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2002年4月
第五版 教海探幽
【学术报告】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杨启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杨教授从小对教师职业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以东方的古老文化为自己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以现代西方的先进理论为科学素养,以自己的生命诠释教育的真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感悟他人。熟悉他的人都说:“杨老师不是用嘴在教育,而是用心在教育。”
3月11—12日,应集团邀请,杨教授来到集团所在地宝应、淮安讲学,就“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教师素质现代化”问题与教师倾心交流。
杨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今天,教师应构建完整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应集中体现在爱心的成长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
杨教授精彩、动情的报告深深感染了集团的每一位教师。使广大教师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会后,集团老师畅谈感受,这里,我们撷其一二编发如下:
宝应县实验小学 李家珠 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下列素质:
高尚的师德。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育人者必须先做人。当前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树立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走科技兴国之路。
领先的观念。观念制约着行为,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随着教育与国际的接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把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放在首要位置。
渊博的学识。“胸无点墨”是育人大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与书为友,把爱好读书作为职业素养与习惯,让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
精湛的业务技能。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并非“两脚书橱”,照本宣科式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社会,适应学生,只有拥有精湛的业务技能才能摆脱“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封闭式教育的枷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灵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宝应县中学 佚名 听了杨启亮教授的讲座,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杨教授有关“教师幸福体验”的理论唤醒了我的职业幸福感。
是啊,名利权势捆缚之下的教师,定然囿于俗物的得失,哪里还能拥有一份轻松恬淡的心情去体验为师之乐呢?其实教育活动本身也充满了乐趣,孕育着多重收获,当我们陶醉其中的时候,必然会淡化对名利的关注。我们应当善于体验教育过程中的满足感,善于肯定学生、肯定自我,然而 可惜的是,年轻的我们有时却让名利近视了自己的眼光,浮躁了自己的心态。
宝应县实验小学 王觉娟 首先,“为人师表”不仅仅是作学生的表率,还要注意为家长,为公众之师表。我们不能奉行“视家长为商店”的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送往迎来的礼仪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对家长的教育功能的开发上。即教师应重视自己对家长的家教水平的提高,用自己的学识、作风去影响、引导家长,让家长与教师在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上形成一致的观念、态度、方法和目标,进而使家校和谐、凝聚家校合力。
其次,既要有乐于奉献的思想,又要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保证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能积极地影响、规范学生的言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应有深厚的个人修养,时时以文明的语言,得体、优雅的仪态、举止展示在公众面前。这既是树自身形象,更是树集团形象,同时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充电。以“素质育素质”,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宝应县中学 夏林奎 享用了杨教授提供的精神大餐后,余味很深。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单单是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出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成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应不间断的学习、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幸福教育下教师人格的完善
一、以主体精神为前提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人的主体性。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积极性,他就往往不思进以,教案用“老脚本”,上课是“山海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主动性,他就往往抱残守缺,拄上《教参》拐杖就成了瘸子,盯上高考指挥棒就束了手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创造性,他就往往固步自封,把一潭活水教成一潭死水,又把二潭死水搅浑,乃至用别利科夫式的思想来钳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创新的灵魂。
二、以幸福体验为根本
杨启亮教授说,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后两者是“自律”取向,教师应当努力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笔者以为,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而要实现从“他律”至旷自律”的转变,教师首先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使命感;其次必须自己解剖自己,少一点察言观色,多一点自我评价;再次必须自己完善自己,少一点行毁于随,多一点业精于勤。而这所有的一切,又和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体戚相关……
三、以创造精神为灵魂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探索精神,以及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异能力的品质。没有教师的创造精神,也就没有学生创新意识。
对于幸福教育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校本德育教材《学恩来精神做模范公民》编写说明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基础司在全国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谁是自己最尊敬的人。结果,周恩来的得票数遥遥领先,此项调查显示,周恩来,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凭着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不朽功绩已在人们心中牢牢立起了一座丰碑。但当记者问及那些参加调查的学生对周恩来了解多少时,许多同学的答案“不清楚,了解很少”让记者大跌眼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要真正发扬恩来精神,把恩来精神扎根于每个人心中,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某种东西去承载,去传播……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呢?如何将其细化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呢?
《学恩来精神做模范公民》最大程度地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它将学恩来精神与做模范公民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恩来故事与百姓故事相参照,故事性与趣味性相渗透,是一本真正适合初中和高中学生阅读的公民道德建设的读本。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前言、主体内容、附录。附录主要收集了四部分内容:一、周恩来简介;二、周恩来年谱;三、周恩来格言;四、周恩来早期文选。主体部分共六章,分别以《纲要》中提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六点主要内容(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线,编为“牢记为民宗旨”(第一章),“发扬集体主义”(第二章),“秉承五爱传统”(第三章),“遵守社会公德”(第四章),“恪守职业道德”(第五章),“弘扬家庭美德”(第六章)。本书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每章节都由四小节组成,分别为:引言、周恩来故事、概念解读、精神永存。
“恩来故事”、“精神永存”部分以讲述恩来身上体现出的“牢记为民宗旨”“发扬集体主义”“秉承五爱传统”“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等精神的小故事和当代社会公民发扬恩来精神、遵守公民道德的感人事迹为主,通过一个个可读性很强的小故事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中自觉地吸纳恩来精神,懂得做一个合格公民基本准则,并化作行为的内驱力。
“引言”和“概念解读”部分是对上述六大部分提纲挈领式的导言和理论阐释。“概念解读”部分更是从理论的高度挖掘恩来精神和《纲要》的精神实质,以求让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其实质,谋求“弘扬恩来精神”与“做合格公民”二者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这本书真的能起到开塞清源的作用,那将是编者最大的欣慰。参加本书编写的系宝应县中学语文组成用军、姜兆庆、张晓阳、张广银、李斯凤、张兵六位老师。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和总校长助理袁卫星亲自审稿定稿。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同类书刊的部分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编者)
【杏林论语】
★一种教师,自己做演员,让学生当观众,教师穷形尽相一演到底,学生充其量是“填鸭”,这是低层次的;一种教师自己做观众,让学生当演员,教师撒手不问,放纵无度,学生形同散放的“羊群”,这是中层次的;一种教师,自己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教师投石激水,穿针引线,学生是被点燃的“火炬”,这是高层次。
★一个教师可以没有理论,但不可以没有理念,因为理念是教育思想的灵魂和统帅。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上海市长徐匡迪语)此为师之第一要素。一旦选择教师职业,就要心存“忠”字,“即使能培养一朵花,也不妨做腐草”(鲁迅语)。有了这种崇高的信念,才真正不愧对教师这一高尚职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语)此为师之第二要素。一旦以教育为理想,就应该淡泊名利。只有不把教育作为谋求金钱的手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语)此为师之第三要素。热情、爱心是教育上的活水。我们只有以此为原动力,才能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相匹配。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