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气书香消暑热(57期)

时间:2020-09-18 15:14 作者:《翔宇教育报》 编审:

墨气书香消暑热

(第五十七期)

     暑假将至,我们又可以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书了。只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的时间又显得多么短少。如何能在这短少宝贵的暑期时间读到有价值的书呢?

 

【师生荐读】


我读《文化苦旅》
监利中学05级10班  余江海


     之前学习《道士塔》,读第一遍,就被余秋雨充盈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所折服,因而就想去买一本《文化苦旅》,只因为逛了几家书店都寻不到,便作罢。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书摊上看见了,价都没问就直接把它揣在怀里,等付了钱,一路小跑回教室,止不住胸口砰砰直跳。将其打开,便神游其中,以至上课了都未觉察,高尔基曾说他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想我当时的神态也不亚于他吧。虽然不是正版书,甚至还有一些错别字,但足以满足我饥渴的心。
     读余秋雨的书就像攀一座大山,每迈出一步都是一道风景,而每迈一步又是那样的沉重,读《文化苦旅》不像读杂志,或坐或卧,只求一时欢娱。而需要静心敛气、正襟危坐才可将其翻开,否则是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因为那本身就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一种亵渎。读《文化苦旅》的第一感觉正如书名里的“苦”字,不是身苦是“心苦”,他自己也说“那是一种很和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便感觉年岁陡增。”只因在那广博、深韵的文化面前任何人或语言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那样渺小。读完之后又有种不可名状的失落之感,会忍不住长嘘一声,在惊叹竟有人将文化的魅力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令你的身心都受到一次文化洗礼的同时,使你陷入对中国文化的沉思之中。纵使重读时仍爱不释手,又可品味出另一种哲思。
    《文化苦旅》的文笔犀利,言词隽永,恰如一口警钟,警示着人们去拯救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逝的文化。《文化苦旅》的魅力在《道士塔》中已可见一斑,但若要从《道士塔》推知其整部书的精妙,那也只是管窥蠡测,不可尽知。他笔下的那些文化之魂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诉说着其无尽的价值及悲哀。
    《柳侯祠》中“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藏着无数诱惑。”是对柳子厚被贬之后心境最彻底的剖析;《贵池傩》中“或许,也真是我们民族的自我归复和自我确认,那么几百年踉跄的路程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对中国古老文化最深层的思考与惋惜;《风雨天一阁》中“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在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是对立志保护古籍的范钦及其后代的肯定与支持……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凭借山水人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文化苦旅》还是一部史书,记录着中国古老文化在消亡的悬崖边艰辛成长的漫长过程,记录着中国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惋惜。

