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我们如何应对
(第四十二期)
追求科学高效,摒弃“题海战术”;拒绝知识罗列,构建问题路径。期末复习已经结束了,可如何才能全面有力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益,依然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究。
【整体策略】
复习课的指导原则
淮安外国语学校 崔桂军
第一、系统性原则。复习不是把平时学习过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部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揭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复习时,可采用“以线串珠”的方法,把知识概括成表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便于记忆与理解。
第二、基础性原则。无论哪一种复习都要抓住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弄清这些基础知识是怎样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怎样叙述与证明?有何主要应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它和其它基础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基本技能训练在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另外,该记住的一些词语、数据、图形、定义、定理、定律、法则、公式以及一些技巧、方法,都应要求学生力争记住,知识缺漏要补上。
第三、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一般都较多,时间又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地复习,做到:①突出重点教材的复习;②突出重点概念、重点例习题、重点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复习;③突出重点薄弱环节的复习;④突出重点难点的复习。
第四、针对性原则。复习课中方法的选择、题目的设计、重难点的确定等都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科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第五、精选性原则。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考虑,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第六、主体性原则。复习课应同样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题目,都要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师不要都包办代替,不要满堂灌。
第七、指导性原则。复习期间学生要复习的内容很多,还有众多的复习资料,有的学生如坠烟海,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重点,落实复习措施,选好复习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课内与课外、做题与分析题目等的关系。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
第八、及时性原则。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地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复习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复习课的备课策略
宝应实验小学 张新明
一、群策群力
团队协作精神,无论对于提高集体的竞争力,还是在个人发展与提高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个年级组也是一个集体备课组。在复习上,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这需要备课组的领导有凝聚力,团结组内的同事分工协作。
二、他山之石
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要有资源意识。我们可以从许多教辅资料、业务杂志和网络上搜集与复习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可以搜集到各种类型的题目,也可以得到教学方法、组织方法等方面的许多启发。
三、披沙拣金
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广泛占有之后,有可能泥沙混下,这就需要一个精心挑选披沙拣金的过程。精选、精练,精思,不对学生施行题海战术。
四、纲举目张
复习和新授相比,不能成为新授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更加注重计划性。复习的时间、内容、目标、过程、效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设想才行。对于复习的内容,要达成的能力目标等,要提纲挈领地加以梳理。
五、平地高楼
复习是一个巩固与提高的过程。复习要面向全体,以教材为本,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扎实的基础上,要考虑提高学生能力。以基础题为生长点,精心设计提高题。
六、丰富多彩
复习课的形式常常不是抄就是背,不是考就是讲,过程十分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支撑的课堂与学习时间无疑学习效果是低下的。应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复习,使课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姿多彩。
【分科支招】
语文复习要以线串珠
——三年级小学语文(上册)复习设想
宝应实验小学 马继芬
回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材结构简明,主要为“课文”和“习作”两大部分。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习作仅限于学写片段。课文练习的样式不多,数量适中。因此复习时大可不必“炒冷饭”,让学生陷入“题海大战”中。
一、以课本为中心,作“辐射”式复习
1、相关内容的辐射
课内学习的课文是“点”,课外阅读的内容是“面”。课内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能力的训练。比如复习《古诗两首》时,可设计以下题目:(1)《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描写什么季节景物的古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作者在写诗时,各是什么样的心情?(3)在平时的积累中,你还知道哪些写“秋景”的古诗?你能背一背、写一写吗?如此设计,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又可以对课外阅读的效果作检测。并且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增强了复习课的趣味性。
2、阅读方式的辐射
本册教材教学目标规定:学生要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还要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在复习《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就可以结合实例,加深学生对“无字词典”的认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如何结合语言环境选择字意,如何看图写出相应的词语,如何抓住关键词语阅读短文……
3、写作方法的辐射
在复习课文时,同样要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有榜样。可以引导学生集中训练,例如模仿文中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上新的台阶。如复习《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时,练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复习《石榴》时,练习从颜色、味道等方面写一种水果;复习《航天飞机》,练习为事物作自我介绍……
二、以课本为中心,作“串联”复习
1、知识面的串联
语文课本是以一篇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看似单一,实有联系,每单元内容的编排都有一定的主题,而且与练习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国有些城市有鲜明的特征,比如本册教材中有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有秀丽隽永的杭州西湖,有繁华美丽的香港。在《练习5》中,正好有城市“别称”的介绍,使人一看就知道城市的特点。在复习中,可以将课文与练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对对子”的游戏中记忆,如拉萨——日光城;北大荒——北大仓;杭州——人间天堂;岩石——石头书;重庆——山城……还可以反过来对。将这些形式运用于课堂中,复习将变得春意盎然。
