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读史友贤哲(64期)

时间:2020-09-18 15:15 作者: 编审:

 观书读史友贤哲
 

(第六十四期)

  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今贤哲之人,那些古今贤哲之人著书立说必是一时秀杰才俊,与之交游必能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清醇爽朗颖慧之气,名之曰书卷气。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俗务劳神,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神清气爽仪度不凡?
  当然,天生即有异禀的天资超绝者,提升气质修养还有其它途径。如伯牙学琴、禅宗顿悟。但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进修方法还是莫若读书吧。


【读悟札记】

逆境造就人才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淮安外国语学校  章佩亮

  人如何才能有成就?几千年前的孟子以雄辩的气势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天设逆境,造就人才!
  试翻开历史典籍瞧一瞧:徐霞客长年跋涉于奇峰恶水之间,途中三个同伴中有两个开小差,一个病死,又遇强盗剪径,衣物被劫,身体受伤。“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的绝境促使他继续前进,终有《徐霞客游记》之诞生。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债主相逼,以二十六天紧张劳动口述出传世佳作《赌徒》。鲁迅在痛感庸医害人之后,东渡日本,学医进而学文,终成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张海迪幼患顽疾,奋斗不息,被誉为“当代保尔”。
  成功人士的脚印上写着:在绝境、困境、逆境之中昂然奋起,筑就大业——自古雄才多磨难!掀开哲人日记读一读:戴维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贝弗里寺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德读里特说:“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是厄运。”
  绝境、困境、逆境,不是上苍对我们的不公,而是对我们的厚爱。它是在“天将降大任”之前给我们的“炼狱”,让我们有奋斗的动力,给我们“忍性”,使我们受益终生。

生命的意义
宝应实验小学03级4班  陈菲尔

  合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心中却如波涛起伏。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是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在呼唤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受到神父的侮辱和老板的压迫,严酷的底层生活使他具有一种自发的反抗精神,后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从一个贫困厨娘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无论是在残酷的革命战斗中,还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保尔都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
  在病魔的无情打击下,他仍能从瘫痪和双目失明的巨大痛苦中重新开始战斗,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光明和目标!保尔残废后,毫不灰心,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后来双目又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
  掩卷而思,我的心中热血澎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人类而奋斗!’”这段震撼人心的名言,曾被多少人摘录下来,曾激励过多少人向前奋斗,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保尔的精神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也知道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真正的自强不息应该是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顽强地向命运抗争、挑战。保尔虽然身体残废,但他的生命却是那样生机盎然。
  保尔•柯察金将鼓励我面对人生的任何挑战!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破译生活成功的密码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宝应实验小学02级8班  华昌

  羊皮衣,猎枪,一把粗糙的小斧,这就是他全部的装备,善于冒险的勇士是他,善于开拓的强者是他,不屑守成的小康之子也是他,他——鲁滨逊,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初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是以一种应付老师作业的心情去做的。但读着读着,我便被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吸引住了。
  面对绝境,他选择了坚强;面对死亡,他选择了抗争。流落荒岛在悲观的人眼中是死亡,在乐观的人眼中是生活的另一种体验。鲁滨逊之所以能坚持到底,靠的是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
  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开始冷静地思索以后的生活,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如果缺乏冷静,可能最先打败他的就是他自己。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首要的是保持头脑冷静。
  坚强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荒岛处处充满危险和不测,在困难面前,软弱只能注定失败。坚强才能拥有超凡的承受力,鲁滨逊正是以这种承受力来迎接一切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了牧园和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
  不论逆境顺境,他永远乐观,学会从绝境中寻找希望,在困难中选择突破,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如果鲁滨逊悲观消沉,心灵是黑暗的,睿智的头脑和高超的技艺只能被拉入失望的黑角,为失败所尘封。 
  冷静、坚强、乐观正是鲁滨逊成功的密码。(指导老师:孙群)

【阅读细语】
  在这个短暂却又丰富多彩的寒假中,我读了不少书,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环游地球八十天》、《波丽安娜》……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环游地球八十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好人终有好报,金钱并不能使你享受快乐与成功,幸福才能使你真正领略快乐!

