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课堂教学的即兴创作
(第六十六期)
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因势利导,或诱导兴趣,或激发情感,或拓展延伸,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达到沟通、融会、共振状态,提高教学效果。
【灵机一动】
课堂“意外”与教学“机智”
宝应实验小学 陈涛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意外”,它突如其来、懵懂闯入,令课堂组织者措手不及。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一,正视“意外”,树立正确的“意外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式式的情况和事件。“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它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还能让人眼睛一亮,出现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合理的面对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有益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意外”,我们应该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所以,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是我们所追求的。
其二:巧用“意外”,激活学生的思维。
“意外”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有些课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 “资源”。这些隐性资源并非我们可以预料,它往往不在教师认定的教学内容之内,但却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这一类“课堂意外事件”的价值在于它“真实的情景性”,也符合了新课程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的教学理念。
1、因势利导,化弊为利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就会急得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因势利导,顺着发生的问题去想点子,去启发学生。
2、冷静理智,釜底抽薪
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概括性结论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确,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结论,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旦找到,也不应从学生的结论或思维过程入手,而应避其锋芒,从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釜底抽薪,从而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
3、将计就计,化解窘境
课堂上喜欢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有时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并以妙语相应。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三:“意外”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成长。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们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课堂也会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能力的差异性、生成的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教师教学智慧的不稳定性等多种原因,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只有“肚”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
课堂教学机智是“真智慧”,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和教育修养外在的行为和方式,单纯的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课堂教学机智是“真感情”,是真情实意的,饱含着教师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教学机智从有痕到无痕,从偶然性到常态性。
曹操从来不认错
宝应实验小学 徐士芳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
那天上《赤壁之战》一课,课文学完了,我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学陷入了“困境”。我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想了想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一五一十。猛然间,我为自己的“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而喝彩!是的,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应变过去了。
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我想每一位老师曾渴望过。但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教学机智呢?我想,只有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不断历练,才能达到教学机智“炉火纯青”之境界吧!
【教艺展台】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刘蔷
1、借景发挥
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景,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意外情景,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教师正在讲课,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呼啸,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哗哗哗……大雨倾盆而下,学生坐不住了,窃窃私语声越来越大。见到这情景,教师暂时中断原有的教学计划,顺应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趴在窗前尽情地观察起雨景来,学生十分钟后才回到位子上。老师问:“谁能用我们背过的古诗词来形容一下刚才的天气?”学生们争相答道:“山雨欲来风满楼。”“碧山还被暮云遮。”“巴山夜雨涨秋池。”“气蒸云梦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又要求同学们把刚才的雨景和争论都写下来,不长时间,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习作便应运而生。
2、巧用冷处理
