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选择(145期)

时间:2020-09-18 16:08 作者:凌雷 编审:

 人工智能时代的选择

 
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该如何重新定位?机器真能教会人思考、教给人智慧吗?
 
 
【看世界】
 
人工智能或带来教育资源重新洗牌
新华社记者 屈婷 戴林杰
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人工智能(AI)教学,更延伸到考试、选课、管理、评价、学生生涯规划……在北京,人大附中正在进行一场人工智能“革命”,用大数据重新“发现”每一个学生。
  近日,这所学校的老师和人工智能专家坐在一起,在400多位业界同行面前展示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潜能。
  今年6月,中国围棋高手柯洁败给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让基础教育的从业者们也深受触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说:“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万所,在校生2.6亿,教师1500多万。2013年,中国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传统课堂一直伴随着颇多顾虑:人们不相信机器能“教会”孩子真正的智慧。但也有不少人坚信,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教育行业变革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需求紧迫的“教育公平”
  在云南保山,小学英语教师李成芳在课前将教学内容输入智能教具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合成标准的发音。
  今年4月,人大附中和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场合作旨在产生一种强效的“化学反应”:尽快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教育行业知识结构化、课堂内容数字化,打造“智慧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尽快“输血”给农村、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人工智能专家吴晓如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将会让人与人之间更平等,而不是相反。“教育资源不均的本质是优秀教师资源的不均衡,而教育大数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在云南保山和顺中心小学,英语教师李成芳在课前将教学内容输入智能教具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合成标准的发音。课堂上,她拿出一只小象玩偶,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小象流利地“开口”说起了英文,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有点口音的李成芳发现,孩子们英语的语音、语调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敢开口对话了,对英语的兴趣大大增加了。
  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教育学家刘彭芝曾经做过一个“双师教学”的实验:人大附中的老师录下讲课视频,分享给贫困地区的教师作为现场教学使用。这项实验在中西部省份的一百多个乡村学校取得“奇效”:实验班的中考成绩超过普通班20多分。
  科大讯飞知学总经理丁鹏认为,具备大数据技术能力的人工智能在分享知识的规模和深度上是不可想象的,一座座“智慧学校”将帮助数以亿计的孩子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和学的“双重革命”
  对于未来的学生来说,隐形的人工智能“老师”可能会针对他的薄弱环节,提供定制化的练习题。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第二附属中学,一份由大数据分析而成的“选科指导表格”颇有未来感。在“学科发展潜力图”上,一位学生的三种学习能力从中心辐射出不同长短的直线,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矢量图;高矮不一的柱状表格对应的是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分析……
  丁鹏说,通过对380名学生的大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分析给每一个人的“选科方案”,采纳率达到惊人的92.3%!
  2017年是“新高考元年”。上海、浙江等改革试点省份正在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北京以2020年“3+3”模式的新高考为目标,也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中的教和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将“自主选课”,以往的班级制变成了“走班制”;教师要更重视个性教育,重在挖掘有不同特长和潜力的学生。
  丁鹏认为,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一对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成“因材施教”的目标了。他举例说,新课改方案下,一个学生有多达20种学科组合的可能,一个老师是不可能了解来自不同班级的这么多学生的。
  “如果有人工智能,可以让机器负责前期学生数据的收集,教师只需动脑思考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他说。
  对于未来的学生来说,隐形的人工智能“老师”可能会针对他的薄弱环节,提供定制化的练习题;批阅他的试卷;纠正他发音、拼读的错误;给出“查缺补漏”的知识图谱……
  “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必须架构在教育的主流场景中。”吴晓如说,这场人工智能引领下教和学的“双重革命”,将带来未来教育行业的“大变局”。
 
