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有疑(55期)

时间:2020-09-18 15:13 作者:《翔宇教育》报 编审:

 

读书贵有疑

(第五十五期)

     古往今来,有人埋头死读书,熬白了头发,却毫无建树。但也有人读书有疑甚至主动质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成功。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更要有科学认真严谨踏实的态度。如此才能真有收获。

 

 

【读书典故】
    1、清代经学家阎若璩20岁读《尚书古文二十五篇》时,怀疑它不是晋代梅颐所作,决心考证个明白。他的好友、妻子都劝他:“就算尚书古文是梅颐伪作的,但从晋代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又怎能搞清楚呢?”阎若璩并没有动摇,他决心刨根究底,揭开这个千古之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探索、辨析,他终于完成了一本很有份量、很有价值的《古文尚书疏证》,以确凿的证据揭穿了伪古文之迷,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2、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是传统地质学派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权威之一。他曾写下一部共有五册被视为研究中国海岸线正确理论的著作《中国》。但是年轻的地质学家陈国达对此表示怀疑,他大胆向李希霍芬挑战。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打击都很大,陈国达却始终不渝地坚持他的观点,勇敢地走自己的路,终于在质疑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地壳构造演化新理论——“地洼学说”。
    3、数学家华罗庚在休息之余爱读唐诗。他不光是读,还常提出疑问。唐朝诗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他读这首诗时,心中觉得纳闷:群雁在北方下大雪时早已南归了,即使偶有飞雁,月黑又如何看得清呢?于是就做五言诗质疑:“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诗一发表,立刻被许多报刊转载。过了不久,又有一些人提出反质疑。他们认为卢纶的诗是对的,而华罗庚的质疑是错的。理由是,唐朝时,许多边塞诗人都写过大雪天有飞雁的诗句。如高适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少颀的“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大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样的反质疑有根据,也能使人信服。不难看出,正确的质疑离不开丰富广博的知识。

【师生述疑】


有疑便有益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6级5班 高扬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不懂就要问。有疑惑,就要虚心请教,专心听取,耐心分析。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访友,因没吃过菱角,吃饭时就并壳一起吃下,当别人告诉他应去壳吃时,他竟说:“我懂,带壳吃是为了清火。”当别人问他北方是否也种菱角,他毫不含糊地回答:“前山后山到处都是呀!” 这类不懂装懂之徒,自是可悲。《论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至今,仍有人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强不知以为知”。只是他们不知道,当自己被看破之后,面子则比以前更无光。学贵在有疑,更贵在能自行解疑。                                
    有疑,释疑,心里那股高兴的劲儿大概难以言喻。当那个熟透的苹果落在牛顿头上,若他只是将苹果吃了,万有引力如何能被发现?当哥白尼发现“地心说”的纰漏时,若他只是不求甚解,现在的天文学如何走出“地心说”阴影?有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有益的过程。


为葛朗台等“守财奴”讨点说法
监利中学  万仁芳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社会太复杂,标准也就不可能统一,而最客观的标准大概就是看谁赚的钱多,这一点是由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经济社会中人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交换,而交换的目的就是牟利。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因此,富是符合人的活动规则和目的的。所谓“为富不仁”,那是“不义而富且贵”之致富的过程,与富本身无关。同时,只有“富”,才能“仁”。富虽然与“仁”“慈”“孝”这些道德无关,但这些道德却要借它来表现,例如,拿出钱财来资助他人,这个行为就是“仁”,父母给女子衣食,这个行为就是“慈”,子女供父母酒食,这个行为就是“孝”。人们的这些善行义举付诸实际的时候,财富就转化成了道德。因此,赚钱牟利,致富发财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
    那么,对葛朗台们如何评价呢?于社会价值而言,他们是有贡献的。他们遗留给社会巨大的财富,这巨大的财富又可以假他人之手而转化为道德。虽然这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但毕竟已形成客观的事实。正因为对社会的贡献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才显得他们人格的不屑。于人的价值而言,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如果说,把财富散向社会是“仁”,用向亲人是“慈”和“孝”,那么,像杨朱那样“贵己”而享受也可以算是一种“智”。像葛朗台等人是极有条件做到乃仁乃慈乃智的,但是他们却落得不仁不慈不智。《四书》中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了“财”却不去“发身”,并且虐待自己,拿自己的身体去节省每一文铜板,既没有享受宗教式的狂欢,又没有享受世俗的欢乐,实在是活得太不值了。
    不过,葛朗台不图扬名,不贪享受,一生鹑衣百结,唯恐“甚爱必大费”而不敢爱我所爱,即使是临终时也交代他人“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少点一茎灯草,这样苦苦地让那财富的雪球滚动着,他留下一千七百万的家私,不最终也将成为社会的财产吗。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葛朗台他们的身上倒也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牺牲精神,讥笑他们是“守财奴”,是“吝啬鬼”,未免有点失厚道之心了