2、知能体系的“串联”
语文课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教学中,一般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但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知识网络。在复习时,教师要依据大纲,跟学生一起将知识进行归类和训练,形成本册教材字、词、句、段、篇训练的系统:如哪些生字容易错,哪些词语要熟练掌握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八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题型以及注意点等等。
政治课复习“五字诀”
宝应实验初中 郭万俊
看:就是翻看政治教材、《考试说明》及以前做过的练习测试卷。“书本,书本,书是根本。”越到最后,越要紧扣书本。一方面要依照《考试说明》,逐一梳理教材重要知识点;另一方面要认真仔细看以前的练习测试卷上做错的知识点,现在还懂不懂、会不会。
排:就是一方面要排找出教材中的重点,进行重点复习;另一方面要排找自己未掌握或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容易忽视的基本知识点。以《考试说明》中“知识能力要求”为依据,立足教材,制订适合自己实际的“排找”计划,查缺补漏,不放过任何一个“重点”、“盲点”、“可疑点”。
练: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做、练来巩固已学知识。要侧重于以前经常出错的知识点的训练,要侧重于重点知识的训练,要侧重于分析、说明、运用等能力题型的训练,还要侧重于跨年级教材、跨科题目的训练。不能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也不能毫无目的地滥做。
思:就是要学会思考。不管是“看”还是“练”,都要进行思考总结。思考其中的解题方法,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能否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引伸、深化,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拓:就是拓展,拓展到时事热点、社会实际、学生生活,从课本以外捕捉新信息,思考是否与教材有撞击之处。众所周知,政治试题面向改革开放的实际,密切联系时事热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牢牢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社会问题。
【独门兵器】
我为“读”狂
监利中学 孙永久
毋庸讳言,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钟摆总是行走在“讲”“问”之间,不是讲个不停,就是问个不休,再不就是练个没完。而“读”,充其量也只是被视为“蛋糕上的酥皮”,偶尔用来“点缀”一下课堂气氛。
读,究竟是阅读教学的手段,还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抑或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读,就是阅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字正腔圆的“音读”,不能体味汉语言阴阳上去的音韵之美;没有层次分明的“意读”,就不能把握匠心独运的形式之美;没有别有会心的“情读”,就不能感悟丰厚深邃的意蕴之美;没有如痴如醉的“美读”,就不能领略跃然纸上的形象之美。读,是语文训练的标高;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词。对此,我们的教科书便旗帜鲜明地站在“读”的一边:“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诵读课文”,“通读课文”,“细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那么,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读书呢?笔者采用“五步朗读法”,并在教学中始终以“领读”“伴读”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之中,咬住“读”字不放松,使学生乐在读中,得在读中。学生们在语文课本的扉页上都书有“我为读狂”几个字,以表达他们对“读”的痴迷。
一、人声鼎沸地读
人声鼎沸地读,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胆量。敢读书是会读书的前提。在教每学期的第一单元时,笔者都要采用“四遍放胆训练法”集中对学生进行朗读心理的强化训练。第一遍,七嘴八舌自由读;第二遍,异口同声集体读;第三遍,此起彼伏分组读;第四遍,争先恐后比赛读。
二、字正腔圆地读
解决了“开得口”的问题,接下来解决“读得对”的问题。读一篇课文,要注意生字的识读,多音字的认读,形似字的辨读,象声词的摹读,通假字的破读,古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的异读,等等。或借助工具书,或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相关网站,或听教师范读,或听课文播音,以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板有眼。
三、层次分明地读
读句子,要读出词序之间的层次性;读段落,要读出句子之间的逻辑性;读全文,要读出段落之间的渐进性。以《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个段落为例:“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个段落由三个句子组成,前两句和后一句构成一种总分式的段式,由中心句到支撑句,由议论到描写,层次了然。其中的第三句,运用博喻的修辞方式来写小屋与山的关系,四个喻体由水面到天空,由面到点,由动势到色彩情韵,层次分明。
四、惟妙惟肖地读
对教材中的史传、小说、戏剧等,可以通过演读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学《荷花淀》,可以将“与夫对话”“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情节作为不同版本的“连续剧”让学生分小组竞演。也可以让某一个学生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就可以让男生来反串角色进行演读,使之通过对生活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摹读,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在演读文言文的“脚本”时,还可以进行“同声翻译”。如学《侍坐》时,让五个学生分别扮演夫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另外再请五名同学分别担任他们的现代汉语翻译,甚至还可以请五名同学担任外语翻译。这种灵活多变、新奇有趣的演读活动,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语感和智能像灯一样点亮。
五、滚瓜烂熟地读
背诵,是语文之车驶向天空的轮子。对教材中的雅词、丽句、美文,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背下来;对一些长篇巨构,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熟读成诵;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更要熟记。要想收到“多快好省”的记忆效果,首先要做到心无旁鹜,如佛家所言,“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其次,要忌死记硬背,要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诸如脉络求索法、板块分割法、标点提示法、语言标记性、特征区别法等。再者,还要注意背诵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竞背式、接龙式、配音式、表演式、双簧式等。寓背于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传真】
应中国教师报刊社邀请,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士才于2005年11月10日赴江苏淮安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与会期间,陈士才校长为来自全国的千余名教师展示了《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课。课上,陈校长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度启迪,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数学课堂引上了一条生活化、人文化的道路。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节选)
执教人:宝应实验小学 陈士才 点评人:宝应实验小学 胡存宏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今年10月12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令世界各国都夸赞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们知道是一件什么事情吗?
