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行为的碰撞
2004年5月总第27期
【背景介绍】
5月15日,在翔宇教育集团承办的江苏省“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颁奖大会上,两位青年教师,宝应中学张广银、张家港梁丰中学邬建芳与北京名师韩军应邀先后开设同题观摩课《再别康桥》。
短短两天,先后听取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七名省内名校长的精彩演讲,又能在自家门口得到这个学习机会,翔宇人自是十分开心。近日,好些老师纷纷撰文抒写参加本次活动尤其是三节课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今辑录部分文字呈现读者。
正如与会代表及“教育在线”网友评述,三节课各有千秋。本版文字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在坦诚交流中这些思考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
◆小学生一旦进入中学后,“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小眼放光”的争先恐后的场面不见了,只剩下教师与少数学生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对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宝应实验小学 王久洪
◆“教师即教材。”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课获得成功的前提。
——宝应实验初中 戚成林
◆过程大于结果,方法重于结论。一堂好课应该是情与理的相互融合。诗歌教学不要条分缕析,应该注重对诗意的整体把握,“悟”其情,悟其意,悟其道。
——淮安外国语学校 杨成龑
◆今天,我是真的大开了眼界。不敢说我已经知道了怎么教,但起码明白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个性化阅读”的有益尝试
宝应中学 葛剑
张广银的课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的精神。
《再别康桥》共七个小节,传统的教法是介绍作家背景后,逐节讲析,但张老师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建构课堂,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对哪一节感兴趣,就可以自由地评析这一节,只要有道理,都予以相应肯定。从学生的最近区域发展,大多数学生能够放开胆子,积极思维,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很多的改革创新课只是注重课堂的热闹,形式的新颖,学生完全解放了,老师却成了一个无见解无思想的“主持人”。虽说老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不给他们条条框框的束缚,但老师所担负的“解惑”、“授渔”之职是否也因此而抛弃呢?我以为,个性化阅读不能简单盲目地排斥“向导”。
张广银老师(右一)课后与听课代表交流
向“守住传统”的韩军致敬
宝应实验小学 杨乃国
现代诗,尤为注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潜意识。因此,在读解上无疑增添了许多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最可行的。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连诗歌基本意象的选择意图都搞不懂,不能“知人论世”,那感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或者某种朦胧的感觉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也许平时课堂缺少这样的读解,太过追求所谓的诗意,或者全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似乎根本不知道怎样读诗!课堂的沉闷只是韩军的责任?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更是如此呀。
很欣赏韩军老师提出的“守住传统”的教学信念。在大批判,大反思的现今社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中国传统的教育造就了那么多的大家,守住其间的精华有何不对?想到这,蓦然就有了想向韩军老师致敬的感觉!
语文学习,光有感觉还不够
宝应实验小学 周信东
说韩军老师的课堂没有诗意,我觉得有些偏颇。难道声情并茂的语言,就是课堂的诗意?如果是这样,那学生会只有感动,并不能真正读懂诗,真正感受诗歌意象的。韩军老师的课,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构建起三首诗歌与《再别康桥》所选意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诗歌如何选择景物,怎样表达情感。在老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中,学生真正领会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这一过程,正是教会学生读懂诗,进而学会创作诗的过程,怎么说没有诗意呢?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善于表演的学生,即使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读得娓娓动听,能不能说这样的学生就有“诗意”了呢?他们只是朗读技巧高人一筹而已。我们的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中,正有这样的误区,片面地追求尊重学生,片面地理解“感悟”,以为学生说不出来不要紧,只要有那种感觉就行。这使得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浮浅,越来越浮躁,思维缺乏起码的深度,更何谈个性、创造性!
课堂应该有叫人震颤的地方
宝应实验小学 诸向阳
听完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我真的很失望,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吧。
韩军先出示三首古诗,并让学生来“表演节目”,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然后,韩军一边带着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探究徐志摩的用词,如:为什么用“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方的朝阳”?“漫溯”能不能换成“漫游”?韩军的这些探究,有些很有价值,讨论“三次写草”时,联系到古代送别诗中的“草”的描写。由此,韩军点出《再别康桥》中有许多古诗的影子。而有些探究就没有必要,如为什么用“潭”而不用“湾”。在课上,韩军总是带领学生齐读,效果不好。诗歌朗读是个性化的东西,怎一个齐读了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自由朗读?为什么不指名朗读?
《再别康桥》的教学体现了韩军的语文教育观——语文课就是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这样的语文教育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看到这一课的最大缺陷是课堂没有诗意,没有令人震颤的地方。高中的诗歌教学不能给人以诗意,不能给人心灵的震颤,还谈什么人文教育?我真的不明白在文章中如此重视人文精神培育的韩军,为何在《再别康桥》的课堂里如此苍白?