那双美丽的眼睛
——读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宝应实验小学  马继芬


     惊闻县城一学生因为家长一时气愤大打出手而服毒自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慨叹之余,不禁感觉生命的凝重,眼前不由出现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呀,渴望、留念、忧伤、无助……
     打开《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的封二,就会看到一只大大的眼睛,那是妞妞的眼睛:黑亮而美丽。这双眼睛常常那样专注地久久地凝望空中某处,目光中略带惊讶,仿佛看见了一个常人看不见的世界,整个白净的脸透出一股灵气……然而正是这样的美好,却因妈妈一次感冒而过早地放尽光华:妞妞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窝塌陷,眼睛朝上翻,小手朝下一件件摸索玩具……谁都无法忍心再去描述,再去回忆……可是,就像每个人心灵中的暗流一样,无论你怎样逃避,它们都依然存在,生命就是这样无奈。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他们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以及在摇篮旁边又是坟墓侧畔的思考。
     妞妞的小词典最早的词汇是“爸爸”,那时才八个月。九个月,会喊“妈妈”。一周岁,会自呼“妞妞”……一岁四个月,会准确地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和疑问代词“谁”,几乎能自由地表达她想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回家家听听音乐”“音乐没有了,真没有了”“妞妞拿报纸回来了”那时,那双眼睛也在跟她的嘴巴一起说话……在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她痛苦地眨着眼睛,嘴里不停地安慰自己“爸爸疼妞妞哭”、“妞妞磕着了”、“爸爸心疼妞妞”、“疼,疼,疼死了!”“好爸爸想想办法,快点想!”就是在疼痛的间隙妞妞还常是高高兴兴的,她努力睁大那双越来越让人心疼的双眼,不停地自言自语:“谁干的呀?妞妞干的呀!珍珍瞎说八道,妞妞也瞎说八道!大家好!”婴幼儿的话语,恰似早晨的第一缕花香,多么清甜。
     小生命在父母怀中,骨肉相依的感觉无法表达清楚:一声声“爸爸、妈妈、妞妞”,让人心里甜得发紧,咿呀学语的小嘴使语言绽放出生命洁净的光辉;妞妞一声声的痛哭,牵动着人的五脏六腑,因为妞妞轻易不哭;那一天天明亮起来,又一天天暗淡下去的眼睛,让人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
     然而,就这样一个可爱的生命只存活了一岁半,在临走前,还将所有的玩具玩了一遍。那个注射了很多次杜冷丁的小天使,一次次地醒来,妞妞不想走呀!可是,最终她还是被黑暗吞噬了,那双还没有学会走阳间的路的小脚丫,独自去走那条阴森的冥路了;那双美丽的眼睛,流淌着泪水,暗淡了,闭上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西皮罗斯的悬崖上,耸立着一位母亲的石像。她全身僵硬,没有生命,唯有那双呆滞的眼睛淌着永不干枯的泪水,这是尼俄柏在哭她的惨遭杀害的儿女。她的一切都死了,惟有她的悲哀还活着。生命是母亲赐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呢?为了我们的母亲和所有关爱我们的人,我们要让生命实现她最大的价值,让生命之花开得璀璨夺目。
     哲学家说,一个事件是插曲还是完整的乐章,并不取决于它所占据的时间,而取决于他对生命的态度。一条爬行于地下的虫,一条游弋在深海里的鱼,一只仅活三个月的蚂蚱……他们与我们一样在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与辉煌,跟我们一样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一只藏于草丛中的羚羊崽会永远记得狮子从它身边走过的情景,那时它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需要自己好好珍重。活着,才能拥有这个世界,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充盈的日子,才能阅读一双双丰富的眼睛……
     亮光越来越弱,阴影越来越浓。那是妞妞的眼睛,那是妞妞短暂的生命。让我们透过妞妞的眼睛,看到生命的卑微与尊贵,看到生命的弱小与坚强。活着,你就辉煌着;活着,你就灿烂着。

让苦难成为人生的财富
淮安外国语学校06级9 班  宋珀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在世读过的书有成百上千本,每一本都会让你铭刻在心。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本书,那就是洪战辉写的一本自传《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洪战辉在小小的年纪不得不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幸。但是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把他压跨。相反,他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把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一年年养大。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道德的力量。这种责任,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简单中透着深沉,细微处显露博大,让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洪战辉在一边艰难求学,一边抚养妹妹的同时,想尽了一切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赞誉和援助接踵而至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他那个年龄少有的冷静,他婉言谢绝别人的捐款,认为自己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他还觉得感动不能泛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劣势才最重要,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难能可贵。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虽然苦难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可以把苦难和精神世界里厚重坚强的一面融合在一起,让苦难成为一种养分,成为人生的一种财富。
(指导老师:钱文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宝应中学  杨扬


    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着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在其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关注。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其自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而透过种种幻象,米兰•昆德拉感到这“追求”本身也许便是一种错误。
 于是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不论是我们放浪形骸,还是我们循规蹈矩,最终却不过是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他认为:“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类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事实上,只要我们蓦然回首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生,看看那些为着庸俗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生命,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无意义的不单是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这样做的动力本身便是虚无的,我们的向上精神也许源于愚昧,而我们的进取心可能来之无知,而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虽然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
 然而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至少给了人生“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了意义和满足,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独的,中国古代唐朝的李白便发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慨,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自我了。于是,米兰•昆德拉发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这感慨中包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与愤怒。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将媚俗的主题放在了人类命运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为他笔下的四个人物的命运而感慨时,我们不难产生对自身命运再认识的冲动。米兰•昆德拉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位读者的位置,因为我们必须去面对人生,也必须去面对“轻”与“重”的抉择。