AI时代,教育要去哪儿?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教育资源重新洗牌,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黑马。”
  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体制改革,2011年宣布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有研究表明,掌握了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到2045年,会替换掉现有50%的就业岗位。
  而眼下,包括“新高考”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未来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这一巨大的教育新需求吸引着海内外资本、技术跨界教育行业。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好未来、新东方等众多科技、教育公司纷纷入局。但吴晓如坦承:相比实体教育,线上培养的学生规模“非常有限”。
  相比火热的在线教育,“AI+基础教育”的融合之路要审慎、复杂得多。究其原因,在于各方参与者对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认识不一。
  国内各公立学校的校长们已经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一位来自广州的中学校长赴上海、浙江、北京考察“智慧校园”时看见,大数据分析给出的学业生涯规划,帮助老师和学生更精准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我很羡慕,也很震惊。”他说,“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教育资源重新洗牌,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黑马。”(节选自新浪教育)
 
【推陈出新】
 
教育的新时代
温州翔宇高中部17级6班 杨千莹
《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预言,人类将迎来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这给处于当今教育体系下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恐慌。然而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如此,毕竟时代总会随着历史潮流向前进步,有些被淘汰,可有些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镌刻在骨子里的,无法抹去。教育也是如此,文化的精髓,是流传千古而经世不衰的。
王鼎钧先生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若将人换为教育,道理亦然。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不言而喻,落后、死板、只培养优秀的考生、不打造优秀的人才。如此种种,都是当今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深知弊端之严重性,因此需要对这种传统方式下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然而,改良并不意味着颠覆。我们不应丢弃曾国藩“黎明即起,醒后不粘恋”的坚毅;我们不应舍弃李鸿章每天必练几百个大字的恒心;我们不应忽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善于自我反省;我们不应轻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谆谆教导……对于传统的教育,我们不是推翻它,而是去继承、改良与发展它。
    当然,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更应发展创新教育。教育上的创新,不仅仅是创造出新事物、新制度,更重要的是将新意与传统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发展与完善,直至形成一个更适合让当下形态的社会发展起来的新体系。
  我们正在为之努力。不少学校已经安装上了崭新的投影仪、计算机,更是有少数学校给学生分发平板电脑作为替代传统繁重笔记的新设备。我们正努力尝试着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筛掉旧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教育体系的弊端,用现代科技作为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新的落脚点。现在的我们早已对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习以为常,可十多年前的中国哪能想象智能生活?四十多年前的中国哪来的电灯照明?一百年前的中国则还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军阀的压迫下度日如年。也许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会随手使用VR设备出行游玩;三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们真的拥有了动画片中的魔幻之力;一百年后的某一天……到那时,谁也说不准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变化的结果,则恰是由处于大好年华的我们来决定。
  前段时间,阿尔法狗与中国棋手柯洁的对弈备受关注。这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围棋个人赛,而是上升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战。最终,柯洁的失败让很多人叹息不已,更让一些人开始恐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到底何去何从?柯洁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的失败并不代表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的失败。人工智能也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这恰恰是人类之间一场间接的对决。”的确如此,人工智能的胜利,归根究底还是人类的胜利。柯洁的失败,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恰恰相反,它证明人类的智慧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当今,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应如此。教育的传统与革新,并非互相对立、兵戈相斗,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时下教育,传统与革新并非顾此失彼的单选题,而是日臻完善的和谐统一。常言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时代,我们不应将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放在两个相对的立场上,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新时代下改良后的全新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世界。容得古木换新枝,教育应摒弃抱残守缺的想法,在推陈出新中焕发勃勃生机。
  人类将迎来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未来,我们必会迎来教育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该何去何从

