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课堂细节(45期)

时间:2012-09-26 16:34 作者:编辑部 编审:

推敲课堂细节

(第四十五期)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最无意的行为往往反映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往往反映出他的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除了学习宏观的理论,更需要在细节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因而,“推敲课堂细节”就是对课堂的挑剔,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或者说是一种关于课堂的“修辞”方式。

【关注细节】

细节提升课堂品质
宝应实验小学  郝玉梅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常常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往往体现着思想;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深深的智慧。
爱心滋润细节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叫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孩子结结巴巴好容易才把话说清楚。听得出来,他口齿不太清晰,老师“善解人意”地说:“哦,原来你有先天缺陷呀!”刹那间,男孩的脸红了,接下来,他再也没有举起手。
  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吧!第一次,学生把句子读破了,他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又把字读丢了。接下来,一连读了七遍,学生都没读正确。于永正没有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教给方法,终于在第八次,学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那令人感动的“第八次”呀,他给予那孩子的仅仅是一堂课的自信吗?那爱心滋润的细节,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生的精彩。
思想引领细节
  一位老师在教《小池塘》一课时,为了突出小池塘的明亮、美丽,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鲜红的气球;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孩子们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被动人的语言所陶醉,一个比一个读得起劲。而老师却没有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仍按部就班地指导着:“夜晚,小池塘四周的人们都睡着了,读到这儿时要轻轻地,别把人们吵醒了。”又一个学生朗读,老师仍一再提醒:“要轻轻的、柔柔的。”渐渐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一个个变得无精打采。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个教学细节,如果我们的老师心中时时想着学生,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目标,而不总是为完成教案内容,还会出现以上的一幕吗?教师的教学观念引领着教学细节,这个细节虽小,但折射出的是教育的大理念,影响的是孩子的终身发展。
智慧升华细节
  细节无所不在,但如果缺乏应有的智慧,那么一个个精彩细节最终将与我们擦肩而过。一位老师正在进行一节成语教学,大屏幕上出示的都是表示“说”的成语。忽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我有一个发现,有一个表示‘说’的成语却不是用嘴。”这个孩子说的成语是“眉飞色舞”。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发现,老师也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随口表扬了一句:“你真爱思考!”然后转变了话题。教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如果那位老师顺水推舟:“哦,不用嘴的‘说’,真是怪事呀!你能表演一个给我们看看吗?”这样既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眉飞色舞”的意思,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不是一举两得吗?
  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珍视一个个细节,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评价性语言也应推敲细节
宝应实验初中  戴军
  在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使之精炼、准确,而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质量,却常常被忽视。遇到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或是根本不会,有的教师就会这样去评价:
  (1)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是:你的回答未达到要求。否定学生的发言,这样做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2)不对,请坐。(潜台词是:说不对就不要发言。是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吗?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发言,就说明他已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
  (3)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潜台词是:你没有认真听,你是在抄袭别人的发言。如果是没听,他怎么可能说出别人的发言呢?说明他还是在思考,只是同意别人的观点或是思考时没听到别人的发言而已。)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发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或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先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对于上述情况,不妨这样处理:
  (1)当学生说错时,教师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在积极思考问题。请你再仔细动动脑筋,好好想想,行吗?

[Page]
  (2)当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教师可以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又强调了一遍,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又能发出暗示:以后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哟。)
  (3)如果学生没有答完整,教师可以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
  推敲教学语言细节,要求我们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让细节为课堂添彩
宝应实验小学  周正琴
  一位管理大师曾说,现代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铸就完美。我们的课堂其实就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面对细节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其实,教材中的一个习题,课堂中的一个提问等诸如此类的小小细节,只要我们多加推敲,多加琢磨,都会可以使它发挥更大、更好的功效,为课堂添光加彩。
  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5+5+5+5  3+3  2+2+2
  对于这样的题目,一般情况下很多老师都会一带而过,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即可。但我在备课时并没有如此简单处理,而是在“5+5+5+5”下面添加一道题目“4+4+4+4+4”进行比较性练习。实际教学时,学生把“5+5+5+5”改写成了乘法算式“5×4”或“4×5”,把“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4×5”或“5×4”。此后,我让学生分别对同一加法算式产生的两个乘法算式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再次体验“乘法算式虽然不同,但是表示的意义是相同”,也就是所谓的“不一样中的一样”;然后,我又指导学生对两个加法算式产生的两组乘法算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虽然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也就是“一样中的不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教材细节处理,将一组同质异形或同形异质的对象同时推出,这样要比独自出现醒目“壮观”得多,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但我们的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细节又是随机生成的,面对这些细节,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细节虽小,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

 

