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38期)

时间:2005-06-14 16:17 作者:编辑部 编审: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2005年6月总第38期


  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我们教育的追求。
  “和谐教育”是一个国际性课题,提倡“和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德育个案】

和谐的教育从“道歉”开始
宝应实验初中  沈宗银

  我的班会课有个板块叫“道歉”,即班主任老师和每一位同学,主动谈自己上周出现的问题、不足,大胆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承担应负的责任,向全班同学说一声“对不起”,并且提出自我改进的措施。
  第十三周班会课上,作为老师的我首先向学生道歉说:“前天,我对祁萧同学的态度太严厉了,连我自己都觉得过分,在这里我向祁萧同学,向同学们道歉。”紧接着,祁萧同学走上讲台说:“我不该用那种不友善的语气跟老师说话,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向老师道歉,向大家道歉。我已经连续三个星期上讲台道歉了,希望自己下个星期不上来道歉。”吴秋同学走上讲台说:“运动会期间,我做学生裁判员,我知道第二天要举行闭幕式,并且也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通知,但是我没有到学校,没有参加闭幕式,影响了班级的形象,我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陈路同学走上讲台说:“昨天我做值日班长,没有及时提醒同学值日,没有做好检查工作,给班级带来了坏的影响,我向大家道歉,以后会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共有二十多位同学上讲台向大家道歉,在道歉的过程中,班上掌声不断响起,同学们向那些道歉的同学投以敬佩、支持、理解的目光,班集体的精神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我也感觉到,班会课的效果出奇地好。
  后来,我问学生,喜欢道歉这个板块吗?学生回答是很喜欢。高蒙同学对别班的同学说:“我们老师的这一招,就是好,真正走进了我们心灵的深处。”戴梦婕同学在周记中写道:“道歉,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互相尊重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才会得心应手,人的身心才会和谐起来;否则磕磕绊绊的人际关系,会搞得人身心俱疲。”翔宇员工宣言中说,“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在失误时勇于承担责任。”看了她的周记,我很有感慨。

【实践中来】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学生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语文是“情味”极浓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低年级孩子尤其应该如此。
  当你将一个个拼音字母幻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时,他们会时时用自己的心倾听“他们”,用自己的情感触摸“他们”,并在触摸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最优化。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wu”时,教师这样讲述:一天,小i感到一个人很孤单,想找一个朋友跟自己永远在一起,大y听说后,赶来对小i说:“我是大y,你是小i,我们名字一样,就让我来陪你吧!”小i高兴极了,与大y手拉手跳起快乐的舞蹈,一边还唱着:“yīyī yī,yíyí yí,yǐyǐyǐ,yìyì yì”。后来他们就住在了一起,人们见了,都夸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平时见了他们只叫一声“yi”就行了。小u是小i的邻居,看见大y和小i这么好,觉得自己真是太孤单了,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大w听到了,急忙赶来对他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来帮你。”……接下来,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朋友情谊,他们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那么令人温暖和幸福。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会因此而丰满起来,情感的绿洲会洒满温暖阳光,开满幸福花朵。
  这样的例子在拼音教学中可以随处实践,如:拼音标调歌:“大哥在,大哥戴。大哥不在,二哥戴。二哥不在三哥戴。老四老五一起来,谁在后面给谁戴。”;再如:j q x与ü相拼时的“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 q x,摘下眼镜问声好!”等等。
  拼音字母“人性化”让学生在学习字母的过程中接触到真诚的情感,享受到情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终能够释放自己的情感。  (宝应实小  史桂华)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有条不紊、精力充沛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能随时与任何一个企图逃避教师的视线的学生交换眼神,努力做到“哪怕是一分钟也不让孩子无事可做”(乌申斯基语);如果教师关爱学生,处理问题公正;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又富于表达能力;如果教师富于教育机智,善于冷静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那么课堂教学的气氛始终是和谐的、良好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目睹一张张可爱的脸,简直是一种享受。(宝应中学 姚巧云)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是营造和谐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应该从导入新课开始。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教学高中数学“向量”第一教时时,教者首先提出了趣味问题:老鼠以10米每秒的速度向东跑,猫以每秒20米向北追,猫能否捉到老鼠?切入主题引出向量的定义。这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开始就能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宝应中学  钱春艳)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多次品读课文,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  (宝应中学  蒯启勇)

  要使学生信任教师,教师必须做到“五官端正”,即嘴正、耳正、心正、眼亮、腿勤。嘴正,即言而有度,绝不失信于学生;言不在多,绝不能罗嗦拉杂。耳正,善于听取学生意见,但不能偏听偏信,要做到用人得当,处事周全。眼亮,即全面了解班内情况,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作为班主任应该摸清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准确地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防患于未然。心正,教师应对教育有一颗赤诚的心,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有信心,班级才更具有向心力。腿勤,平日经常到教室里转转,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宝应中学  詹崇明)

