呆了: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付出友谊就等于付出生命,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来自本性深处的不屈和斗志被唤醒了,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体现着生命的价值。是啊,文明社会中野性的呼唤又何尝停止过呢?竞争的激烈要求人们不能有半点犹豫,胜负就在刹那间产生,面对对手只有勇敢迎战,并最终征服。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然而,野性不同于野蛮,因为在巴克身上还有古老的友情——纯洁忠贞的友情。当主人死去时,它仰望苍天,发出长长的嗥叫,这嗥叫是那么的凄凉无奈而震撼人心。
  生命是矛盾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奸诈,也有忠诚;有文明,也有野蛮。可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生正因此而多彩,因此而生生不息……
  (编者按: Jack London的小说很能够启发人们对文明、野蛮、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行思考,他的《海狼》、《白獠牙》、《热爱生命》等小说无不如此,今天读了冯力同学的读书随感,不由勾起我久远的读书回忆:生命是有尊严的,它的尊严来源于它的不屈不挠的甚至有点野蛮的抗争和进取。)


上一篇:最是书香能致远(36期)
下一篇:天地有书需悟读(43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