【细节扫描】

把握细节: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宝应实验小学  陆坊庆
[课堂描述]
  今天,我来到教室,只见数学老师在认真地督促学生做作业。一分钟后铃声响了,学生们纷纷收拾起了作业本,我刚想说“It’s time for class.”这时很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老师,我们还没来得及上厕所了……”我无奈地说“去吧。”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很生气。一会儿,门外站了几个学生喊着“报告”,此时,我灵机一动,今天我们的新授句型不就是有“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吗?此时,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说出“May I come in ?”然后我说“Come in,please.”让他进来。然后引导教室里的学生齐说“Come in, please.”看着学生兴奋地说着句型,一个个高兴地进来了,我觉得很开心,课在有序地进行着……
[细节反思]
   一、无法预约的精彩源于把握细节
   本来我打算教授这句型时,是假设一天你上课迟到了,你应该怎么说呢?教给学生应该说“May I come in?”然后让一组学生出去,模仿迟到来操练句型。今天是一个偶然的巧合,灵机一动,使此句型的教学更具真实性、自然性。而回忆我们的教学,我们错过了多少的真实生活(real life),而编造了多少的假如(if),我们失去了很多利用真实生活来直接进行教学的契机,当后来真正要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又借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具来模仿情景,用假如来编造情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做一名会思考的教师
  “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教育的契机,而是缺少发现教育契机的大脑。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皆教育。”是呀,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教学“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一句型,生活中学生常会感冒、咳嗽、头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渗透“cold、cough、headache……”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一名会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的教师。[Page]

面对学生的“突然一问”
监利中学  李先诰
[课堂描述]
  有一次,我为学生评讲诗歌鉴赏题:“下面这首吊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原诗为: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首诗为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通过诗人的所见(古祠高树)所想(苏武骤见汉使,荒塞牧羊、头白归来、哭悼武帝),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抒发了对这位爱国志士的崇敬追思之情,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晚唐国势衰微,因此 ,诗中还抒发了一种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然而,很多学生的答案却为“抒发了对苏武的同情之情”。
  对苏武这位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著名英雄人物,学生为什么会从这首诗中解读出“同情”二字呢?看来,学生对苏武的事迹了解很少,对文化传统知之不详,因此,有必要为他们介绍一下苏武。
  于是,在评讲时,我首先根据《汉书·苏武传》的内容给学生讲述苏武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多次逼降,但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杖汉节牧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食之”,前后长达十九年……正当同学们听得有些入神时,忽然传出一个声音:“没有吃的,苏武为什么不杀羊吃?”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有些人也跟着附和:“是呀,苏武为什么不杀羊吃?”
  听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欣喜,而是感到一些震惊,一丝困惑:也许,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问题,也许,是学生与我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太大了。是啊,学生受当前一些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所谓的“新新人类”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观点超前,否定传统,追求新潮。但再怎么求新,总不至于把传统的美德都否定掉吧?看来,有必要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随后同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于是,我趁热打铁,对这次讨论及这道鉴赏题作了一番小结:“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苏武是否会杀羊吃的正确结论。要知道,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但再怎么进步,怎么更新,也不能丢掉传统美德,丢掉民族气节,更不能丢掉爱国精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相信,同学们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时,一定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细节反思]
  细节,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如果教师注意到了学生课堂上学的细节(或自己教的细节),就会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试想,如果你发现学生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你还会刻板地循着原先设计的思路走下去吗?而对于一些喜欢在课堂上插嘴的学生,更不能视为调皮捣蛋。也许,学生提出的似乎与本堂内容无关的“突然一问”,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的闪现,或者说,是他们头脑中平时的一些模糊认识的反映。这无意识的“插嘴”,如果处理得当,或许正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的契机。因此,对于学生的“插嘴”,特别是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既不要厉声斥责,或听而不闻,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启发他们慎思之,明辨之,升华之,从而达到既推进课堂进程、又让学生“内省”的目的。

【细节美学】

态势语言的细节美
监利中学  孙永久
    教师的教学用语,包括有声系统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系统的态势语言。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二者密切关联,不可偏废。这是因为,教师的口头语言诉之于学生的听觉,而态势语言则诉之于学生的视觉。“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儿时的鲁迅,看见先生读书每读到“铁如意”句时,总是“将头拗过去,拗过去”,便“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当蔡云芝老师的“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时,少年魏巍看出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于是笑了。从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感知中心,其一颦一笑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情感效应。
    一、面部语言美
    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到美的面部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眼睛在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上课伊始,如果教者用一双充溢着光彩的眼睛网住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就会静然端坐,其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心理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教学中,对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不是大声呵斥,而是投出严肃的目光加以制止,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会因纪律问题而使教学“短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若投之以信任的目光,学生定会受到鼓舞,信心与勇气大增。[Page]
    美的面部语言以微笑为主色调。微笑里含着多种美的元素,它能引导学生在对教师的情感力量的直观审视中,获得愉悦的亲切感,而只有亲切,才会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肢体语言美
    在肢体语言中,手势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罗丹语)。手势,大体可分为情绪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和象征手势四种。情绪手势,往往动作的幅度大、动律快、频率高,或挥舞,或拍击,用以加强动作的表情性。指示手势一般在指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如指点教学要义,指出学生错漏等,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具有一定表意性的象形手势,通过对事物的简单模拟,来表现某种具体意义,因而,带有直观性。而象征手势则除了象形手势的具体意义,抽象出一些具有概括性的程式化线条。举凡象征手势所表示的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斜线和水平线等。直线一般表示镇定和刚果的思维定势;曲线一般表示愉悦与优美,给人以动感,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折线表示转折和意外,其形成的角度给人以升降与进退的方向感,能启迪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斜线则表示兴奋,水平线则表示静穆。
    三、服饰语言美
    服饰打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遮体御寒,还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生活品位。作为学生审美兴趣中心的教师,梳理什么样式、什么格调的发型,选择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服装,当以朴素端庄为基调,以得体适时为尺度。花里胡哨,则不庄重;不修边幅,有失严肃;刻于修饰,又未免拘谨。教师服饰语言的美,在于既不有悖于自身的性别、年龄、身材、身份和个性,又能与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
  