——宝应实验小学03级2班  周凯航

  《草房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持心中有爱,这世界就会少一些遗憾,少一些忧伤,我们就不会再畏惧黑夜的漫长,不会再感到孤独。“心中有爱”这个词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份默默的关心是一种爱,一个温暖的问候是一种爱,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爱……医生心中有爱,他便救死扶伤;老师心中有爱,他便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工人心中有爱,他便用点点滴滴创造新的奇迹……让我们心中藏着那份爱之花,携起手来,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宝应实验小学03级10班 金宇扬

  读《夏洛的网》这本书,让我感动不已。我喜欢夏洛。因为她冷静,善于思考,她用自己的丝织出了一张爱的大网,这张网不但救了威尔伯的生命,也模糊住了我的眼睛……我的心被这真挚的友爱所打动,心里酸酸的。

——宝应实验小学03级10班 成浅之

  《秘密花园》这本书十分有趣,它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书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对心灵和成长进行了深入探索。它展示的是人的态度如何决定人的生活,从而注定了怎样的命运。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

——宝应实验小学04级2班 周一凡
 

【经典荐读】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集。它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选录二:

公牛与车轴    

  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么?”
  这故事是说,那些叫唤得特别响的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声的人往往承担着全部重量。

月亮和她妈妈

  有一次,月亮要妈妈给她做一件斗篷。妈妈回答说:“我怎么能给你做一件合身的斗篷呢?你现在是新月,然后又是满月;再接着既不是新月,又不是满月了。”
  这是说,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一劳永逸。

【杏坛清音】

呼唤教育的守望者
潘文新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实,但并非没有理想.他想像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尽情的玩耍,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麦田里做一个“守望者”,作品的人生底蕴很深,也关涉到许多的教育问题,但最吸引我的是“守望者”这个词本身,它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和距离,合适的姿势和态度,我曾以“桃源理想的守望者”为题给学生、老师讲陶渊明专题,切换到教育领域,我觉得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是教育世界的、教育理想的守望者,一种保护式的看守,一种期盼式的候望,也许这样去理解“守望者”一词,不合作者原意,但我觉得这个误读本身可以给教育以正面的启示。
  正如教学专家斯卡金特所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而引起了很多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学习。”看来我们恰恰用无比的教学热情去烧熄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无比巨大的教学压力抑制了学生的主观动力,用过份的“敬业勤业”推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所以教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是: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承继轻创造。许慎《说文解字》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理解,教育就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所施加的影响,教师有了年龄的优势,知识的优势,经验的优势,同时还拥有管理的权力。若再把“教”字进一步拆分,会发现它以“孝”从“攵”,“攵”的本义是手拿棍棒打击,使之“孝”,使之驯服,所以“教”的本义是指教化、政教,总是和权力、强力联系在一起,使人联想到“胡罗卜加大棒”中的“大棒”,带有天生的“原罪”,看来我们的教育者的文化遗传编码中,积淀着难以改良的基因。我们的老师不屑于也不甘于坐在麦田边做“守望”的工作,他们要亲自上场、奔跑、抢断和射门。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首先是巫师,掌握着“天地神明”的密秘,面对是战战兢兢的土著;再次是牧师,宣扬着上帝的福音,面对的是虔诚恭顺的子民;要么就是盛得满满的一桶水,忙着给形状各异,口径不一的大小容器按同样的程序注水,只不过这一桶水因保鲜不善,早已过了保质期,因营养不足,早已苍白而失血;或许还是已燃烧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昏暗的蜡烛,让坐在朦胧幽暗中的学生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扛着“教育”的名义,拽着“爱”的旗帜在教育教学中篡夺和“谋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学生不是老师感应的手足,任凭教师随意支配;学生也不是泥土、石膏任凭教师随意塑捏。学生是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完整的人,学习的过程都必须经由他自己探寻、体验、感受、生成,这个中间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种子必须历经春华秋实,才能成熟,缺少了风霜雨露的滋润,在大棚中用催生素生长出的水果,再大再鲜也是“代用品”。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这是省却中间环节的“输液”无法替代的,也是善意的越俎代疱不能取消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主体论到学生主体论,还有折中主义的师生双主体论,理论上还没有梳理清楚。但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无疑是在“学”上,虽然逻辑上看来是先教后学,有教才学,可是学生的学是“教好”的前提和归宿,对教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学的研究的基础上,任何形式的“教”都要由学生愿学、能学、乐学为评判标准。在成功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身份必须要作置换,只有学习者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时,学习才是内生的有效的,同时只有当教育者变换成为自己的被教育者时,蹲下身时才能与学生感同身受,这时教学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真正的学习是学生把外部世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深刻的也是私已的,一定伴随着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心灵震动的,如果教育者摆不正这种位置,不仅会把教育的内容窄化为知识,而且会把教学的方法简化为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这些其实只是死知识的临时性的“粘贴”和“链接”,经不起时间淘洗和社会考验的,因为它没有生长到学生的“血肉”之中。可惜我们的教师普遍地缺少这种耐性和耐心,吝啬到舍不得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教”、自己去“学”;急躁得从后台跳到前台,省却一切过程和环节,赶着学生直奔结果而去。完全失去了悠闲而从容的“守望”姿态,不仅不能保护学生,自己已还有坠崖的危险,而教育也到了古人所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地”的危险境地了。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兴趣的激发者,活动的参与者,探究的合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海量化,推翻了教师百科全书式的权威地位;信息的网络化,摧毁了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源的垄断地位。走下神坛的新时期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的应是最根本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指导学生学习的应是知识的知识,即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自己发展的能力。我们习惯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于无意之中道出了教育弊病的“天机”,我们的教育是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工艺。现实中绝没有人把医生称作“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对病人要望、闻、问、切,然后因人施救,对症下药。医生从来不指望病人按要求得病,也从不指责病人得错了病,而教师在要求学生“削足适履”的时候,还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教师的一句通用性口头禅是“素质太差”。所以我看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恰恰在于我们的教师的素质的欠缺,创新精神培养的障碍恰恰在教师的墨守成规,新课程推广中的问题恰恰就是教师的课程理念太旧。因了历史的沉积,教师自认为清高和神圣已成为积习,“天地君亲师”、“师道尊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实际生活中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反差造成一种逆向互动:现实中碰壁受挫后,在教育中、课堂上越易通过拔高来凸显自己的权威;当习惯于课堂上的神圣感时,则更加重了现实生活中愤世嫉俗的力度。从工作性质和受教育程度来看,老师对人生的体悟应该更有深度,更懂得珍惜和感谢生活,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趣味、心灵健康,但恰恰是他们最易成为社会迷失的一群。在不肯走下神坛而又不得不被剥夺“神位”的错乱中,哪里还有什么“守望者”可言?
  尽管我一直无法准确地给“守望”这个词定义,但残酷的教育现实逼使我觉得它应该是指那种坚守着教育的原则,掌握着合适的距离,保持着平衡的心态,立足现实而又仰望未来的姿态。无论是在微观的课堂教学里,中观的教师自身建设上,还是在宏观的教育发展中,都热切地期盼并呼唤着“守望者”的到来。