  寄宿制学校的公寓管理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保证休息的合理而有效手段,很受大家的欢迎。然而少数顽皮好动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束缚”他们自由的条条框框,经常违纪。如果对他们一味地批评,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可以将公寓管理与学生每日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利用顽皮学生表现欲旺、荣誉感强的特点,通过量化积分,定时公布,末位警示的方法,让其自我约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外国语学校  王登峰)

【边走边想】

应试教育要寻找突破口
宝应实验初中  务求

  前不久学校搞了“家长评教”活动,我所任教初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几个班中,绝大多数认为我“上课幽默风趣,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看后我乐滋滋的,但又潜生一点疑惑,我幽默风趣吗?因为这之前我看了我所任教初三语文的一个班的“家长评教表”,绝大多数认同的是我的敬业精神,无一人说我幽默风趣,怪哉?
  我进入了沉思:
  学生年龄的差异形成的吗?初一学生天真烂漫,充满童趣,对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十分感兴趣,自然形成了老师幽默风趣的印象了。而初三学生童心已泯,加上中考的压力使其身心疲惫,哪里顾得上去体会所谓的幽默风趣?
  是学科差异造成的吗?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所选内容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什么“金鸡报晓”、“走进信息时代”、“故事大王”、“我与主持人”“国旗世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人人参与,而且这学科没有枯燥的大量的作业,又没有严格的考核,一切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自然幽默风趣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而语文尤其是初三语文,是中考的主要学科,分值150,学生面临着大量的知识点要记忆,如要背诵默写的语段、古诗文、名著、专题等,还面临着多方面的能力要训练,学生受到的是教师的不断督促、检查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在这种氛围哪还有幽默可言?
  是教师对两个学科的教学心态的差异造成的吗?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无需严格考核的所谓的“副科”,而语文是主科中的主科,所以重视程度有了差异。副科没有很强的功利目标,就那么敷衍就行了,幽默风趣信手拈来。而主科常常需要比“点子”,“点子”不足,面子难看。于是乎,我丝毫不敢大意,根本不敢在这样的课上去“插科打诨”,总是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效益,当然幽默风趣就死在脑细胞里了。
应试教育与和谐教育融为一体,这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诗外工夫】

  在校园的石径中,师生一边漫步一边交谈,没有面红耳赤,没有诚惶诚恐,平等对话是谓和谐;在办公室里,与家长相对而坐,没有冷冰冰的声音,没有硬邦邦的话语,心与心的交流是谓和谐;在操场上,与学生一起接受烈日的炙烤,而不是躲在树木下,同甘共苦是谓和谐;面对学生的作业和答卷,看到的不只是分数,而是分数背后所显现的学生的成长轨迹,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态度和思想上的微妙变化,除了分数还有学生是谓和谐;趁着春色,领着学生,在大运河畔野炊,让年轻的生命融入自然是谓和谐。  (宝应实验初中  李惊梅)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学生没吃早点,我就送上一个面包,一杯水。我们班的有学生脸上长满青春豆。他特别自卑和别人讲话都不好意思抬头。我在杂志和网上帮他找新的治疗方法。我特意为他买了一盒,让他试试,效果不错,他对我充满感激之情。我就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传递着我对孩子们的爱。师生的感情建立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教育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网友 深呼吸05)

  教育应该自觉摆脱做政治附庸的角色,呼吸自由的空气,为培养全面和谐的人而教育,将人格完善作为自己永恒的立足点和终极目的。  (宝应实验初中  潘瑞祥)

 
【大师视界】

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Frien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誉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著名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著作。第斯多惠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和谐教育思想,向来为教育界所称道。 
  教育之作为一种环境。第斯多惠没有像他的前辈一样陷入人与环境的解释循环之中,而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教育对人的塑造的重要作用。 
  教育必须激发主动性。实现和谐教育的原则,必须激发人的主动性。第斯多惠集中论述了教育如何激发人的主动性问题,以真正实现发展全面而协调的人格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他说,教育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因此,所谓自发自动、自主自觉、自决自由,说到底就是第斯多惠所称的自动性。
  自然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第斯多惠提出,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自然观点、倡导自然教育。教育要紧密结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应当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说要发挥潜能潜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人本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基础上,教育也要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时空条件,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的特有的文化。第斯多惠提出坚持自然原则同文化原则的统一,这可以看作是他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和谐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全面发展与和谐培养。第斯多惠批评说,长期以来,和谐教育的原则受到片面理解,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被有意歪曲。他特别提出,有人主张全面培养人才,但思想模糊,标准划一,全然不顾个性,常常事与愿违,结果是人的程式化、扁平化,形成一种“标准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对的,但不等于就是培养这种人。如果我们基于同一标准,没有分别地发展每个人的天资、天赋,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和全人类相比都是片面的,而且可以说都是片面地发展。普遍的和谐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而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找不到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自我完善”(第斯多惠引席勒语),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内在自我的和谐培养。第斯多惠很有信心地提出,如果我们能重点培养人的天赋,那么人便会达到自己的使命,这种人将是幸福的,而且也会创造幸福。在和谐培养的原理指导下,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人类社会将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见,在和谐培养原则下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
  和谐培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和谐。第斯多惠说,身体的变化引起精神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也引起身体的变化。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和谐培养原理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由于健康的灵魂在健康的身体中,因此,训练身体尽管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在身心和谐中具有第一位、最重要的作用。不仅认识活动依赖于身体的发育状况,而且感情和行为生活,精力是否充沛,勇敢的程度,决心是否坚定以及个性的全面培养,均依赖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今天由于许多人的身体负担过重而破坏了精神和身体发育的平衡,这样对培养健康的精神也是很不利的,因此能做到全面和谐发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力求达到和谐发展。根据第斯多惠的认识,如果说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人格和谐就是和谐培养的实质所在。第斯多惠说:“人只要靠自身的力量从外部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和谐。”
  从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惟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才能够稳定,也才可以长久。