就是对教室中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方法,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也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冒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爱心感化法
偶发事件还经常发生在一些贫困学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谅解。作为老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的要求”与“尽可能多的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
4、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
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身上。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不起作用,教师可换用个别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见效,还可以尝试重点提问法,通过个别提问,强迫学生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上适度地进行幽默调侃,也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学生分心的有效方法。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教师随即说了句:“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一笑,那位同学睡意全无。
巧用语言艺术 真心走近学生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教育的每一个毛孔都能绽放出艺术的花朵。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愉悦的学习心境,所以我常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给学生一个好心情。”
即使是批评,也同样要有“心计”。有一天上完课我叫学生做作业,有两个“调皮蛋”喊:“没拿到作业纸。”作业纸一般不轻易少的,但又不值得去理论,于是我说:“去我的办公室找找。”两个人一个接着一个准备离座出去“透风”,这时我就说了:“两张作业纸一个人扛就行了,哪里用得着两个人去抬呀?”同学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总是这么用心地摸索着去做,我们是会赢得学生的心的,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教育的主动权,赢得教育的实效。
在一次长假前夕,我实在支撑不住了,但我没有把茶杯掼在地上,而是默默地在黑板上仿写了一首诗: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三班红。能师捧回奖杯日,狂欢无忘笑春风。
当晚,就有几个女生嘤嘤地跟我说,老师你别走。我又能往哪里走呢?但我一直默不作声。最后孩子们是狼狈地逃走的,我记得。
长假回来,我收到了一摞日记本,我数了数,58,一本不差。其中,有两首诗,我至今难忘——
(一)
虽然学生不争气,林公仍然在努力。
总有一日捧杯回,鼓掌不忘今日事。
(二)
二年之后考场见,定叫三班红透天。
若问功劳当归谁,学童遥指林公肩。
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就当常常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让“言传”与“身教”并行,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别吓着它
淮安外国语学校 成万静
讲台上是声情并茂的授课者,讲台下是聚精会神的听课者。突然,从窗外飞进一只麻雀,全堂哗然,甚而有活跃的学生走下位置去捕捉……
此时此刻,所有的听课老师也都带着善意的微笑看着讲台上的于老师。
“嘘——”,手指掩口的于老师边做着禁止的手势边说:“大家轻些,别吓着它!”静,出奇的安静。在人们注视的目光中,麻雀从容地飞向窗外,飞向大自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对杜甫的这一名句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一次偶发的课堂事件,在于老师的睿智的语言、动作中很好地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又没有空洞说教的痕迹,但学生却能从老师的伟大人格中去感悟如何关爱和敬重生命,进而变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需求。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今天,教育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创新。课堂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那应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去处理好,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
一次上课的时候,两个同学竟在下面动手打起来了,当时气得不得了,但理智告诉我,不能发火,于是我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鼓掌啊,我们要感谢刚才的两个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可能觉得老师的文戏不精彩,为了配合老师他们来了一段武戏……”我的话刚完,班里响起一片掌声。当然课后这两个同学不仅向我也向全体同学道了歉。所以我认为对待学生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课堂中发生的,必要的正面教育是需要的,但有时来一点冷处理,搞一点冷幽默,让学生去悟,去体会可能效果会更明显。
【深度思考】
课堂教学机智培养刍议
宝应实验初中 圣春平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风格的外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那么,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机智怎样才能形成呢?
1、勤勉的敬业精神与平等的民主思想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相互接纳、敞开、理解。在这种对话中,学生拥有展现情智、志趣和多彩生命的机会,而教师也可以放牧着轻松活泼、机敏诙谐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这时的教学机智并非刻意设计,但却如涓涓泉涌,由师生不断创生。相反,没有如此心灵默契,机智常常只能是教师“玩机智”、“耍聪明”。而教学中的“一言堂”,惟我独尊,就无法达到课堂上师生间的和谐,难以形成有利于教学的融洽气氛,甚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成熟理智的心理与随机应变的技巧
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偶然事件”和“意外”,如学生间的相互打闹,甚至搞一些针对学生或老师的恶作剧……影响大的往往会把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搅得一塌糊涂。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信,遇事沉着,处变不惊,积极主动找到与课程的联系,掌控全局,便能成竹在胸,决胜千里,就能调好教书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琴弦,弹奏出最和谐、美好的协奏曲。