读《傅雷家书》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谢永胜


     根据我极有限的阅读,原以为傅雷先生,是热情的恬淡,入世的隐逸。可是,直到合上《傅雷家书》,才明白,像傅雷先生这样的高人,却也有着一份世俗的情怀。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略见傅雷夫妇如何苦心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傅敏。
    或许,刚开始读《家书》时,会稍嫌琐细、唠叨。粗心去读,是读不出味道的,那种用心愈深、用语愈细的文字,是慈母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就如《家书》中说的“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读到后来,《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你就会不时地停下来,掩卷沉思。
   傅雷夫妇对孩子既因势利导,又严格施教。如孟德斯鸠所言“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在傅聪成长的道路上,傅雷灌注了大量的心血。《家书》中像“说话时手要垂下,人要直立。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没有认清现实而钻到神话中去,对前途很危险的”这样的教导俯拾皆是,但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做的还很有限。“一个人太顺利,很容易于不知不觉中忘形”,“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生命是无常的,但年少时,总认为父母与天地同寿。可是人生非金石,年命安可期啊,如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俱。”去年深冬季节,晚上回寝室的路上,只有风从墙外大叶柳边呼啸而过,突然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终于有泪,因为远在他乡的我也有着这样的一份害怕……
   读《家书》,你能读到的就是一份心——无尽的父母之爱心啊,我们需尽一生来还的爱心!

【书评书摘】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辞书新品种。文学鉴赏辞典由此而在中国出版界一度形成热点。
《唐诗鉴赏辞典》选收唐诗名篇1105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8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和历代有关书画作品及《诗人小传》等多种附录。这部辞典说起来是辞典,可供查找参考,本质上确实一本文学欣赏的极佳读物,每篇文章针对性强,分析具体而微,闲来可随手翻阅,益处良多。
【引文】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姚奠中)