淮安曙光小学部 宋雅

21世纪,一切都在飞速的变化发展着,人们由传统式购物,变成坐在家里网购;由面对面的交友,变成了坐在电脑前交友;由从口袋里掏钱购物,变成了微信支付……这一切的改变,把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简单而又快捷,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该何去何从?过去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再怎么发展和教师这个职业也扯不上关系!而现在的我们还会这样认为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网课”,这两个字,现在老师学生已经不再陌生。学生坐在家里,抱着一台电脑,或者ipad就能走进全国最顶尖教师的课堂,甚至说想听哪位名师的课,只要用鼠标点一点,就可以迅速进入他的课堂,学习想学习的东西。作业也不再是仅限于在作业本或者试卷上完成,网上作业的广泛推广,让学生的作业范围由书本扩大到了因特网上。以前必须要学生到校老师才能批改作业,而现在,学生在网上完成作业提交后,老师就可以在网上立即批改,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抓住自己的优势,立足自己的基本功,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鼓励孩子,激励孩子,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指导下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把网上的知识吸收过来,再加上自身的经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再来传授给学生。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接受并且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形势,让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接受未来教育事业中的挑战吧!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目标
永嘉翔宇小学 林世亮
仔细看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我感觉最偏激,或者说最恐怖的话应该就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奇迹,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将会成为新的阶级,叫做无用阶级。”“无用阶级”意味着你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不能够去创造价值了。
伴随着人工智能一次次战胜人类,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事情不再需要人类亲自去做,只要交给AI 就能够完成,甚至可以完成的更好。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赫拉利说的无用阶级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而无用阶级牵扯出来最关键的还是当下的教育问题。
在我看来,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是人类的人格和思维的灵动性。因而,为了使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变成赫拉利说的无用阶级,教育应该从之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新的目标:第一要培养孩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第二要培养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而这两个目标我认为只有在言传身教、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并非是“绝顶聪明”、“冷静异常”的人工智能可以办到的。
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不管未来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做人。
要教育孩子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让孩子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并且让孩子学会简单的自护和自救本领。而且更要教会孩子自我的调节能力,学会去快乐的生活。
要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诚实善良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善良才能给别人温暖。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和诚实善良的人做朋友。所以诚实善良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敲门砖,是彼此建立起友谊的奠基石。
要教育孩子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心态决定你的命运。就好像刚刚上完体育课回来的学生,都看到桌上只有半杯水,就庆幸还有半杯水。未来将会遇到更多类似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学会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事情。通过不断的鼓励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要教育孩子做一个勇敢坚毅的人。人生总没有一帆风顺的,未来更是充满各种我们现在都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现在要让孩子经历苦难和挫折,避免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退缩和畏惧。教育孩子生活总是不易的,做一个勇敢坚毅的人,在战胜困难和挫折之后,生命才会更加有深度。
在将来很多事情将全被人工智能代替,我们能够超越人工智能的就是我们的创新性。人工智能永远都只能按照人类既定的程序一遍一遍重复做,而我们是一个有思维的人。我们应该去改变、去创新。
越小的孩子越敢超出常规的想法,曾经有一个关于解决城市停车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到,大人想到的大多都是如何扩建停车场,小孩子的想法则千奇百怪,像私家车可以折叠、车子像氢气球一样停在空中、车子能够自己找到停车位等等。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创造力,为了让他保持这样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更多的去鼓励他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位说车子能像氢气球一样停在空中的孩子真的造出了这样的车子。未来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谨记的是:现在的教育是为了培养生活在未来的人!
 
超能时代
淮安外国语16级17班 刘忆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今年6月以来,人工智能似乎铆足了劲儿,不断刷存在感。“微软‘小冰’出版了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让人类咋舌;柯洁与AlphaGo对垒三战三败,引来全球瞩目;今年高考,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与多位往届高考学霸同场较量,挑战高考数学题,学霸们赢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人工智能,相对于教师来说,它拥有着更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再加之老师数量有限,学生众多,老师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对一教育学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在教学中,人工智能已具备图像识别和语音分析技术,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帮老师批改作业和答卷,减轻老师的负担。
相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知识来源非常复杂。可是一旦有了人工智能,学生原本要用一堂课,甚至更长时间去消化的知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通过各种各样其他的方式获得。再加上,每个人的基因、智商、成长环境、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人工智能或许可以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定制知识点,帮助学生们告别题海战术,用一对一的方法去教育学生。而不是待在学校,十分统一去学习。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一旦将人工智能大规模运用到学习上,学校也就不需要了。然而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的地方。而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传授知识,而是在学校组织下,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新思维、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因此,人工智能对于教育来说并不是处在一个对立面,而应当互帮互助,相互扶持。
 


上一篇:抄袭知多少?(144期)
下一篇:见字如面(147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