“重”字考究
淮安外国语学校06级12班  张恒


   一天下午,天气闷热,爸爸妈妈都出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读着一本有关古诗文的书。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我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的这一句时停住了。因为在“花重锦官城”的“重”字上标着“chóng”,但姐姐教我时却念“zhòng”。这个字到底是念“chóng”呢,还是念“zhòng”?姐姐已经上高中了,按理说她应该不会错,但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chóng”。正当我苦苦思索时,眼睛无意看到了那本《新华字典》。我心想:何不拿过来查一查。想到这儿,我便将字典拿过来,翻到“chóng”,我发现“重”读“chóng”时,有“重复”的意思,而念“zhòng”时有“数量多”、“分量大”等意思。“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应该是夜间下了一场春雨,花枝沾满雨水,故曰重,也就是说,这个“重”应念“zhòng”,书上的注音是错误的!
    这次经历不仅使我知道了“重”的读音,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贵有疑。

课文质疑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6级10班 李炼淳


     我在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的变化应该有一个过程,可是小弗郎士仅仅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太突然的变化好像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小弗郎士原本就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啊。
     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相关促使人物转变的因素,出乎意料,平时读书马虎的我竟找到了不少理由:小弗郎士虽然贪玩,但仍能管住自己;他能关心镇上发生的大事;知道布告牌上侵略者发布的都是坏消息;迟到后知道“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自己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这不仅使我更加理解了课文,还让我以后读书更细心了。


不要迷信书本
淮安外国语学校06级12班  吕志达


    科举考试“八股文”就是让考生各个只埋头钻研四书五经,对圣贤经典不能怀疑,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难怪有顾炎武说这种方法“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呢!
    我曾经看过一本介绍中国科学家沈括的书,书上说沈括喜欢读书,但他并不迷信书本,他看过一本书说“车蕖”是车轮的外圈,但他对这个解释不尽赞同,在他一次下河时,抓到一个奇怪的贝类,当地农民告诉他,这就称“车蕖”。他才知道,书果然错了。这便是“读书贵有疑”的历史见证,怪不得有人虽有藏书万卷,也未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事实上这位先知已总结出这条金科玉律,供给后人借鉴。
    读书无疑,则囫囵吞枣,那该如何去掉书中的“枣核”呢?读书要有疑质疑,努力释疑。请记住“疑则有进,读书患无疑。”

读书贵有疑
淮安外国语学校 06级12班  陆逸夫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山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明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来说,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的正确,疑的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学习态度.  

我看关公
监利中学05级10班  周珵


     我们历史上有一位忠义经典的豪杰形象——关羽。顶天立地、神勇过人、一身正气、义气冲天——这也是我曾经对关羽的印象。这种定格使我读《三国》时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关羽的许多优点,而忽视了其性格缺陷。
    首先暴露的是它性格致命弱点——傲气逼人,桀骜不逊。当孙权派使者向关羽提亲时,关羽非但不应允,还大声辱骂道:“吾虎女肯嫁犬子乎?”对于敌人无可厚非,可对于自己的盟友竟也如此!当刘备封他为前将军,黄忠为右将军时,他勃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还当场不肯接受印绶。狂傲如此!
     其次,关羽其人确实容易忽悠。他一生被人忽悠无数次,最终也败在忽悠他的吕蒙手下。曹操是第一个将他捧上荣誉高阁的。这个“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对董卓、袁绍完全不屑一顾的曹孟德,对其却是封官加爵,在其“过五关、斩六将”后仍不气恼,黄金白银,送其前行。这使得原来傲气十足的关羽如入九里云霄,飘飘然不知所往。正是缘于这种基础,在吕蒙装病、装可怜时才得以成功地忽悠了关羽。更可笑的是,在吕蒙率白衣渡江,一举夺回被蜀所占的荆州时,关羽还不屑地嚷道“敌人讹言,不足为虑。”最终刚愎自用、大意轻敌使其踏上败亡之路。
    当然,重评关公其人,并非是为了诋毁、推翻他在众人心目中忠义的代表形象,而是为了更全面、更深邃地读懂他!
 