【细节创意】
  “对联教学”为语文课堂增彩
  监利一中  刘顺阶
  旧时教学,对联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可以由此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能力,增强人文素养,较快地走进对联、诗词和文学的殿堂。高中生已经阅读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初步具备了学习、鉴赏和撰写对联的基本条件,只要教导得当,持之以恒,一定能够大出成效。
  一、让对联走进课堂。
  用名联介绍课文作者或写作背景。学《荷塘月色》,我用一副挽联介绍朱自清:“言行惟经典常谈,师表真堪垂后世;文章则雅俗共赏,才名合自冠群伦。”介绍鲁迅,用这样的短联:“侠骨柔肠,横眉俯首;胸中海岳,笔底风雷。”《内蒙访古》写了昭君墓,用一副七字联让学生加深对昭君墓的了解:“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这些名联切合课文内容,凝练精粹,通俗易懂,稍加解释,学生即可明了,易读易记,以少胜多,好处多多。
  结合课文内容,或出联求对,或用课文中的词句组联。学《兰亭集序》,先告诉同学们,在浙江省绍兴西南十里处的兰亭上,有两副对联,全是从《兰亭集序》中集句而成,切时切景,被人传诵。然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集句成联。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细读课文,用心集联。这样既让学生主动深入地阅读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同学们的创作欲望。有不少同学集联很成功。当我把镌刻于兰亭上的对联“此地崇山峻岭,是日天朗气清”、“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写出来后,同学们仔细对照,细心揣摩,皆有所得。
  为课文配联。我在教鲁迅的《药》后,写了两副对联:“人血馒头欲治痨,老拴三口,偏是良民,解悟小说生慨叹;清朝战士图活众,黎庶群言,反污疯子,洞明深意铸灵魂”“文章结构两条线;茶馆演出各种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对联。语文科代表柳建兵一气写出了四副较好的对联:“一、买药:黑地乌天,老栓买药丁家道;丹心碧血,壮士捐躯古轩亭。二、服药:火烤烟薰,蘸血馒头入病体;忠心赤胆,献身刑场为何人?三、谈药:慷慨成仁,勇救国民真烈士;恶毒咒义,难脱蒙昧叹愚民。四、结局:古道荒坟,应悟国民需药物;冷风孤墓,犹欣烈士有花环。”
  二、恰当传授对联知识和撰联技巧。
  充分利用课堂,不占用学生很多时间,有计划地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对联知识和撰联技巧。在学生接触了一些名联并且有了创作对联的想法之后,我把对联的知识和技巧,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一次讲一两点,时间花得不多,学生接受快,现学现用,立竿见影。并随时针对学生创作对联实际,或个别,或集体,指误纠偏,逐步引导学生走上创作正轨。我们还在全校或分年级举办对联讲座,效果较好。[Page]
  三、鼓励学生用对联叙事抒情,表现生活。
  对联既是实用文体,又是文学体裁,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当学生基本掌握对联规则后,就应该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写自己,写他人,写社会。这样,不少同学写出了符合联律的好联。比如,柳建兵的“友情似酒真诚酿,人世如棋谨慎出”,杨东的“几番磨练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钟茂波的“似剪春风裁柳叶,如盘秋月恼离人”,徐敏的“垂柳吻清水,和风逐碧波”,胡飞的《神舟五号上天》联:“往古月遥惟仰望,如今船快已飞达。”我校组织师生举办春联比赛,并将获奖春联集中起来展览。学校物业部还组织住宿生举办寝室对联赛,评出了同学集体创作的反映学校生活的好对联。
  四、精心指导,典型引路。
  对联虽好,也不是所有同学都喜欢,更不是一次两次写作,就可以创作出符合联律的好联的。我一方面引导同学们欣赏佳联,激发兴趣,一方面精心培养典型,树立同学们的信心。科代表柳建兵对对联很有兴趣,还没有讲对联知识,就在练笔本上写了几副对联,虽然不合律,甚至不通,我仍然找他当面批改讲解,并在班上表扬。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柳建兵同学就写出了合律的好对联。树起这个典型,马上就有一批同学跟上来了。不到一个学期,我所教班级的同学,大多数都写起了对联,并写出了一批较有质量的联语。
  由于师生共同努力,我校对联教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刊《对联》杂志2005年第2期,刊登了一整版《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学生对联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郑伯农来我校视察后认为,我们学校的对联教学,特别是对联进寝室,在全国还是第一家。通过对联欣赏和写作,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提高较快,民族情感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复习课,我们如何应对(42期)
下一篇:你创设的情境有意义吗?(46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