【理论探微】

  和谐,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作为描述客观规律性的概念,和谐就是规律;作为表达主体主观感受的概念,和谐就是美;作为表达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概念,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融洽;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谐是一种人类社会追求的美好价值。总之,和谐是一个涉及人类各个活动领域的概念。  (宝应实验初中   戴军)

学校“和谐教育”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个关注:关注学生;关注教师;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四个要素:教学工作;教育活动;学校管理;育人环境;
  五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广泛性原则;
  六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学生、教材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与师生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  (宝应实验初中   戴军)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都愉悦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如沐春风,教师的心里也始终照射着冬日的暖阳。教师或者某一名同学说着问题的上半句,其他同学会情不自禁地接上问题的下半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交流,顶真的辩论,没有顾忌,只有言不尽兴的感觉。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该做到:忘却自我,和学生一起畅饮知识美酒,徜徉于科学的奇山异水间;褪尽威严,与学生共同搭建道德阶梯,沐浴在理想的丽日蓝天下。  (宝应实验初中  陈万清)

  人与人的和谐,这是最基本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程度影响着课堂的和谐发展。现在学生的思想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很有想法,很有主见,也很成熟。可以想象如果不和他们谈学习的话,几乎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现实不允许我们跳出这个学习的圈儿,所以我们永远也避免不了与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一旦我们处理不好,在课堂内,学生会很明显地产生抵触心理,既影响我们上课的情绪,更严重的是也许学生的前途就误在这上面了。  (冯鹃)

  “和谐教育”,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双方都愿接受的非强制性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问题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从而把教育者的意志变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其主体是教育者,其结果是使师生双方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育和受教育的目的。  (宝应实验初中  戴岱)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中出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水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承认差距、正视差距,然后能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去缩短差距。分层教学能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情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宝应中学  黄献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心理舒畅,没有戒备心、没有束缚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而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和谐,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学生与教学用具之间关系的和谐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要细心地琢磨所有的和谐,而其中最多的是考虑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宝应中学  梁慧)

  和谐课堂需要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宝应中学  沈学俊)

【心香一束】

  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象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音一样,教师对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宝应实验初中  童军)

  和谐的教育是一种公平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是一种法治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是一种民主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是一种诚信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  (宝应实验初中  包春华)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面对一个个在智力或能力上参差不齐的活生生、充满灵性的个体,如何使“教”与“学”符合受教育者的节律,从而产生“谐振”效应?核心要素就是“爱”。  (宝应实验初中  胡爱民)

  要形成好的氛围就要求教师要时时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优雅而不失新颖;朴素而不失别致;古典而不失现代。  (宝应实验初中  葛跃军)

  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往使之亲近,以参与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活动使之热情高涨,以长者的身份关心学生使之温暖。  (宝应实验初中  杨一鸣)

  和谐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的境界,是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而不应该被简单化为一种教育手段。  (宝应实验初中  殷玉龙)

  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  (宝应实验初中  薛芬)

  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是“和谐教育”成功的一半。常常有毕业的学生和我谈起他们现在的某某老师怎么怎么好,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的这门学科学得肯定不赖。  (宝应实验初中  班同卫)

  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创造和谐、宽松、热烈的氛围而淡化了知识基础与价值观的教育,班主任不要因为师生的和谐而一味的迁就学生。凡事要有个目标,要掌握的度。  (宝应实验初中  苗万宏)

  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大学科的教学观念,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着立于学生各个方面和谐地发展。  (宝应实验初中  杨权应)

  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和谐活动。  (宝应实验初中  赵建琴)

【代后记】
  和着时代的步伐,今天的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学习,学习应该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和谐融通,着眼于提高“学养”,多做一点“课”外的工夫。学养即学识修养,它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如今,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已经从过分关注形式、技巧转移到更关注内容、思维质量的角度上来了;人们理想中的课堂不单单是成功传承知识,而更应该是塑造人格,滋养精神。当可怜的技术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教学的时候,我们靠什么来生存于课堂?惟有“学养”。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能只在“教材教法”的层面上打转,而应该在拓展视野,用先进的文化点燃自己灵性上多下点工夫了。  (宝应实验初中  戚成林)


上一篇:个性化,师生创造的发力点(35期)
下一篇:复习课,我们如何应对(42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