3、欣赏包容的情怀与心领神会的沟通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创造出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也只有欣赏和包容,才能使教学机智在诙谐幽默中,令人心荡神驰。在一堂公开课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同学听得入神,一名学生的书桌里的忽然传来鸟叫声,鸟儿的声音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走到课桌前伸出双手,说“同学们这样入神,连鸟儿什么时候飞进课桌也不知道。”学生在老师的幽默中笑开了怀,“同学们放午学时最想的是什么?”“回家吃饭”。“好,小鸟饿了,该回家呢!”在一片善意的笑声中,那同学愉快地将鸟交给了老师。教学机智本应是幽默的,而幽默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表现出来了智慧才情。所谓沟通,在教学机智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心领神会,心心相印,是师生双方向精神世界的贴近和融入。
4、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厚实的文化底蕴
课堂教学机智,也离不开厚实的文化底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实的文化功底为教学机智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见闻、广博的学识,教学时就能驾轻就熟、灵活自如。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的人会产生什么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只钟情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钟情那些博学多才的教师。
【一家之言】
思想在场:才能驾驭教学机智
宝应实验初中 袁爱国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将机智定义为“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课堂教学机智的催生和深化,必须强调教师思想的“在场”,倡导教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准。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或失败的上课经历,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其间激发的教学机智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地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丧失殆尽。潘新和先生指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数种的体裁把“后教学”的自省写下来,这是教师的一笔丰厚的个人资产,教师教育人生和言语生命的见证。
机智需要的是一个微妙的规范。机智要求我们能“读懂”或理解课堂的情境以便作出恰当的言行,并进而利用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评论等形式及时地总结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机智,丰富教育智慧。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随笔:
年初冬,几米绘本第一次走进我的生活。以前一直以为这种廉价的“精神快餐”,只是给孩子逗乐,与之多次擦肩而过。一日课上,学生小艳埋头苦读,走近一瞧,原来是一本绘本图书《听几米唱歌》,于是借来一读。
如今发现了几米,也发现了学生心灵世界美丽的角落。在传媒时代,教会学生咀嚼文化快餐,同样会有难以预料的惊喜。我们从几米的绘本世界出发,留心手头杂志期刊、经典名著上面的图片,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品味其间的插图、摄影、漫画、国画、油画……跟随几米,在其细腻的笔触中体会到简洁凝练之美;走近名著的同时,审视一下封面,往往也会营造阅读的特殊感受,有位学生这样叙述与周国平的著作的相遇历程:“一幅清爽的封面,纯白的底色,一位高贵的绅士,骑在马上,背影斜射,走向落日黄昏。寥寥数笔,勾勒了一幅朝圣图。于是便邂逅了周国平,相识了那本《各自的朝圣路》,它的深度让我一度厌弃了轻薄短小的散文,我怀疑它也影响了我怎样看这世界,这世界上的人。”
许多学生养成了习惯,翻开杂志,不仅阅读文本,连插图也可生发出许多想像,成为平时随笔的话题或者素材。有时一本杂志的封面居然衍生出一段故事:
“圣诞节前夜,下了晚自习已是夜色阑珊,骑着车子路过拐角的书报亭,我想学习劳累了一天,不如买份晚报消遣一下,于是来到书报亭前,一眼瞥见《读者》杂志鲜艳的封面:一个精致的小房子挂在圣诞树上,小小的窗户透着红光,在一个七彩的光环中,我隐约看见小天使的面容,仿佛在对我微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这本杂志。回去的路上,尽管寒风凛冽,凉气逼人,但封面上的图画温暖了我的心房……”
可以想像,在这样一个凄清寒冷的冬夜,这位学生因为一幅图画选择了一份杂志,也就选择了一份温馨和慰藉,这个寒夜便变得色彩缤纷温情脉脉。(节选自《读图:另类的阅读方式》,原文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这则随笔可以丰富我们关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1、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人格结构。
试想,当初发现了学生居然在课上读图画书时,如果我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理,既伤害了学生,也让我无法接近几米的世界,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在咀嚼图画的同时汲取文学素养。因此,居高临下的冷静观察和那种漠然的眼神,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机智的眼神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愉悦且富有意义。
2、机智是一种实践中的规范性智慧,它受见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于情感。
机智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指向。一方面,关心是主动愿意为他人承担重负、困难和悲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注意他人、爱护他人、慈爱而温柔。我发现了几米,发现了读图的魅力,也发现了学生心灵世界美丽的角落。学生读《各自的朝圣路》,领悟到“它的深度让我一度厌弃了轻薄短小的散文,我怀疑它也影响了我怎样看这世界,这世界上的人。”;瞥一眼《读者》的封面,竟然在心灵深处荡起阵阵涟漪。可见“关心”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和感情,而不是一种能力和技巧。
3、真正的机智,细腻不炫耀,在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
每一个人都是脆弱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生命这支“思想的芦苇”,只有细腻的情感的召唤,才会引起彼此的共鸣。每一个人都是我的“他者”。我将他者体验为一种声音、一种向我的呼唤。我同学生之间经常交换读书,一起读《听几米唱歌》,一起欣赏《读者》美妙的插图,一起读周国平、尼采,一起来到书店挑选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在阅读中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在彼此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