生齐: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宇宙载人飞船。
师:对,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成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看投影。(教师投影神六发射的视频画面。)
师:你还知道有关神舟六号的哪些情况呢?
生:神舟六号围绕地球飞行了77圈。
生:神舟六号飞行了5天以后又安全返回了。
生:我还知道费俊龙在飞船中连续翻了9个跟头。
(全班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很关心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信息,图片中的航天员费俊龙叔叔在干什么?(教师投影图片。)
生:费俊龙叔叔在拍摄照片。
师:这是费俊龙叔叔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太空的图片后在挑选图片,费叔叔在太空中和他的儿子天地通话,答应拍一些太空中的图片给他的儿子欣赏。你们想欣赏吗?
生齐:想——
师:不过老师有一个条件,等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之后再欣赏,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将费叔叔拍摄照片的情况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看表格。(教师投影)
费俊龙叔叔两次拍摄太空照片的情况统计表
拍摄时间(分钟)
拍摄张数(张)
第一次
4
36
第二次
6
84
师:你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费叔叔第一次拍了4分钟,拍了36张照片。第二次拍了6分钟,拍了84张照片。
师:你们根据这张统计表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他第一次平均每分钟拍摄了多少张?
师:这个问题谁来解答?
生:用36÷4=9(张)
生:他第二次平均每分钟拍摄了多少张照片?
师:谁又来解答呢?
生:用84÷6=14(张)
生:我想知道费俊龙叔叔两次平均每分钟拍多少张照片?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同座位的同学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
生:我想如果由我来解答这条题目的话,可以分三步解答。
师:别着急,请你慢慢说。
生:第一步先求出费俊龙叔叔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用36+84=120(张)。第二步,求出费俊龙叔叔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用4+6=10(分钟)。最后,再用120÷10=12(张)。答:两次平均每分钟拍照片12张。
生:我还会用综合算式解答。
师:请你说出你的想法。
生:(36+84)÷(4+6)
=120 ÷10
=12(张)
答:两次平均每分钟拍照片12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你能不能说出你的每一步的算理或者依据吗?
生:第一个括号里面“36+84”求的是费俊龙叔叔两次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第二个括号里面“4+6”求的是两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用一共拍照片的张数除以拍照片的时间,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分钟拍照片的张数。
师:刚才那位同学讲得多好啊,谢谢你,为全班学生带来了这么精彩的发言!
师:请同学们好好观察黑板上的综合算式,想一想这样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生:用一共拍照片的张数除以两次拍摄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平均每分钟拍照片的张数。
生:刚才老师是说这一类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你概括的是这一条题目的数量关系,我想应该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怎么样啊?实在太好了,这位同学不仅仅概括得好,同时上课特别认真,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
(教师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师:能不能比较一下这样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以前学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要求出总数量,而总份数都已经在题目中告诉我们了,今天学的要先求出总数量与总份数,然后再求出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课堂评析】
一、重组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最为关心的生活信息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将时代生活的内容引入课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教者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二、突出主体地位,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
人文关怀的要义就是:以人为本。首先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充分理解与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尝试解题,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国航空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促进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提升。
三、尊重个体差异,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本课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