而与韩军同上《再别康桥》的邬建芳却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课堂中始终有点点诗意在涌现。邬建芳的课堂十分大气,她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与《再别康桥》相识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课上分组操练时,选择鉴赏与创作学生的表现也相当出色,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悟。
一堂《再别康桥》不能代表韩军的语文教育,但其中折射出的许多东西,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为韩军支一招
宝应实验小学 沈建中
我以为三节课中,韩军老师的课最具有实效性。课堂上韩老师三首古诗的引入,文本细微处的挖掘,体现出他高超的教学艺术,令人称道。而其他两位老师的教学,在这一方面是有所缺失的。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边读一边讲下去,不是又走回繁琐分析的语文教学老路上去了吗?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哪里来?
其实,韩老师的课略加改动便会非常成功。例如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完全可以由老师引导理解一两处,剩下的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诗句和方法自主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又节约了时间,使课堂不至于流于琐碎。教者要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个性化的赏读上,用于学生情感的真情抒发上。我想,在缠绵悱恻的深情诵读中,在学生各具个性的自我表达中,课堂一定会流淌着浓浓的诗意。这样,沐浴其中的学生是幸福的,教师是快乐的。
公开课不要表演
宝应中学 李玉佩
“少、慢、差、费”历来是人们批评母语教学的诟病之一,这和我们一直奉为至宝的众多花哨的教学模式不无关系。在追求热闹的路上,我们常会忽略自己的脚力,总会弱化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所以批改作文我们最要紧的事竟是挑出学生的错字病句。我们常以深入钻研为意趣,而忽略了世界的多彩缤纷,所以高考作文里关羽是可以指着纣王鼻子泼口大骂的。因此在“教育在线”上,有位网友说:“有的语文教师真是误国。一味强调诗意,就是对学生犯罪。”是的,我们要把完整的生活还给学生。除了春天,还有冬天;除了诗意,还有人本身的唤醒。
韩军在45分钟里完成了两节课的任务,训练密度大,提问引导富有启发性——这是一节不需要课后再来补上的公开课。可正是这锤锤着实的做法引来了许多不满。试问,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提高考试能力错吗?公开课非得涂脂抹粉吗?
平日里抓应试,公开课却非得要表演、要“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我们熟知的潜规则。这才造就了我们微笑着期待韩军们满头大汗挤兑学生笑脸的心理,可恨可气的是,韩军竟然给我们真实了一回。所以我们大失所望,进而群起而攻之:就你能,凭什么不表演!目前在语文课上“诗意”已经贬值为“矫情”与“做作”时,韩军先生的课恰是一阵久违的春风吹来了清新,吹来了泥土的气息!
【翔宇论坛】
宝应实验初中 潘军 邬建芳老师的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这样的上法不能不说大胆。但不能不承认,实际操作的效果与我们的设想还是有差距的。邬老师也许没有想到: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欣赏和仿写是一个流程线上的三个不同阶段,而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三个部分。要求一个学生不经过诵读,在一上课就进入诗歌赏析和仿写,又是徐志摩的经典名诗,这无论如何是不现实的。
宝应实验初中 陈连林 一堂课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听课学生收获的量。张老师的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在对语言的揣摩中感受语言家园的魅力。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在具体问题上研讨的“专注度”弱化了,学生收获的“深度”不够。邬老师的课着实让听课老师感觉到诗意美,但教师的自我展示和学生的实际信息收获严重不对称。韩军课堂的设计很聪明:首先选的点小,整堂课专心语言感悟;其次面对全体学生设题,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虽然在细处有纰漏,但体现出的教学观念是值得学习的。
宝应实验初中 傅春松 张广银老师全课采用了两个主问题贯穿始终,你最喜欢的诗节是什么?你感受最深的诗节是哪一节?重锤重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邬建芳老师富有诗意的介绍自己读诗、鉴诗、创诗的亲身经历,打破了传统上课思路,大胆又别致。韩军老师则是用背古诗、唱古诗导入,一下子就营造了一种诗的韵味,全课以换词法来教学诗歌,而且选择的词语便于学生推敲,很实在。
宝应实验小学 杨一杏 三分文章七分读。韩老师有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无须过多分析、探究,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如果邬老师在课上多一点韩军老师样的字词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去朗诵、鉴赏、创作,学生一定能融进《再别康桥》这首诗的!
宝应县实验小学 史桂华 张广银老师的课较好处理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他的引导下,学生抒已情,表已意,书已言。这样的课堂,帮助学生提高了自己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他不追求自我表现,而把更多的空间、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表现,去展示。他不在语言文字上消磨时间,作无意义的推敲,而让教学内容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代后记】
韩军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会给我们很多,上了一节不成功的课也给予了我们这么多,这就是韩军的价值。而我辈即使上得再好、再不好,也不可能引人争论和争鸣的,难道这不是对他的尊重吗?我理解的尊重就是这样,不是为尊者讳,甚至是粉饰!(潘文新)
平日里抓应试,公开课却非得要表演、要“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我们熟知的潜规则。这才造就了我们微笑着期待韩军们满头大汗挤兑学生笑脸的心理,可恨可气的是,韩军竟然给我们真实了一回。韩军的这节课是上给所有开过公开课或者即将开公开课的老师们看的,公开课拒绝作秀——没有表演的公开课教学才是真的教学研究,才是真的课堂。(李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