【文史知识】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问题。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我们会看到,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兼容并包、体系庞大的特点,也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容人容己,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和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而不厌,终身追随。
  “有教无类。”不论什么人,只要送上一点象征性的见面礼,孔子都会接纳为学生,悉心教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有的来自达官贵族,有的来自贫家寒门,孔子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只要他要求上进,孔子都热心教导。有天资缺陷和各种毛病的学生,孔子同样悉心教导。如头脑不聪明反应迟钝的曾参,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名垂千古。
  在教学中,孔子希望学生能提出不同意见,欢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批评,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孔子。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决不狡辩,更不气急败坏,而是感到很高兴。颜回是德行第一的学生,但由于他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从不提出不同意见,孔子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 
  对孔子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他的门下聚集了大批精英。对弟子的优点,对弟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不加掩饰的加以赞扬。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评价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但是,孔子的赞赏不是盲目的,该表扬的表扬,不该表扬的不乱表扬。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让其及时改正。学生宰予,极善言辞,是言语科高足,但华而不实。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懒觉,孔子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当师生观点不同时,他们也会展开争论。子路伉直好勇,当了季氏家臣,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不当出仕。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说:“是故恶夫佞者。”(孔子批评子路,认为子路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子路就没有好好读过书。)  
  虽然在学问上有批评有争论,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侍立两侧,一个个仪表堂堂。孔子非常高兴。但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他又非常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幸言中,后来,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给孔子以极大打击:“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由此可见,孔子爱生如子,关怀备至。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上一篇:冬日读书补身心(63期)
下一篇:读书:术业专攻正当时(66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