【网文拾英】 

《读书质疑歌》
读书足使智慧丰,交谈常令心灵透。
读书欲精不贪厚,用心欲专不二求。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早读书。
读书身健即为福,种树开花亦是缘。
不为不知生愧怨,应为不学而羞惭。
读书才恨知识浅,观海方知天地宽。
书囊当满千万卷,人品当守第一流。
一室图书自典雅,百家文史堪享受。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读书切忌只浏览,涵泳工夫兴味长。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玉不晶莹不为宝,人无学识世不尊。
学须安静可凝思,思须专致可一心。
知识无涯须勤学,青春有限贵惜阴。
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奇书贪录如增产,佳木分培当树人。
勤读书刊观世界,好将身手绣乾坤。
书山哪有易行路,学海从无后退波。
书到疑时须逆志,事当难处但平心。
好书不厌百回读,深钻细研意自新。
斧利不怕牛皮韧,多思何惧学问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剖尽顽石方得玉,淘尽泥沙始见金。
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人每有奇文。
恒心搭起通天梯,最爱书田不老阴。
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
雨里深山雪里烟,看时容易画时难。
看山似近走着远,看戏容易做戏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如海凭拼搏,读书似山任登攀。
学无止境见宜广,涉猎群书惟善从。
自学绝非权宜计,勤勉奉行宜终生。
一步难行千里路,步步可登万里程。
谦虚远虑成功母,骄傲无谋事怎成?
影不能倍曲为直,响不能掌独为声。
几番磨炼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
脚下行程千里远,腹中书贮万卷多。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一日空。
一日练艺一日功,一日不练手脚生。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勿用忧天天不坠,还须填海海能平。
高山踏出人行道,峭壁削成登天梯。
舍得下河知深浅,舍得爬山识高低。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
人听甜言易上当,马蹄软地易失蹄。
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化无疑。
无疑原自有疑始,有疑方可达无疑。
                                       ——鲁放《人生语灯》

 

【好书评介】

《朝花夕拾》是杯中酒
宝应实验初中05级8班  张时雨


    知道《朝花夕拾》是缘于老师偶然谈到了这本书名的妙处,便对这书产生了向往。就好似一杯藏在隐蔽处的美酒,散发着清香,让嗜酒的人神驰。后来,在一家小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即刻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后来一得空闲就去那家书店,每次看上一两篇,这书就断断续续看完了。
    说实话,刚看完《狗•猫•鼠》后就有些不想看了,因为没看懂。仔细回忆,只觉得文中的小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着实让人同情和憎恨,里面的猫也实在恶心。此外,没悟出更多的道理来。《阿长与〈山海经〉》和《二十四孝图》是在同一次看的。觉得真的挺有意思: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都让儿时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作为小读者的我,也对她十分欢喜。《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确实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共鸣。本来天真无忧的性格都在封建教育的压迫下变得伤痕累累,原本自由广阔的空间全被“封建”这道墙阻隔了,想到现在我们,如今的生活真该好好珍惜。
   《朝花夕拾》一直藏在我的心里,今年寒假,有了压岁钱,我便迫不及待地将那本已看完的《朝花夕拾》买了回来,将它轻放在床头,时时刻刻嗅着它的清香……

读《文化苦旅》有感
宝应实验初中04级1班  陈序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一种寻访和追溯。他俨然是一位向导,一位不见踪迹却留下了厚实脚印和沉重文化思考的向导。踏着他的脚印,循着他的思考,我也踏入了无边无垠的文化时空。
    我伫立于废墟边,望着断垣残壁,回想着它当年的雄伟,当年的辉煌,当年的气吞万里如虎;我跪拜在庙祠里,与曾经独领风骚千百年的文人墨客对视静默,向已化为白骨的他们致敬;我眺望着孕育千年文明的长江黄河,看着奔腾不息的滚滚江水,淘尽英雄。余秋雨的视野跨越空间,绵亘千年,他从山居杂社中散发的幽幽书香,将我引入了格外广阔的文化旅途。

《苏菲的世界》一书简介


    这是一本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被誉为“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乔斯坦•贾德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名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包括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经久流传,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是哲学,而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明亮的桅灯……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 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 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马德兰•蓝格尔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 哲学教授傅佩茱

 


上一篇:读书,休养你的身心(52期)
下一篇:墨气书香消暑热(57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