《射雕英雄传》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读过很多遍,还是觉得有余味。开始读的时候,以为金庸想强调“英雄”;后来,渐渐的发觉,其实,金庸的重点,是“射雕”。
    “射雕”的主要情节,其实很短,在书中不占多少页面。值得关注的,似乎还不是英雄射雕这段情节的叙事过程,而是跟这段情节相关的一段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
  至于“英雄”,读者也许各有各说。不少人以为这“英雄”应该是郭大侠当之无愧。但是,我觉得,就小说的主体建构而言,这英雄并不仅仅是郭靖一个人,而是郭靖和成吉思汗两个射过雕的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尽管叱咤风云,跟郭靖和成吉思汗相比,好像都还只能算是个陪衬的人物。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给射雕英雄立传?这恐怕是小说最核心的话题。我觉得,在整个小说的叙述过程中,金庸并没有从正面刻意评述蒙古大军的是非功过,而是把有关的历史观,融汇在具体的细节描写当中。所以,读到最后,我觉得金庸所颂扬的“英雄”,既不是因其“武功”,也不是因其“战功”,而是把焦点归结到“大中国”的话题上来。这是金庸的历史观的体现,也是小说的出发点所在。
【引文】
……
     酣斗良久,黑雕又死了两头,两头白雕身上也伤痕累累,白羽上染满了鲜血。一头身形特大的黑雕忽然高叫几声,十多头黑雕转身逃去,没入云中,尚有四头黑雕兀自苦斗。众人见白雕获胜,都欢呼起来。过了一会,又有三头黑雕也掉头急向东方飞逃,一头白雕不舍,随后赶去,片刻间都已飞得影踪不见。只剩下一头黑雕,高低逃窜,被余下那头白雕逼得狼狈不堪。眼见那黑雕难逃性命,忽然空中怪声急唳,十多头黑雕从云中猛扑下来,齐向白雕啄去。铁木真大声喝彩:“好兵法!”这时白雕落单,不敌十多头黑雕的围攻,虽然又啄死了一头黑雕,终于身受重伤,堕在崖上,众黑雕扑上去乱抓乱啄。郭靖与拖雷、华筝都十分着急,华筝甚至哭了出来,连叫:“爹爹,快射黑雕。”铁木真却只是想着黑雕出奇制胜的道理,对窝阔台与拖雷道:“黑雕打了胜仗,这是很高明的用兵之道,你们要记住了。”两人点头答应。众黑雕啄死了白雕,又向悬崖的一个洞中扑去,只见洞中伸出了两只小白雕的头来,眼见立时要给黑雕啄死。华筝大叫:“爹爹,你还不射?”又叫:“郭靖,郭靖,你瞧,白雕生了一对小雕儿,咱们怎地不知道?啊呀。爹爹,你快射死黑雕!”铁木真微微一笑,弯硬弓,搭铁箭,嗖的一声,飞箭如电,正穿入一头黑雕的身中,众人齐声喝彩。铁木真把弓箭交给窝阔台道:“你来射。”窝阔台一箭也射死了一头。待拖雷又射中一头时,众黑雕见势头不对,纷纷飞逃。蒙古诸将也都弯弓相射,但众黑雕振翅高飞之后,就极难射落,强弩之末劲力已衰,未能触及雕身便已掉下。铁木真叫道:“射中的有赏。”神箭手哲别有意要郭靖一显身手,拿起自己的强弓硬弩,交在郭靖手里,低声道:“跪下,射项颈。”
  郭靖接过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稳稳托住铁弓,更无丝毫颤动,右手运劲,将一张二百来斤的硬弓拉了开来。他跟江南六怪练了十年武艺,上乘武功虽然未窥堂奥,但双臂之劲,眼力之准,却已非比寻常,眼见两头黑雕比翼从左首飞过,左臂微挪,瞄准了黑雕项颈,右手五指松开,正是:弓弯有若满月,箭去恰如流星。黑雕待要闪避,箭杆已从颈对穿而过。这一箭劲力未衰,接着又射进了第二头黑雕腹内,一箭贯着双雕,自空急堕。众人齐声喝彩。余下的黑雕再也不敢停留,四散高飞而逃。华筝对郭靖悄声道:“把双雕献给我爹爹。”郭靖依言捧起双雕,奔到铁木真马前,一膝半跪,高举过顶。铁木真生平最爱的是良将勇士,见郭靖一箭力贯双雕,心中甚喜。要知北国大雕非比寻常,双翅展开来足有一丈多长,羽毛坚硬如铁,扑击而下,能把整头小马大羊攫到空中,端的厉害之极,连虎豹遇到大雕时也要迅速躲避。一箭双雕,殊属难能。铁木真命亲兵收起双雕,笑道:“好孩子,你的箭法好得很啊!”郭靖不掩哲别之功,道:“是哲别师父教我的。”铁木真笑道:“师父是哲别,徒弟也是哲别。”在蒙古语中,哲别是神箭手之意。拖雷相帮义弟,对铁木真道:“爹爹,你说射中的有赏。我安答一箭双雕,你赏甚么给他?”铁木真道:“赏甚么都行。”问郭靖道:“你要甚么?”拖雷喜道:“真的赏甚么都行?”铁木真笑道:“难道我还能欺骗孩子?”
  郭靖这些年来依铁木真而居。诸将都喜他朴实和善,并不因他是汉人而有所歧视,这时见大汗神色甚喜,大家望着郭靖,都盼他能得到重赏。
  郭靖道:“大汗待我这么好,我妈妈甚么都有了,不用再给我啦。”铁木真笑道:“你这孩子倒有孝心,总是先记着妈妈。你自己要甚么?随便说罢,不用怕。”郭靖微一沉吟,双膝跪在铁木真马前,道:“我自己不要甚么,我是代别人求大汗一件事。”铁木真道:“甚么?”郭靖道:“王罕的孙子都史又恶又坏,华筝嫁给他后一定要吃苦。求求大汗别把华筝许配给他。”
  ……

 


上一篇:读书贵有疑(55期)
下一篇:阅读与性格(59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