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拒绝“作秀”
2004年4月总第26期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具备渊博的知识,聪慧的大脑,专注的品质等素质外,合作、竞争的意识也作为其必备的要素提上了日程。但作为培养未来一代人“合作、竞争”意识的主阵地课堂,却于此严重滞后。目前课堂上,普遍缺乏的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显现的更多的却是狭隘、自私。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在课程改革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很自豪地说:“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教师在评课时已经把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标准之一。这说明,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走进了课堂。
然而,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地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更有甚者,竟然玩起了噱头,作起了秀,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那么,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本报列举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几种情境,并有幸请到宝应实验初中沈寿鸿校长作详细点评,希望能给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小组合作”的老师们一点启迪与引领。
【现场点评】
镜头一:某小学一年级某班一节数学课
情境:
老师(以下简称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教你们加法运算好不好?
学生(以下简称生):好。
师:现在,我给大家出一道题,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哪一个小组先得出答案。请看题目(师用投影出示题目:1+1=?),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讨论。
生:交流讨论……
点评:
1+1=?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讨论?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得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事倍功半。恰当的学习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三个要素,其中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选择。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合作学习呢?
一是某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而某些较复杂、综合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时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如果要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必要合作讨论了。而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看法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另外,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镜头二:某校八年级某班一节语文课
情境:
师:(用投影打出与本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①《苏州园林》写了哪些景物?②每一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作者写作每一处景物的技法是否一样?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投影上所列出的题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过会儿,请小组的代表作全班交流。
生:交流讨论……
……
生:个别同学发言。
点评:情境中的老师列出的问题有一定梯度,个别题目有讨论交流的价值,但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否就可行了呢?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乍一看,流程清楚,学生活跃,参与面广,似乎学生的主体作用真的发挥了。然而再一想:作为具有思维独特性的个体——学生,他独立思考的时间得到保证了吗?当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讨论,一方面使得一些学生因思考不够成熟,而导致讨论流于肤浅。而另一方面那些思维迟疑、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只能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只能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一旦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没有独立的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因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办法是在小组合作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交流,其他人倾听,经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镜头三:某高中二年级某班一节英语课
情境:
师:同学们,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在单复数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的一致性。现在我将其中几种情况列举出来(用投影显示:⒈语法形式上的一致。⒉意义上的一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列举的这几种情况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分别举出相关的例子来佐证这几种情况,并引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生:(有两个学生在交流讨论的,也有前后四个学生在讨论的,还有在独自沉思的……)
……
师:(一会儿在讲台前踱来踱去,一会儿象征性地到学生中间走上两圈,一会儿做自己的事,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为下一步教学作准备,学生讨论交流的15分钟时间,教师基本上重复着上述几种情况)
点评:情境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一些理念,但在组织“小组合作”的时候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并且不流于形式;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再组织他们开展些备用活动,如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现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总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议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过多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超级链接】
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中,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
第三,教师要组织学生一起推选组长。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①学习成绩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尽量多给他们机会,课后及时把他们的情况反映给教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第四,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节选自《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一文,作者胡俊杰)
【编后语】
小组合作,不能“玩噱”,更不能“作秀”,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的学习模式,它的出现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学习模式,成为主流。虽然小组合作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尚不完善的地方,但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更多的人还欠缺实践层面的警示和理论层面的导引。这就是我们这一期“沙龙”以此为话题的原因之所在,我们想借此给读者们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上面列举的种种情境只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几种形式而已,限于版面,我们对其不能穷举,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从中有所感悟,进而能举一反三,远离小组合作的误区与泥淖。
“合作”二字,小而言之,对我们的师生学习有利;大而言之,更是我们民族所欠缺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应该也是有价值的。
再次向点评人沈寿鸿校长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